1906年梅山地震
日期 | 1906年3月17日 |
---|---|
發生時間 | 06:43 當地時間 |
規模 | 7.1 ML |
震源深度 | 6公里(4英里) |
震央 | 23°33′N 120°27′E / 23.55°N 120.45°E |
影響地區 | 日治臺灣 |
最大烈度 | IX(猛烈)[1] |
傷亡 | 1,258人死亡 2,385人受傷 |
梅仔坑地震,或稱嘉義地方地震、梅山地震或是梅山大地震,是指1906年(明治39年)3月17日於台灣時間(UTC+8)凌晨6時43分於日治臺灣嘉義廳打貓東頂堡梅仔坑莊(今嘉義縣梅山鄉)一帶因梅山斷層錯動而發生的黎克特制7.1級強烈有感地震。而自臺灣有文獻記載以來,這場地震的死亡總人數為史上第四慘重,至少有1258人遇難[2]。
名稱
[編輯]地震主要影響的區域為嘉義廳,所以官方稱為嘉義地方地震。[3]地震所在地為梅仔坑,當時亦稱為梅仔坑大地震。然而梅仔坑在1920年10月地方制度改正後,易名小梅莊、戰後再改為梅山鄉,故今日亦多以現名「梅山」稱為此次地震。
技術詳情
[編輯]這次地震為芮氏規模7.1級,深度為6公里(4英里),屬於淺層地震。
造成地震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由兩個斷層錯動所造成。影響最嚴重的是梅山斷層,長約11公里(7英里);第二是陳厝寮斷層,長約4公里(2英里)[4]。若加上新港鄉一帶的地裂與噴砂現象,斷層破裂帶長度可能長約25公里(16英里)。[5]
主震發生後,接踵而來的餘震持續了好幾天,嚴重妨礙了救援工作。[6]
災情與傷亡
[編輯]地震後使數以千萬計的房屋全倒或受損,並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另外,在嘉義地區的鐵路是嚴重扭曲變形。[7]此次地震區域波及全島,震度大致為弱震以上,因震源深度淺,震度激烈區域不大,以嘉義廳打貓附近為中心,涵蓋範圍北自北斗,南至嘉義間40公里;東自梅仔坑,西至新港約28公里的範圍[8]。嘉義、打貓、大莆林、梅仔坑及新港等市街的房屋幾乎全倒,死傷眾多[8]。
數據報告
[編輯]地震發生後,各方的災情報告略有不同。而官方中央氣象局所公布的人員傷亡損失情況如下:[9]
- 死亡人數:1,258人
- 受傷人數:2,385人
- 房屋全倒:6,769棟
- 房屋受損或半倒:14,218棟
廳名 | 直轄或支廳 | 受災街庄數 | 死亡 | 重傷 | 輕傷 |
---|---|---|---|---|---|
斗六廳 | 直轄 | 7 | 8 | 6 | 8 |
崁頭厝支廳 | 2 | 5 | 5 | 5 | |
土庫支廳 | 3 | 3 | 1 | 4 | |
北港支廳 | 1 | 4 | 10 | 3 | |
嘉義廳 | 直轄 | 44 | 157 | 118 | 188 |
中埔支廳 | 4 | 2 | 3 | 11 | |
梅仔坑支廳 | 5 | 176 | 115 | 568 | |
打貓支廳 | 56 | 797 | 411 | 722 | |
新港支廳 | 18 | 104 | 75 | 121 | |
鹽水港 | 樸仔腳支廳 | 3 | 1 | 0 | 6 |
店仔口支廳 | 2 | 1 | 1 | 4 |
日本地震學家大森房吉認為,造成這場地震之高死亡人數的問題出在房屋結構。他發現,當地的建築大多以「土埆厝」[註 1]的形式建造,因此耐震度極低。[11]他的研究裡也提到,當時部分地區在地震後發生土壤液化的現象。[11]
大森的傷亡數據報告與中央氣象局的報告有些出入,其中在「房屋損害」之數目上有很大的差別:[11]
- 死亡人數:1,266人
- 受傷人數:2,476人
- 房屋全倒:7,284棟
- 房屋受損或半倒:30,021棟
各方反應
[編輯]傳教士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描述了當時地震情形:
我在那裡不久後,有一股深刻的悲傷感覺,看到整條街道散佈著房屋殘骸和雜物,那是多麼地可怕和痛苦。在嘉義有限的面積中,1,216人突然從此離開人間。還有2,306人受重傷,13,259棟房屋毀壞。偉大神秘的力量,從地球深處撕裂,撕裂至每個地方。[12]
地震發生後,台灣總督府立刻從台北派出醫護人員協助。[13]有人把這次地震與1個月後發生的舊金山大地震給聯想在一起[14];另有一些宗教團體認為,這是世界末日的徵兆。[15]
當時台灣仍有部分女性纏足造成行動不便,因此這次地震女性死亡比例比男性高很多。為了地震逃命而加快了纏足習俗在台灣的消失[16]。
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USGS, PAGER-CAT Earthquake Catalog, Version 2008_06.1,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September 4, 2009 [2015-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8)
- ^ 二十世紀(1901-2000)台灣地區災害性地震. 中央氣象局. [2008-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5) (中文(臺灣)).
- ^ 嘉義地方震災誌,明治40年,台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
- ^ 梅山斷層. 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 [201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1999-04-28).
- ^ 1906年梅山地震. 中央氣象局. [2016-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2) (中文(臺灣)).
- ^ Earthquakes kill more than 1,200 in Taiwan. History.com. [2009-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1).
- ^ 台灣百年天災 地震史. 台灣演義. 民視. [2010-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臺灣)).
- ^ 8.0 8.1 8.2 徐明同. 日治時代台灣三大災害地震紀要. 臺北市: 中興工程科技硏究發展基金會. 2005年11月: 2. ISBN 9867142071.
- ^ Establishment of Disaster Earthquake Catalog on GIS (PDF). 中央氣象局. [2009-07-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8-26).
- ^ 存档副本. [201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2).
- ^ 11.0 11.1 11.2 Omori, F. Preliminary Note of the Formosa Earthquake of March 17, 1906.
- ^ Campbell, William. Sketches from Formosa. 1913: 82.
- ^ Campbell, William. Sketches from Formosa. 1913: 83.
- ^ Morris, Charles. The San Francisco Calamity by Earthquake and Fire. 1906: 137 [201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2).
- ^ Gruss, Edmond C. Jehovah's Witnesses: their claims, doctrinal changes, and prophetic speculation : what does the record show?. 2001 [201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2).
- ^ 台灣歷史災害地震對社會文化的衝擊 (PDF). [2011-12-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2-17).
外部連結
[編輯]- (繁體中文)1906年梅山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