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町名改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町名改正,是指行政區重編的町名變更。在台灣專指各大都市在台灣日治時期實施的行政區劃改革,本質為移植日本內地的一連串措施,將台灣自明清時期以來的線性街道命名方式,改為日本特有的。1919年4月首先在臺南市實施,1920年實施市制後,依序在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基隆市嘉義市新竹市屏東市實施町名改正。

另外,除了上述實施町名改正的城市,在一些規模較小的市街也公佈町名,但其僅是地方的通稱,並非正式的行政區劃。

概述

[編輯]

「町名改正」並非只是將舊的街庄名稱改為町名,而是台灣總督府在市街的現代化之後,將大都市的市區部分重新劃定行政區,並將新行政區以日式的「町」命名,與郊區的「大字」一樣,同時具有「戶籍」與「地籍」上的單位名稱。町下以數字分「丁目」,丁目下設「番號」。

台灣的這套町名在二戰結束由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結束使用,臺灣改用道路門牌作為戶籍使用,町名區劃則純粹在地籍上使用,並將町改名為段、大部份町名更名。詳見地號

町名一覽

[編輯]

台北市

[編輯]

大正9年(1920年)9月台北市制施行。大正11年(1922年)3月實施町名改正,市區劃分成64町。

基隆市

[編輯]
基隆市街圖

大正13年(1924年)基隆市制施行。昭和6年(1931年)10月實施町名改正,市區劃分成28町,分別為高砂町旭町觀音町寶町西町明治町大正町昭和町仙洞町堀川町瀧川町福德町元町玉田町雙葉町天神町田寮町東町壽町幸町綠町曙町義重町日新町入船町真砂町濱町社寮町

新竹市

[編輯]

昭和5年(1930年)1月新竹市制施行。昭和10年(1935年)8月實施町名改正,市區劃分成15町,分別為榮町東門町旭町田町錦町花園町南門町新興町黑金町西門町住吉町宮前町表町北門町新富町

台中市

[編輯]
1916年臺中市通稱町名

大正5年(1916年)11月3日公佈30町,分別為橘町綠川町榮町大正町寶町錦町新富町柳町初音町若松町末廣町旭町村上町利國町幸町明治町千歲町壽町老松町敷島町木下町有明町曙町花園町楠町櫻町高砂町干城町新高町川端町。大正9年(1920年)9月台中市制施行。大正15年(1926年)2月實施町名改正,市區劃分成31町,新增梅枝町

嘉義市

[編輯]
1931年嘉義市街實測圖

昭和5年(1930年)1月嘉義市制施行。昭和7年(1932年)1月實施町名改正,市區劃分成17町,分別為新高町山下町宮前町東門町朝日町檜町北門町元町南門町堀川町玉川町榮町西門町新富町黑金町末廣町白川町

臺南市

[編輯]

大正5年(1916年)11月3日公佈[1],大正8年(1919年)4月1日實施町名改正,市區劃分成31町,為臺灣最早實施者。翌年(1920年)9月實施市制,分別為旭町壽町竹園町北門町東門町清水町高砂町開山町綠町幸町錦町白金町末廣町南門町大宮町泉町西門町濱町大正町花園町本町明治町臺町老松町寶町福住町永樂町入船町港町田町新町

高雄市

[編輯]

打狗最初於1912年公佈15個町名,大正13年(1924年)高雄市制施行,大正14年(1925年)實施町名改正,市區劃分成14町。

屏東市

[編輯]
1918年阿緱街公佈的15個町名

大正7年(1918年)阿緱街公佈15個町名,分別為黑金町千歲町幸町本町榮町綠町北町若松町大宮町小川町南町末廣町富士見町楠町新町[2]。昭和8年(1933年)12月屏東市制施行,昭和14年(1939年)4月實施町名改正,市區劃分成21町,廢除南町、末廣町、富士見町、楠町、新町,新設田町大和町干城町旭町清水町昭和町瑞穗町大武町柳町竹園町隼町

通稱町名

[編輯]

馬公街

[編輯]
媽宮街通稱町名

媽宮街在1897年即劃設5町,分別為宮內町北町東町南町西町

臺東街

[編輯]
台東街通稱町名

卑南街在1918年公佈町名,當時有兩個方案,分別為方案一:相良町、上町、仲町、濱町;方案二:北町新町寶町榮町南町。後來由方案二勝出[3]

臺南市

[編輯]

臺南市於1937年擴張都市計劃,在市區外圍設立白川町青葉町伏見町水道町若竹町乃木町汐見町昭和町

花蓮港市

[編輯]

花蓮港是於1940年設25個使用「町名」的區,分別為南濱區北濱區入船區黑金一區黑金二區黑金三區連雀區稻住一區稻住二區稻住三區稻住四區稻住五區福住一區福住二區舊新港一區舊新港二區有明區千石區水上區米崙一區米崙二區米崙三區豐川區佐倉區宮下區

宜蘭市

[編輯]

昭和16年(1941年)11月,宜蘭市劃分為11個使用「町名」的區,包括昭和町區本町區宮前町區文武町區富士町區錦町區榮町區旭町區北町區東町區南町區。昭和18年(1943年)4月,11區整併為7區,包括本町區、幸町區、錦町區、旭町區、川端町區、曙町區及富田町區。1941年減為15區。

彰化市

[編輯]

彰化市於1941年,在市內劃設38個町,分別為宮前町東榮町本町幸町千歲町湳尾町大埔町旭町大和町坑子內町西榮町南末廣町北末廣町富田町新富町平和厝町水尾町表町泉町東春日町西春日町楠町大竹第一町大竹第二町番社町阿夷町牛稠子町寶廍町牛埔子町渡船頭町柴坑子町山腳町快官町竹蒼町石碑坑町田中央町新高町春日町,為最具台灣本地風土的町名。

町名由來

[編輯]

町名有源自年號、知名總督、傳統街庄名稱、地標、地理景觀或取祥瑞之意命名等。以下列舉部分町名的由來。

移植和風地名

[編輯]
  • 大和町:源自日本古稱大和
  • 敷島町:源自日本別名敷島日語敷島
  • 大宮町:境內有神社
  • 其他:寶町、旭町、幸町、錦町、末廣町、榮町、梅ヶ枝町

人物姓名

[編輯]
  • 明治町、大正町、昭和町、伏見町、白川町:天皇年號或皇族宮號。
  • 樺山町、乃木町、兒玉町、佐久間町、明石町:歷代總督
  • 開山町:開山聖王(鄭成功

傳統地名

[編輯]
  • 高砂町:源自台灣舊稱高砂
  • 義重町:源自基隆義重橋街。
  • 田寮町:源自基隆田寮港
  • 社寮町:源自基隆社寮
  • 上奎府町、下奎府町:源自臺北奎府社
  • 新高町:源自新高山
  • 哨船町:源自哨船頭。
  • 鹽埕町:源自鹽埕埔

地名轉化

[編輯]
  • 白金町:源自臺南市打銀街
  • 竹園町:源自臺南市西竹圍

地理位置

[編輯]
  • 表町、本町、榮町:鬧區、商業區。
  • 旭町:位於市區東方(旭日東升之意)
  • 入船町、港町、湊町:位在港口一帶。
  • 濱町、川端町:位在河濱、河岸一帶。
  • 堀江町、堀川町:位在圳道邊。
  • 花園町:公園一帶。
  • 山下町:位在山腳下。
  • 大宮町、宮前町:神社所在地或附近。
  • 北門町、東門町、南門町、西門町:鄰近城門。
  • 龍山寺町、開山町、文武町:源自龍山寺開山王廟文武廟
  • 黑金町:黑金,鐵之意。鐵道或車站一帶[4]

參考

[編輯]
  1. ^ 台南廳告示第93號
  2. ^ 阿緱街町名命名ノ件.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1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5). 
  3. ^ 台東廳卑南市區改正計畫圖.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1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5). 
  4. ^ 劉澤民,《臺灣市街町名改正之探討─以臺灣總督府檔案相關資料為範圍》,《臺灣地名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頁123至236,2008,國史館臺灣文獻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