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哥豬籠草
波哥豬籠草 | |
---|---|
波哥豬籠草的上位籠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目: |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
科: | 豬籠草科 Nepenthaceae |
屬: | 豬籠草屬 Nepenthes |
種: | 波哥豬籠草 N. bokorensis
|
二名法 | |
Nepenthes bokorensis | |
異名 | |
波哥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bokorensis)是柬埔寨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存在於柬埔寨南部的波哥山(Mount Bokor),也可能存在於貢布省象山山脈的部分地區。波哥豬籠草的種加詞「bokorensis」即來源於波哥山及波哥國家公園。[1]
植物學史
[編輯]雖然波哥豬籠草於2009年才被正式描述,但其早在20世紀初就被發現了。已知最早的波哥豬籠草標本是由法國植物採集者C·若弗雷(C. Geoffray)於1904年1月14日在波哥山的雙重瀑布(Popokvil falls)附近採集到的三粉標本。[注 1]其中兩份標本由帶下位籠的葉片組成,第三份由帶上位籠的葉片組成。這三份標本存放於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1]
1965年,J·E·維達爾(J. E. Vidal)第二次採集了波哥豬籠草的標本。其由一個帶上位籠的植株組成。[注 2]三年後,瑪麗·馬丁(Marie Martin)採集了編號為「M. Martin 1231bis」的標本,其中含有下位籠和雌性的花序。[注 3]2001年,大衛·米德爾頓(David Middleton)和孟·摩尼拉克(Meng Monyrak)採集了帶兩棵蓮座狀植株的標本。[1][注 4]
2007年7月,弗朗索瓦·薩克洪·梅(François Sockhom Mey)在對於柬埔寨南部的實地考察中,於波哥山發現了波哥豬籠草。幾個月後,他在網上公佈了大量關於波哥豬籠草的照片。[1]2009年3月,他在澳大利亞食蟲植物協會的《澳大利亞食蟲植物》中正式描述[注 5]了波哥豬籠草。並將存於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編號為「M. Martin 1231bis」號標本為指定為模式標本。[1]
此外,奧古斯特·讓·巴蒂斯特·謝瓦利埃在1917年[注 6]採集到的標本也可能是波哥豬籠草。如果這被證實,那麼說明波哥豬籠草還存在於象山山脈的部分地區。[1]曼谷森林植物標本館(BKF)[注 7]中被鑑定為高棉豬籠草(N. thorelii)的標本可能也屬於波哥豬籠草。[1]
2009年6月,馬丁·奇克也描述了這個物種,並將其命名為「Nepenthes bokor」[2],其後來被認為是波哥豬籠草同物異名。[3][4]
2011年8月,弗朗索瓦·梅和阿拉斯泰爾·羅賓遜一起在波哥山發現了兩個波哥豬籠草的巨大分佈地,其被命名為「Location B」和「Location C」(原位於路邊的分佈地被命名為「Location A」)。[5][6][7][8]
形態特徵
[編輯]波哥豬籠草為藤本植物,其可攀爬至7米的高處。蓮座狀植株及成年植株的下部,莖直徑可達0.9毫米,呈圓柱形。攀援部分的莖直徑可達1厘米。節間距可達3厘米。[1]
波哥豬籠草的葉片無柄至具小葉柄,革質,呈披針形或線形-披針形,可長達35厘米,寬至8厘米。葉片末端可變性較大,可為急尖至鈍尖,偶爾可能為漸尖。葉片漸縮至基部,包裹住莖部周長的四分之三,極少下延。中脈的兩側各有3條縱脈。羽狀脈斜發於中脈。籠蔓可長達18厘米,直徑至2毫米。上位籠的籠蔓可出現籠蔓圈。[1]
波哥豬籠草的下位籠可高達20厘米,寬至6厘米。其下三分之一為卵形,上部縮小為圓柱形或略呈漏斗形。腹面具一對毫米的籠翼,不寬於15毫米。翼須可長達12毫米。籠口傾斜。唇為圓柱形,可寬達20毫米。唇肋間距1毫米,可高達0.8毫米。籠蓋為圓形至橢圓形,基部為心形,可長達7厘米,寬至6厘米。籠蓋的下表面無附屬物,但具有密集的火山口狀蜜腺。靠近中線的蜜腺體型最大,直徑可達0.5毫米;其餘部分的蜜腺較小,且分佈較稀疏,直徑為0.2至0.3毫米。籠蓋基部的後方有一根可長達12毫米的籠蔓尾,其通常不分叉。[1]
波哥豬籠草的上位籠的可變性較大,其可高達25厘米,寬至6厘米,呈漏斗形,基部較窄。籠翼縮小為一對隆起。唇可寬達17毫米,邊緣平展。唇肋不如下位籠發達,高僅可達0.4毫米,間距僅為0.5毫米。籠蓋與下位籠相似,但略小。其可長達6厘米,寬至5厘米,邊緣常呈波浪形。其他部分與下位籠類似。[1]
波哥豬籠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可長達100厘米。一個花序可具80朵花。大部分花梗帶一朵花,極少數花梗帶兩朵花。雄性花序的總花梗可長達70厘米,花序軸可長達30厘米。而雌性花序的花序軸只可達20厘米。花被片為圓形至橢圓形,雄性花序的花被片可長達2毫米,雌性花序的可長達4毫米。雄蕊柄可長達2毫米,子房長約4毫米。果莢通常長10至25毫米,含50至100個梭形的種子,其長約7毫米。[1]
波哥豬籠草所有的營養組織都披被着銀色或褐色的毛被,其可長達1毫米。部分位置的毛被較為稀疏,使之看起來似乎無毛。[1]
還不能肯定波哥豬籠草是否具有類似於其他中南半島地區豬籠草那樣發達的根系,但栽培觀察表明很可能如此。[1]
本物種外型與柬埔寨當地獨有物種霍爾登豬籠草的外型非常相似,而且在蓋上捕蟲籠蓋以後與人類陰莖酷似,在當地被遊人肆意採摘打卡拍照,惹來當地環境部門關注[9];但其實這兩者並非相同物種[10]。
生態關係
[編輯]僅確定波哥豬籠草分佈於柬埔寨貢布省波哥山海拔800米至1080米處。一個尚未確定的標本(Aug. Chevalier 36411)表明波哥豬籠草也可能存在於象山山脈的部分地區。[1]
波哥豬籠草的典型原生地是季節性乾旱的高地灌木叢。其也生長於矮小的低地山區森林內。波哥豬籠草生長於有充足直射光的開闊地區,所以植株常矮化,開花時整個植株也很少超過60厘米。還未發現波哥豬籠草與其他豬籠草同域分佈,也未發現波哥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1]
在一些開闊地,波哥豬籠草有時還與其他食蟲植物同域分佈,如毛氈苔和狸藻。[11]2007年,弗朗索瓦·梅找到的波哥豬籠草與盾葉毛氈苔(Drosera peltata)的紅色變型生長於一起,但作者在2009年返回時,原生地已被破壞。[12]2011年於波哥高原(Bokor plateau)波哥豬籠草原生地「Location C」也發現的盾葉毛氈苔與之同域分佈。盾葉毛氈苔顏色的可變性較高,可為黃綠色至紅色,高度常超過30厘米。此外,波哥豬籠草還與錦地羅,及各種禾本科植物、低矮灌木和岩生蘭花同域分佈。[11]當地的狸藻物種包括兩裂狸藻(U. bifida)、芳香狸藻(U. odorata)、斜果狸藻(U. minutissima)、圓葉狸藻(U. striatula)、尖葉狸藻(U. subulata)和濕地狸藻(U. uliginosa)。[13][14][15][16]
在波哥山上,波哥豬籠草生長於酸性的砂質土壤中。根據「Middleton & Monyrak 589」號標本的標籤顯示,其生長的基質pH值約為4.6。[1][注 4]
食蟲性
[編輯]30個捕蟲籠內的螞蟻物種 距離森林邊緣15米處的波哥豬籠草[17] | ||||
亞科 | 種 | |||
臭蟻亞科 Dolichoderinae |
黑可可臭蟻 Dolichoderus thoracicus | |||
虹臭蟻 Iridomyrmex sp. | ||||
酸臭蟻 Tapinoma sp. | ||||
蟻亞科 Formicinae |
弓背蟻 Camponotus (Tanaemyrmex) sp. | |||
尼蘭德蟻 Nylanderia sp. | ||||
擬立毛蟻 Paraparatrechina sp. | ||||
Polyrhachis (Myrmhopla) phalerata | ||||
多刺蟻 Polyrhachis (Myrma) sp. | ||||
切葉蟻亞科 Myrmicinae |
羅氏心結蟻 Cardiocondyla wroughtonii complex | |||
Pheidole sp. nr. ochracea |
波哥豬籠草的獵物主要為螞蟻。[1][17]2012年一項對波哥國家公園內30個波哥豬籠草捕蟲籠的研究顯示,其內存在着3個亞科9個屬的10種蟻類。[17]多刺蟻(Polyrhachis (Myrma) sp.)是數量最多的類群,約佔所有樣本的40%,其次為黑可可臭蟻(Dolichoderus thoracicus)和弓背蟻(Camponotus (Tanaemyrmex) sp.)。[17]其研究者認為多刺蟻和弓背蟻可能是波哥豬籠草特別重要的營養來源。[17]
這反映在當地高棉語豬籠草的名稱中,貢布省和菩薩市的當地人將其被稱為「ampuong sramoch」,意為「螞蟻坑」。但這個名字並不是特指波哥豬籠草,而是指當地的所有豬籠草。[1]
波哥豬籠草捕蟲籠內的消化液為強酸性,「Middleton & Monyrak 589」號標本的標籤寫道其消化液的pH值可低至2.7。[1][注 4]
相關物種
[編輯]波哥豬籠草與其他存在於中南半島的豬籠草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近緣關係,特別是貢布豬籠草(N. kampotiana)、斯邁爾斯豬籠草(N. smilesii)和高棉豬籠草。波哥豬籠草與這三者的區別在於其葉片較寬,更接近橢圓形,且其花序偶爾具有帶兩朵花的花梗。[1]
波哥豬籠草與貢布豬籠草的區別在於,貢布豬籠草的葉片通常無毛。相對於斯邁爾斯豬籠草,波哥豬籠草的捕蟲籠質地更堅硬,顏色更豐富,且具有較寬的唇和較長的籠蔓。波哥豬籠草與高棉豬籠草的營養組織有幾個方面的不同。首先,波哥豬籠草的葉片無柄至具小葉柄,僅略微的下延。[1]而高棉豬籠草的葉片包住莖部,且葉片的基部下延成兩個可寬達2.5厘米的葉柄翼。[18]此外,高棉豬籠草具有卵形的下位籠[18],而波哥豬籠草的下位籠僅下三分之一為卵形,其餘的上部為圓柱形。[1]
波哥豬籠草也表現出與產自泰國的克爾豬籠草(N. kerrii)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近緣關係。[19]波哥豬籠草與克爾豬籠草的區別在於波哥豬籠草葉片為線形至披針形,而克爾豬籠草的葉片為倒卵形。波哥豬籠草周身具有毛被,而克爾豬籠草的毛被只存在於葉腋。此外,克爾豬籠草的雄蕊柄也短於波哥豬籠草。[19]
保護狀況
[編輯]雖然柬埔寨是世界上森林開伐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波哥豬籠草的分佈地的環境還相對未受破壞。[1]當時,弗朗索瓦·梅依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標準,認為波哥豬籠草「潛在易危」。[1]雖然波哥豬籠草生長於波哥國家公園中,但其仍然受到當地旅遊業發展的威脅。柬埔寨政府已將波哥山租賃予私人以修建度假村和高爾夫球場。[1]雖然開發商表示會重視環境保護,但波哥山上仍有大片的森林遭到破壞。[20]「波哥城」項目建設使波哥豬籠草的原生地加速消亡。[21][22][23]截至2011年,波哥豬籠草的模式產地及新發現的原生地都依然受到當地不斷開發的威脅。[21][22]
註釋
[編輯]- ^ 「Geoffray 324」、「Geoffray 325」和「Geoffray 328」三粉標本採集於1904年1月14日,波哥山雙重瀑布海拔960米處。其存放於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Geoffray 324」號標本由帶上位籠的葉片組成,「Geoffray 325」和「Geoffray 328」號標本由帶下位籠的葉片組成。[1]
- ^ 「Vidal 4780」號標本採集於1965年12月20日,波哥山,海拔高度未知。其由具上位籠的植株組成,存放於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1]
- ^ 「M. Martin 1231bis」號標本採集於1968年12月7日,波哥山海拔800米處。其由雌性花序和下位籠組成,存放於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為波哥豬籠草的模式標本。[1]
- ^ 4.0 4.1 4.2 「Middleton & Monyrak 589」號標本採集於2001年3月7日,波哥山海拔944米處。其由兩棵蓮座狀植株組成,存放於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1]
- ^ 波哥豬籠草的原拉丁文描述如下:[1]
“ N. thorelii Lecomte simile, sed foliis longioris latioris oblongis sessilibus vel subpetiolatis basaliter amplexicaulibus peristomio robusto cylindrico pedicellis interdum 2-floribus differt. ” - ^ 「Aug. Chevalier 36411」號標本採集於1917年12月15日,貢布省象山山脈。其存放於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1]
- ^ 這三份標本存放於曼谷森林植物標本館,由照片初步鑑定為波哥豬籠草。其中兩份編號為「SN 093094」和「SN 098240」,第三份未知。該標本的採集人也未知。[1]
參考文獻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Mey, F.S. 2009. Nepenthes bokorensis, a new species of Nepenthaceae from Cambodia.PDF Carniflora Australis 7(1): 6–15.
- ^ 2.0 2.1 Cheek, M.R. & M.H.P. Jebb 2009. Nepenthes group Montanae (Nepenthaceae) in Indo-China, with N. thai and N. bokor described as new. Kew Bulletin 64(2): 319–325. doi:10.1007/s12225-009-9117-3
- ^ Mey, F.S. 2009. N. thai, a new species of Nepenthes from Thailan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ternational Carnivorous Plant Society forums.
- ^ Holden, J. 2010. Introducing some charismatic species of Cambodian flora.PDF Cambodian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2010(1): 12–14.
- ^ Mey, F.S. 2011. Nepenthes bokorensis 2011 conservation upda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trange Fruits: A Garden's Chronicle, August 28, 2011.
- ^ Mey, F.S. 2011. Nepenthes bokorensis: Location A. 2011 upda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trange Fruits: A Garden's Chronicle, August 28, 2011.
- ^ Mey, F.S. 2011. Nepenthes bokorensis: Location B. 2011 upda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trange Fruits: A Garden's Chronicle, August 28, 2011.
- ^ Mey, F.S. 2011. Nepenthes bokorensis: Location C. 2011 upda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trange Fruits: A Garden's Chronicle, August 29, 2011.
- ^ _ 好害羞!女性大玩「陰莖口=植物」 柬埔5寨政府出面制止 請檢查
|url=
值 (幫助). 自由時報. 2022-05-14 [2022-06-27] (中文(繁體)). - ^ 存档副本. [2022-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0).
- ^ 11.0 11.1 Mey, F.S. 2011. A stunning population of Drosera peltata on Phnom Boko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trange Fruits: A Garden's Chronicle, August 30, 2011.
- ^ Mey, F.S. 2010. Drosera peltata on Mount boko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trange Fruits: A Garden's Chronicle, November 5, 2010.
- ^ Mey, F.S. 2011. Utricularia striatula at Popokvil Fall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trange Fruits: A Garden's Chronicle, August 30, 2011.
- ^ Mey, F.S. 2011. Tiny waves of Utricularia minutissima on Phnom Boko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trange Fruits: A Garden's Chronicle, September 8, 2011.
- ^ Mey, F.S. 2011. Swarms of Utricularia odorat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trange Fruits: A Garden's Chronicle, September 8, 2011.
- ^ Mey, F.S. 2011. The beautiful Utricularia uliginos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trange Fruits: A Garden's Chronicle, September 8, 2011.
- ^ 17.0 17.1 17.2 17.3 17.4 Hosoishi, S., S.-H. Park, S. Yamane & K. Ogata 2012. Species composition of ant prey of the pitcher plant Nepenthes bokorensis Mey (Nepenthaceae) in Phnom Bokor National Park, Cambodia.PDF Cambodian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2012(1): 3–7.
- ^ 18.0 18.1 Jebb, M.H.P. & M.R. Cheek 1997. A skeletal revision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Blumea 42(1): 1–106.
- ^ 19.0 19.1 Catalano, M. 2010. Nepenthes kerrii M. Catal. et T. Kruetr. sp. nov.PDF In: Nepenthes della Thailandia: Diario di viaggio. Prague. p. 32.
- ^ 波哥猪笼草面临灭绝危险. 看看新聞網. 2011-01-20 [2011-06-19].[永久失效連結]
- ^ 21.0 21.1 Mey, F.S. 2011. Works on Phnom Bokor. 20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trange Fruits: A Garden's Chronicle, August 29, 2011.
- ^ 22.0 22.1 Mey, F.S. 2011. The "Bokor City" projec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trange Fruits: A Garden's Chronicle, August 29, 2011.
- ^ Worrell, S. & P. Seangly 2012. City on a hill sparks little tal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Phnom Penh Post, March 16, 2012.
- Kosterin, O.E. 2011. Odonata of the Cambodian coastal regions revisited: beginning of dry season in 2010.PDF International Dragonfly Fund - Report 40: 1–108.
- Kosterin, O.E. 2012. A rapid survey of Odonata on Bokor Plateau, Preah Monivong National Park, Cambodia.PDF Cambodian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2012(1): 75–86.
- McPherson, S.R. & A. Robinson 2012. Field Guide to the Pitcher Plants of Peninsular Malaysia and Indochina.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 Mey, F.S. 2010. Introduction to the pitcher plants (Nepenthes) of Cambodia.PDF Cambodian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2010(2): 106–117.
- New Blood: New species discovered in the Greater Mekon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 Rare Nepenthes Collec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rk of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