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冠王 (賽車)
賽車的三冠王是一項非官方的賽車運動成就,即世界上最負盛名的三項賽車比賽:[1][2][3][4]
- 印第安納波利斯500(1911年首次舉辦)
- 勒芒24小時耐力賽(1923年首次舉辦)
- 摩納哥大獎賽(1929年首次舉辦)
在1950至1960年的11年間,摩納哥大獎賽和印第安納波利斯500同屬國際汽聯車手世界錦標賽(現即一級方程式錦標賽),但在1961年起印第安納波利斯500不再為世界錦標賽賽程一部分。[5]
格拉咸·希爾是至今唯一達成三冠王的車手。賽車史上共有19名車手參加三冠王的所有賽事並至少贏得其中一項。[6]現役車手中只有桑·柏保路·蒙度亞和費蘭度·阿朗素贏得三冠王其中兩項賽事。
其他定義
[編輯]包括一級方程式車手錦標賽
[編輯]三冠王格拉咸·希爾以及雅各·韋利夫所支持的[7]另一種定義是用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替代摩納哥大獎賽。格拉咸·希爾也是唯一取得這項成就的車手,他在1962年和1968年贏得了F1車手冠軍。[8][9][10]
耐力賽
[編輯]跑車耐力賽亦有其三冠王,其中勒芒最為重要,此外還有代托納24小時耐力賽和西布靈12小時耐力賽。耐力賽三冠王已經由多位車手達成,即A·J·福伊特、漢斯·赫爾曼、傑基·奧利華、雅基·伊克斯、阿爾·霍爾伯特、赫爾利·海伍德、毛羅·巴爾迪、安迪·華萊士、馬爾科·維爾納和蒂莫·伯恩哈德。許多車手在第三項比賽中以第二名的成績接近贏得三冠王,比如肯·邁爾斯(1966年勒芒)、馬里奧·安德烈提(1995年勒芒)和艾倫·麥克尼什(2012年代托納)。
印地賽車
[編輯]在1971至1990年間,印地賽車亦有自家的三冠王。從1971到1980年,它包括賽程上的三個500英里的賽事:印第安納波利斯500、波科諾500和加利福尼亞500。阿爾·翁澤(1978)是唯一一位在同一賽季贏得這三場比賽的車手。安大略賽道於1980年關閉,因此加利福尼亞500被密歇根500所取代。三冠王一直持續到1989年,之後波科諾的比賽被終止。在1980年代沒有車手能夠贏得全部三項賽事。
印地賽車三冠王於2013年重新推出,包括印第安納波利斯500(5月)、波科諾印地賽車400(7月)和馬弗電視台500(10月,在豐塔納舉行)。任何能夠贏得全部三場比賽的車手都會獲得100萬美元的獎金。[11]
2014年,波科諾重新採用500英里的長度,豐塔納被移至8月的賽季收官戰。所有三項賽事都有雙倍的錦標賽積分。在印地賽車三冠王的各種變體中,只有5名車手完成過這項成就,其中阿爾·翁澤是唯一一位在單賽季中完成它的車手。
全國汽車比賽協會
[編輯]自2005年以來,由於在費爾科案後在達靈頓舉辦的南方500被取消,納斯卡大滿貫剩餘的三項賽事(代托納500、阿倫499和可口可樂600)組成了非官方的三冠王。自2005年以來才首次參加納斯卡衝刺杯的車手中沒有能夠贏得三項賽事中超過一項的。目前為止的現役車手中只有凱文·哈維克和占美·莊臣贏得三項比賽,但都不是在單一賽季中完成的。
三級方程式
[編輯]在三級方程式賽車中有一系列特別的比賽:波城大獎賽、三級方程式大師賽和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瑞典的菲歷斯·羅辛基斯是至今唯一贏得三項賽事的車手。
澳洲賽車
[編輯]在澳洲,如果一名車手在同一年中贏得桑當500、巴瑟斯特1000和超級房車錦標賽的冠軍,即為「三冠王」。[12] 只有兩名車手完成過這項成就:彼得·布羅克(1978年及1980年)和克雷格·朗茲(1996年)。
三冠王列表
[編輯]構成傳統(印第安納波利斯500 / 勒芒24小時耐力賽 / 摩納哥大獎賽)和非傳統(印第安納波利斯500 / 勒芒24小時耐力賽 / 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定義的賽事在下表中列出。
車手 | 印第安納波利斯冠軍 | 勒芒冠軍 | 摩納哥冠軍 | F1世界冠軍 |
---|---|---|---|---|
格拉咸·希爾 | 1966 | 1972 | 1963、1964、1965、1968、1969 | 1962、1968 |
車手 | 印第安納波利斯冠軍 | 勒芒冠軍 | 摩納哥冠軍 | F1世界冠軍 |
---|---|---|---|---|
塔齊奧·努沃拉里 | — | 1933 | 1932 | — |
莫里斯·特蘭蒂尼昂 | — | 1954 | 1955、1958 | — |
邁克·霍索恩 | — | 1955 | — | 1958 |
菲爾·希爾 | — | 1958、1961、1962 | — | 1961 |
A·J·福伊特 | 1961、1964、1967、1977 | 1967 | — | — |
布魯斯·麥拿侖 | — | 1966 | 1962 | — |
吉姆·克拉克 | 1965 | — | — | 1963、1965 |
約亨·林特 | — | 1965 | 1970 | 1970 |
馬里奧·安德烈提 | 1969 | — | — | 1978 |
艾馬臣·菲迪帕迪 | 1989、1993 | — | — | 1972、1974 |
雅各·韋利夫 | 1995 | — | — | 1997 |
桑·柏保路·蒙度亞 | 2000、2015 | — | 2003 | — |
費蘭度·阿朗素 | — | 2018、2019 | 2006、2007 | 2005、2006 |
提示: 現役車手用粗體表示。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Dan Knutson. Points Race Stays Tight; Montoya Joins Elite Company With Victory. 2003-06-03 [2007-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06).
- ^ Henri Boulanger. Monaco Grand Prix Glitz Draws Rising Stars. IntakeInfo.com. [2007-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1).
- ^ Why not a Grand Prix in Monte Carlo?. Gale Force of Monaco. [2007-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02).
- ^ Indy 500, Sunday May 27, 2007. Top Gear Magazine New Car Supplement 2007 (BBC Worldwide). March 2007: 30.
- ^ Dan Knutson. 2003 Monaco Grand Prix diary. [2006-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06).
- ^ Masten Gregory: Totally Fearless author Michael J. Cox research (2013)
- ^ Alan Baldwin. Motor racing - Triple crown: Monaco or F1 championship?. London: Reuters. 2017-05-19 [2018-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6).
- ^ Tribute to Graham Hill. lastingtribute.co.uk. [2007-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8).
- ^ Bette Hill with Neil Ewart.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 Hutchison/Stanley Paul. 1978: 87. ISBN 0-09-134900-1.
- ^ Oliver Irish. Stick to the day job, Jacques. London: Guardian Unlimited. 2007-06-15 [2007-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3).
- ^ $1 million bonus awaits new Triple Crown winner. IndyCar.com. [18 Januar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7).
- ^ A Red Hot Go. www.abc.net.au. March 5, 2007 [Jul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