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優良條目/登革熱
外觀
登革熱也稱為骨痛熱症、斷骨熱、天狗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由蚊媒熱帶病。患者大約會在感染後3到14天後發作,症狀包括發熱、頭痛、肌肉和關節痛,還有典型性的麻疹樣皮疹。一般會於2至7天痊癒。少部分患者病情可進一步惡化,出現危及生命的登革出血熱,患者有出血、血小板減少和血漿蛋白滲出,或者進展為登革休克綜合徵,此時會出現致命性的低血壓休克。登革病毒由黑斑蚊屬的幾種蚊子傳播,主要是埃及斑蚊(A. aegypti)。登革熱病毒有五型;感染後對同型病毒可獲得終身免疫,但對異型病毒免疫力維持時間較短。且感染異型病毒會增加嚴重併發症的風險,目前的篩檢方式包含偵測血液中是否存有對抗病毒或其RNA的抗體。
目前已有多種登革熱疫苗在某些國家上市。其他預防方式包含減少斑蚊滋生地及斑蚊數目,以及避免蚊蟲叮咬。方法包含移除積水或、靜水加蓋,以及穿著包覆衣物。輕度或中度的急性登革熱的治療方式包含支持治療,包含口給輸液或靜脈注射,重症則必須輸血。全球約有50萬人因此病住院。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NSAIDs)不建議使用。登革熱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就成為嚴重的全球公眾衛生議題,遍及全球110國。每年有5000萬至5.28億人感染,約20,000人會因此死亡。該病最早的爆發紀錄為1779年,至20世紀初,人們已經了解此病由病毒引起,且經由蚊子傳播。除了滅蚊計畫之外,目前科界也致力研發直接對抗病毒的藥物。該病被歸類於被忽視熱帶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