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Ghren/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是中文中一個轉折詞

演變

[編輯]

在先秦時候,「但」字尚未成為轉折詞,而是作「袒露」的意思,是一個動詞。《說文解字》中指「但,裼也。」,段玉裁註:「今凡之經典凡但裼字,皆改為袒裼矣。」,徐鍇系傳:「今俗作綻字。」。意指「但」是「袒」的本字,而「袒」是「綻」的本字。雖然「袒」也有作「衣縫解」的意思,但是文獻中使用很少。接着,「但」字開始產生了副詞的意思,意指「只、僅」的意思。[1]:101-102 [2] [3] 然而,「但」後來被作為虛詞作轉折用途所使用。其演變有二說,一說是單純是假借而所得的,如《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一說是和「徒」的義項連結而得的,金春梅、;又一說是轉注,《馬氏文通》持此說。金認為「徒」和「但」都同時有「空」的義項,兩者開始連結起來,變為一個形容詞。例如「徒」有「只、僅」義,後來「但」都有此義,但比較滯後。然後再此引由出「只管」的意思,再引申出「轉折義」。

對於「但」開始有「轉折義」的時代有所爭議。王力的看法最為保守,基於他認為「但」要從語法上可以代替「然而」才算是轉折代詞的原則,他認為要至《紅樓夢》時代才出現轉折義,並認為漢朝時的用法只是副詞。朱城認為,即使按王力的原則,魏晉南北朝「但」字己經有轉折用途了[4]。金春梅認為「但」字的轉折義是由兩漢時代出現的,並特別觀察到當時因為「但」是由動詞所演變出來的副詞,因此大多都出現在謂語動詞前使用。[1]:101


「但是」的來源

[編輯]
天明,便告居人言:此廟中無神,但是龜鼉之輩,徒費酒食祀之。
(漢)太平經

接着,從「但」字中另外分化出了「但是」。「但是」一詞最早見於兩漢時期,但是不多用例。然而當時只是以來作表示肯定的系詞,依然是副詞。丁燁、李艷、李洪琳等認為「但是」的演化過程為:

但(副詞:只)+是(判斷動詞) → 但是(副詞:只是) → 但是(連詞:轉折)

他們認為

朱懷、范桂娟認為, 朱懷 2015 「但」的語法功能演變及產生機制,《中國語文》第 2 期。 金穎、張春秀 2007 《敦煌變文集》的「但」,《古漢語研究》第 3 期。

  1. ^ 1.0 1.1 金春梅. “但”字小议. 東方論壇. 2005, (3): 101-100. 
  2. ^ 朱懷. “但”的语法功能演变及产生机制. 中國語文. 2015, (2). 
  3. ^ 張春秀. 《敦煌变文集》的“但”. 古漢語研究. 2007, (3). 
  4. ^ 朱城. 汉语语法史上的几个问题.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 17 (4): 54. doi:10.13501/j.cnki.42-1328/c.1999.0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