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地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地形。
世界地形。

地形地貌[1][a]地貌形態,是行星(一般特別研究地球)硬表面各種局部的空間實集狀態,亦可稱為1個以海平面為基礎的相對獨立的地表起伏單元,如高山丘陵高原盆地等。地貌形態可以分為原生地貌形態、次生地貌形態,以其是否受到地球外動力侵蝕為劃分依據。構成地貌形態,需參考包括高度、底平面形狀和面積、地表傾斜方位和程度在內的3個基本指標。地貌形態是地貌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地球的地形分爲「陸地地形」、「海底地形」。地形處在漫長的演化之中,陸地海洋互相轉換。考古發現,喜馬拉雅山地區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表明這裏曾是海洋,後來由於地殼隆起擡升爲高山。關於海洋與大陸的演變,有著名的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說

分類

[編輯]

在中學教科書中,陸地地形通常根據形態特徵簡單地分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種基本類型(不研究海底地形)[2],這也是最通用的劃分方式[3]。不過這種方式忽略了地貌成因,容易混淆不同級別的地貌類型,在地理學中可進行更為具體的劃分:

基本地貌類型
2\1 大陸 海底
山地 山嶺 海底山地
谷地
山間盆地
平原 高平原(高原) 海底平原
低平原(平原)

其中:大陸/海底為最高級地貌類型,主要由內力構造作用形成;山地/平原為第二級地貌類型,主要由外力塑造作用形成。這仍然是一種粗略的劃分,如谷地還可分為河床、河漫灘、階地等。所謂的「丘陵」,則是指山地和平原之間的一種山頂—山麓相對高度較低的過渡地形;而「盆地」,既包括山嶺之間的「山間盆地」,又包括被山地環繞的平原[1]

  • ⋯⋯

形體要素

[編輯]
該圖中包含了地形構成的點、線和面

地表形體是由每個基本的地貌要素構成,包括面、線和點。

地貌面,亦可以稱為地形面或坡面,由坡面高度、傾斜度、坡長、傾斜方向、延伸方向及水平投影面積形狀構成。地貌面的構成參數也可以稱作特徵參數,可以確定地貌面的空間特徵。自然地貌面可以分為平面、斜面和垂直面,以兩地貌面之間所成二面角夾角2°和55°為界限。0°~2°為平面,2°~55°為斜面,55°~90°為垂直面。

地貌線是兩地貌所成二面角的交線,可以分為坡度變換線和坡面變換線兩種,包括山脊線、山麓線、谷底線等。坡度變換線是垂直(上下)方向的地貌面產生的交線,坡面變換線是水平(左右)方向的地貌面所成的交線。地貌線的表現形式可以有直線曲線折線,而事實上,大多數地貌線由於受自然侵蝕轉而成為圓棱面。

地貌點是地貌面或線的交點,比如山頂點。

文字、數字參數與地圖表述

[編輯]
等高線

地貌形態的文字表述,主要包括其成因、組成和年齡,還有平面形態、垂直剖面形態以及縱剖面形態。平面形態是地貌形態在平面坐標系投影的形狀,常以直徑扁率長軸長度、短軸長度、面積、彎曲係數等參數表示。其中,彎曲係數為,L'為曲線長度,L為直線長度。垂直剖面形態,又稱橫剖面形態,包括坡形、坡面長、坡度等。縱剖面形態,包括起伏特徵、大小等。

測繪領域,地貌形態的描述主要是數字參數描述。包括高度、坡度、切割密度、切割深度等指標。高度用以表現地貌起伏,有絕對高度相對高度之分。坡度用以表現坡面的傾斜程度。在實際情況下,由於地表是一個曲面,任一點的坡度都是不同的,所以坡度是指一個平均值。切割密度是一區域內谷地長度與面積的比,為,L為區域內谷地長度或數量,A為區域面積。切割深度是區域內最高點和最低點的高差,表述為D=E-E

在地圖上,地貌形態主要表現為等高線。例如,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

地形相關術語

[編輯]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引文

[編輯]
  1. ^ 【引文】「地貌或稱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內外動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種多樣的外貌或形態。」

註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伍光和等 (編). 自然地理学 4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04(2023-11重印): 247-251. ISBN 978-7-04-022876-2. 
  2. ^ 义务教育教科书 人文地理 上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8–30. 
  3. ^ 中國科學院. 地理博物馆—自然地理要素—地貌. 中國科普博覽. [2024-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8). 
  • 張根壽. 第一章 导论. 现代地貌学.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5: 1~9. ISBN 7-03-015931-4. 
  • 林愛文. 第五章 地貌过程. 自然地理学.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8: 53~54. ISBN 978-7-307-06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