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臺灣教育專案/政大世界民族誌學習作業/亞塞拜然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民族分布、人口與語言

[編輯]

民族分布

[編輯]

亞塞拜然族(亞塞拜然語:Azərilər آذریلر 或 Azəri türkləri,波斯語:آذری ها 或 آذربایجانی‎)是亞塞拜然共和國的主體民族。主要分布於亞塞拜然共和國與伊朗西北部,從高加索至伊朗高原的四周國家,如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喬治亞共和國、伊朗、阿富汗斯坦等,也有零星分布。[1]

人口

[編輯]

亞塞拜然族人在世界上的總人口數大概在兩千四百萬到三千三百萬之間,但具體的數目很難核實。他們大多居住在亞塞拜然共和國和伊朗的亞塞拜然地區。伊朗境內的亞塞拜然族人大多生活在西北省份,總人口在一千六百萬到二千三百萬之間。亞塞拜然共和國大概有七百六十萬的亞塞拜然族人。此外,還有數百萬的亞塞拜然族人則漂泊在鄰國乃至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土耳其、喬治亞、俄羅斯、英國、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國家中都存在著數目可觀的亞塞拜然族人團體。盡管亞塞拜然定期的進行人口普查,所得出的人口統計數位應該是可靠的,但生活在伊朗的亞塞拜然族人口數目依然成謎。從上世紀早期開始,歷屆的伊朗政府一直在公布多民族的人口總數的問題上進行迴避。非官方的統計數位中亞塞拜然族人佔伊朗總人口數的20–24%。但許多的伊朗學者堅稱亞塞拜然族人可能佔到伊朗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阿塞拜疆郵票(中國帆船)
高加索山脈

根據2007年阿塞拜疆最近的人口統查,全國人口的成份如下:

語言

[編輯]

亞塞拜然語(Azərbaycan dili , Azəri dil , Азәрбајҹан дили , آذربايجان ديلی , Azərbaycan-türkcəsi , آذربایجان-تورکجەسی)。屬阿爾泰語系南支突厥語族,是亞塞拜然的官方語言。其與土耳其語,土庫曼語和克里米亞韃靼語有很大的聯繫,可互通。在2.3至3千萬亞塞拜然語使用者中,大概1.6至2.3千萬人在伊朗、7百萬人在亞塞拜然,在其他較少的社群也有約80萬人使用亞塞拜然語。 在伊朗使用的亞塞拜然語,受到波斯語的影響,在《民族語》中稱為「南亞塞拜然語」,而亞塞拜然用的被稱為「北亞塞拜然語」。[2]

地理環境

[編輯]

阿塞拜疆(Azerbaijan,又稱亞塞拜然)位於南高加索(South Caucasus),面積 86,600 平方公里,接近 2.5 個台灣。阿塞拜疆的國土分為東、西兩塊。東部較大的一塊北面跟俄羅斯icon和格魯吉亞(Georgia,又稱喬治亞)接壤,東面是裏海(Caspian Sea、亦作裡海),西面是宿敵亞美尼亞(Armenia,又稱阿美尼亞),南面與伊朗為鄰,被亞美尼亞控制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地區亦位於此一塊的西南部。至於西部小小的一塊國土,則被亞美尼亞和伊朗夾在中間,但西端有小小的缺口跟土耳其接壤。 氣候屬乾旱的半沙漠氣候。夏季(7 月至 9 月)低地氣溫可升至攝氏 40 度,山區則較清涼。一般來說春(4 至 6 月)、秋(10 月)兩季是最佳旅遊季節。冬季(11 至 2 月)首都巴庫風大兼且氣溫可低於冰點,山區會更冷。

歷史沿革

[編輯]

史前和古代歷史

[編輯]

石器時代的晚期,阿塞拜疆境內有了最早人類聚居的跡象。並與位於納戈爾諾-卡拉巴赫阿祖卡赫洞穴英語Azykh Cave遺蹟有關[3]。在阿塞拜疆的塔及里爾洞穴(Tağılar)、達木達下利洞穴(Damdzhaly)、扎爾洞穴(Zar)和雅塔奇-耶律洞穴(Yataq-yeri)以及雷雅拉特普(Leylatepe)和薩拉特普(Saraytepe)墳場有着舊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晚期的文化遺蹟[4]

包括斯基提亞人在內的較早定居者,於公元前9世紀定居於阿塞拜疆。自斯基提亞人到來後,來自米底王國的伊朗人控制了阿拉斯河南部地區。米底王國在公元前900至700年間達到鼎盛,在公元前大約550年被新興的阿契美尼德帝國所兼併。在阿契美尼德帝國統治下,瑣羅亞斯德教開始在這個區域傳播[5]。之後這個區域被亞歷山大大帝馬其頓王國征服,以及成為塞琉古帝國的一部分。位於阿塞拜疆東北部的原住民高加索阿爾巴尼亞人在公元前4世紀時開始統治這個區域,建立以一個受亞美尼亞文化影響的獨立王國。在這個時期,瑣羅亞斯德教傳播到高加索地區和阿特羅帕特尼地區。

公元前4世紀至3世紀,亞美尼亞人在位於現在阿塞拜疆的西南部地區建立了奧龍特斯王朝英語Orontid Dynasty,在公元前189年至公元426年間,阿塞拜疆的東南部區域(包括了今飛地納希切萬)被併入了大亞美尼亞王國,由阿爾塔克西王朝(公元前189年至公元12年,Artaxiad dynasty)和阿薩息斯王朝(公元54至428年,Arsacid dynasty)先後統治[6]

拜占庭-薩珊戰爭期間,亞美尼亞王國國土先後遭到拜占庭帝國(公元378年)和波斯薩珊王朝(428年)瓜分並導致國家滅亡。亞美尼亞王國有着種族混居的阿爾塔克西省英語Artsakh尤迪克省英語Utik於公元378年成為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王國的領土[7][8]

封建時代

[編輯]

公元252年,高加索阿爾巴尼亞淪為波斯薩珊王朝的一個附庸國,在公元4世紀,高加索阿爾巴尼亞國王正式採用基督教為國教。儘管高加索阿爾巴尼亞受薩珊統治,但在公元9世紀前仍保持了半獨立的狀態。在並且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為完全受控於薩珊後也仍保留了君主制。隨着伊斯蘭的倭馬亞王朝的崛起和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逐漸控制了高加索地區。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的信奉基督教的王子Javanashir英語Javanashir與倭馬亞王朝哈里發摩栧(Muaviya)會過兩次面。在第一次會面(667年)期間,哈里發摩栧答應了Javanashir希望減輕他國內的重稅負擔的請求以及察覺到Javanashir在這個地區極具權威,高加索阿爾巴尼亞雖然成為了哈里發的附庸國,但在國家內政上保持了獨立[9]。倭馬亞之後的哈里發國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因後期的衰落而導致了權力的真空,出現了馬木留克王朝、薩吉達王朝、薩拉里王朝、白益王朝等眾多的地方政權。11世紀初,阿塞拜疆境內受到來自中亞的突厥人烏古斯人部落的侵占。由這些突厥人建立的為第一個王朝為塞爾柱帝國,在1067年領土擴張到今天阿塞拜疆所在的地區。

在這些突厥人(或土耳其人)到來之前,生活在現在阿塞拜疆的這個地區的人們說幾種印歐語系東北高加索語系(在東北部的)的語言,其中亞美尼亞語[10][11][12][13][14]伊朗語支的一種被稱作老阿賽瑞語英語Old Azeri language漸漸地被一種土耳其語,即今天的阿塞拜疆語的早期形式所取代。為了辨明這一支伊朗語是來自土耳其阿塞拜疆語還是阿賽瑞語,它被劃歸為阿賽瑞語(或老阿賽瑞語),因為土耳其語和土耳其人(或突厥人)在波斯語中也被劃歸為「阿賽瑞」類別。然而,一些語言學家將伊朗阿塞拜疆和阿塞拜疆共和國內的那些高加索塔蒂人說的英語:高加索塔蒂语羅馬化:Tat language (Caucasus)劃歸為阿賽瑞語的殘餘部分[15]。自11世紀統治當地的塞爾柱帝國之後為阿德貝格,他們在阿塞拜疆境內建立的王朝為埃爾迪古茲王朝,在技術上他們從屬塞爾柱蘇丹,但在有時那些阿德貝格是實際上的領導者。在塞爾柱王朝統治下,在今天阿塞拜疆這個地域的尼扎米等詩人的出現使變得興盛起來。之後短暫存在的札剌亦兒王朝遭到帖木兒的入侵而覆滅[16]

統治阿塞拜疆當地的希爾凡沙阿政權也成為了帖木兒帝國的附庸國,在帖木兒帝國與金帳汗國統治者脫脫迷失戰爭中援助了帖木兒帝國。隨着帖木兒的逝世,出現了兩個獨立的敵對突厥政權:黑羊王朝白羊王朝。希爾凡沙阿重新得權,成為一個高度自治政權的統治者。在1501年受薩非王朝的征服和迫害下,希爾凡沙阿的最後政權強制將什葉派的人數提高到了曾經遜尼派那樣多[17][18]

近代

[編輯]

薩非之後統治這個地區的是伊朗的阿夫沙爾王朝桑德王朝以及短暫統治這個地區的卡扎爾王朝,它所統治的阿塞拜疆這塊土地在19世紀初期戰敗後割讓給了俄羅斯帝國,然而,特別是在桑德王朝崩潰和卡扎爾王朝早期的時候,這塊地域出現了許多在實際上是自治的高加索汗國[19][20][21][22]

公元3世紀,阿塞拜疆處於波斯人的統治之下,公元642年被阿拉伯哈里發國(阿拉伯帝國)征服。公元1113世紀阿塞拜疆民族形成,916世紀遭受土耳其人、蒙古人和波斯人的入侵,1828年阿塞拜疆一部分歸併於俄羅斯,其餘部分作為波斯的一個省保留了下來。1917年11月建立了一個獨立的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國,1920年4月28日成立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3月12日同格魯吉亞亞美尼亞組成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同年12月30日該聯邦共和國加入蘇聯,1936年12月5日改為直屬的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8月30日宣布獨立,成立阿塞拜疆共和國。

社會、家庭與婚姻

[編輯]

社會

[編輯]

經濟方面[23]

婚姻

[編輯]

人群在亞塞拜然面臨著非LGBT居民沒有經歷過的法律挑戰和偏見。同性性行為在亞塞拜然合法,但以同性伴侶為戶主的家庭沒有資格獲得異性婚姻夫婦可獲得的任何法律保護。

概況

[編輯]
同性性行為合法 是(自2000年)
同意年齡平等 是(自2000年)
同性戀和雙性戀的反就業歧視法律 否
同性戀和雙性戀的提供商品和服務的反歧視法律 否
在所有其他領域的反歧視法律(包括間接歧視,仇恨言論) 否
仇恨犯罪法 否
同性婚姻 否
同性伴侶關係 否
同性伴侶收養繼子女 否
同性伴侶聯合收養 否
同性戀軍人允許公開服役 否
有權改變法律性別 是
女同性戀試管嬰兒 否
男同性戀情侶商業代孕 否
男男性接觸人群 允許獻血 否

家庭

[編輯]

亞塞拜然人重視家庭,家族觀念濃厚,尊重長輩,愛護子女,婦女承擔全部家務。人們在正式場合及節慶場合講究衣著(成年男性在公共場合不穿短褲),家居環境整潔。

產業與生活

[編輯]

產業

[編輯]

財政金融 對外貿易[24]

外國資本

人民生活

[編輯]

信仰與習俗

[編輯]

信仰

[編輯]

亞塞拜然居民主要信奉伊斯蘭教,多屬什葉派,但不強調教派間差異。俄羅斯、亞美尼亞、喬治亞等少數民族信奉東正教。

習俗

[編輯]

亞塞拜然人重視家庭,家族觀念濃厚,尊重長輩,愛護子女,婦女承擔全部家務。人們在正式場合及節慶場合講究衣著(成年男性在公共場合不穿短褲),家居環境整潔;男性見面時都會握手致意,女性則習慣相互親吻面頰;較熟悉的同事或朋友見面和分別時,不論性別年齡,還會以相互貼面或親吻臉頰的方式表示尊重和友情。鮮花是應邀正式做客或參加歡慶活動時送女主人的常見禮物。

亞塞拜然人飲食以牛、羊肉以及家禽、魚類為主要食材,喜食燒烤類食品、奶製品、甜食和瓜果。當地人日常飲食較簡單,但喜歡在節日和私人紀念日舉辦聚會和宴請活動;宴請客人時多不勸酒,吸煙講究場合。

當地婚禮多為世俗婚禮,在飯店或家中舉辦,沒有嚴格的宗教儀式,賓客載歌載舞,非常熱鬧,客人多會向新婚夫婦送禮表示祝賀。葬禮則按穆斯林習俗實行土葬,城市中的喪家一般在街道旁搭帳篷擺筵席,款待前來弔唁的親友。

拜會當地官方機構前,一般需提前以書面形式預約,得到答復後前往。與當地企業、團體或個人會面之前,也需提前電話預約。


節日

[編輯]

新年:每年1月1日

國際婦女節:3月8日

開春節:3月20~21日(最大的節日)

勝利日:1945年5月9日(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共和國日:1918年5月28日(紀念1918年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成立)

民族救亡日:6月15日(紀念前總統蓋達爾·阿利耶夫1993年復出、執政)

武裝力量日:6月26日(紀念1918年建軍)

國家地球反擊戰:10月18日(紀念1991年阿獨立)

憲法日:11月12日(紀念1995年通過的憲法)

民族復興日:11月17日

藝術與文學

[編輯]

亞塞拜然人在很多方面都體現歐亞兩種文化特點。亞塞拜然北方人受蘇俄和東歐影響,而南方人則沿襲土耳其、伊朗和波斯的傳統。現代亞塞拜然人的文化中就包含很多亞塞拜然人在文學、藝術、音樂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表演藝術

[編輯]

亞塞拜然人通過舞蹈、音樂和媒體等多種藝術手段來表達自身感情。亞塞拜然的民間舞蹈非常古老,類似於毗鄰的高加索地區和伊朗。集體舞從東南歐到裏海地區都是一種常見的舞蹈形式。表演集體舞的時候,舞者們圍成半圓或者圓形。而領舞通常扮演著特殊的角色,他通過揮舞手中的方巾做出各種信號和變化來指導整個團體移動時的的舞步、動作和方向。男女皆可表演的單人舞除了固定的舞步之外還帶有微妙的手勢。 亞塞拜然的音樂傳統可以追溯到稱為阿希克的吟遊詩人身上,並且至今仍然存在。現在阿希克彈著saz(一種琵琶),唱著敘事詩(歷史性的歌謠)。此外他們還使用塔爾(一種琵琶)、杜杜克琴(一種雙簧風鳴樂器)、卡曼莎琴(一種小提琴)和迪堠鼓(一種鼓)。亞塞拜然的古典音樂木卡姆,是一種充滿感情的演唱形式。作曲家烏澤亞· 哈基別耶夫, 噶拉· 噶拉耶夫和菲克萊特· 阿米羅夫結合西方古典音樂和木卡姆創作出了一種混合的音樂風格。此外,著名的維基夫·穆斯塔法·扎德和阿茲扎·穆斯塔法·扎德兩位作曲家則將爵士樂與木卡姆結合到了一起。有些亞塞拜然音樂家在國際上廣受好評,包括拉希德·貝何布多夫(能使用八種語言進行演唱)和穆斯利姆·瑪格馬耶夫(蘇聯時期的流行歌手)。

同時在伊朗,亞塞拜然音樂的發展有所不同。據伊朗-亞塞拜然歌手海珊·阿里扎德說:「在伊朗歷史上,由於來自宗教組織的強烈反對,音樂曾經被迫轉入地下。」因此,大多數伊朗-亞塞拜然歌曲都流傳於伊朗之外的流浪者群體中。

亞塞拜然的電影電視大部分面向亞塞拜然放送,只有有限的一部分面向伊朗。亞塞拜然不乏多產的電影製作人,例如拉斯坦姆· 伊波拉基姆別科夫,他曾編劇《烈日灼身》。該片曾榮獲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及199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許多伊朗裔亞塞拜然人在伊朗電影史上作出了傑出貢獻,並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就深受讚譽。

現況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Template:U.S. Library of Congress
  2. ^ Ethnologue. [2017-03-16]. 
  3. ^ Azakov, Siyavush. National report on institutional landscape and research policy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in Azerbaijan (PDF). Institute of Physics. 阿塞拜疆國家科學院. [2007-05-27]. 
  4. ^ Musabeyli, Nacaf. Baku-Tbilisi-Ceyhan Pipeline Boosts Azerbaijani Archaeology. Visions of Azerbaijan. 2007年, 2 (3): 48–53頁 [2015-03-14]. 
  5. ^ Chaumont, M. L. Albania. Encyclopædia Iranica. 1984. 
  6. ^ Maps and accompanying commentary in Hewsen, Robert H. Armenia: a Historical Atla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map 19 (奧龍特斯王朝, p. 33), map 20 (提格蘭二世統治時期, p. 34, map 21 (阿爾塔克西王朝, p. 35), map 27 (阿薩息斯王朝, p. 45
  7. ^ Hewsen, Robert H. Armenia: a Historical Atla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p. 102.
  8. ^ Robert H. Hewsen. Ethno-history and the Armenian influence upon the Caucasian Albanians. Classical Armenian culture: Influence and creativity, Scholars press, Philadelphia, 1982, p.33.
  9. ^ Gurbanov, Abbas. The Spread of islam. Visions of Azerbaijan. 2010年: 62–66頁 [2015-06-14]. 
  10. ^ Hewsen, Robert H. Armenia: a Historical Atla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map Caucasian Albania.
  11. ^ Robert H. Hewsen, "Ethno-History and the Armenian Influence upon the Caucasian Albanians," in Classical Armenian Culture: Influences and Creativity, ed. Thomas J. Samuelian (Philadelphia: Scholars Press, 1982), p. 45
  12. ^ Hewsen, Robert H. Armenia: a Historical Atla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pp. 32–33, map 19 (shows the territory of modern Nagorno-Karabakh as part of the Orontids Kingdom of Armenia)
  13. ^ Моисей Хоренский. Армянская География VII в. Перевод Патканова К.П. СПб., 1877. стр. 40,17
  14. ^ Hewsen, Robert H. "The Kingdom of Artsakh," in T. Samuelian & M. Stone, eds. Medieval Armenian Culture. Chico, CA, 1983
  15. ^ Ludwig, Paul.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European Conference of Iranian Studies 1 Nicholas Sims-Williams (ed.). Cambridge: Wiesbaden: Reichert. 1998. ISBN 978-3-89500-070-6. 
  16. ^ Middle East Kingdoms Ancient Persia and the East·Persia. The History Files. Kessler Associates. [2015-08-29]. 
  17. ^ R. Ward, Steven. Immortal: a military history of Iran and its armed forces.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英語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09: 43. ISBN 978-1-58901-258-5. 
  18. ^ Malcolm Wagstaff, John. The evolution of middle eastern landscapes: an outline to A.D. 1840, Part 1840. Rowman & Littlefield. 1985: 205. ISBN 978-0-389-20577-7. 
  19. ^ Bertsch, Gary Kenneth. Crossroads and Conflict: Security and Foreign Policy in the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 Routledge. 2000: 第297頁. ISBN 978-0-415-92273-9. 
  20. ^ Nafziger, E. Wayne; Stewart, Frances; Väyrynen, Raimo. War, Hunger, and Displacement: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第406頁. ISBN 978-0-19-829739-0. 
  21. ^ Kashani-Sabet, Firoozeh. Fragile Frontiers: The Diminishing Domains of Qajar Ir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May 1997, 29 (2): 第210頁. doi:10.1017/s0020743800064473. 
  22. ^ Baddeley, John Frederick. The Russian Conquest of the Caucasus. Harvard University: Routledge. 1908: 第71頁. ISBN 978-0-7007-0634-1. 
  23. ^ https://www.itsfun.com.tw/%E4%BA%9E%E5%A1%9E%E6%8B%9C%E7%84%B6/wiki-5574285-5412165
  24. ^ https://www.itsfun.com.tw/%E4%BA%9E%E5%A1%9E%E6%8B%9C%E7%84%B6/wiki-5574285-541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