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
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 | |
---|---|
Koninklijk Nederlands Indisch Leger | |
存在時期 | 1950年7月26日 |
國家或地區 | 荷屬東印度 |
效忠於 | 荷蘭 |
種類 | 陸軍 |
Headquarters | Bandung, 荷屬東印度 |
別稱 | KNIL |
參與戰役 | First expedition to Palembang 1819 Java War 1825–1830 Padri War 1821–1837 Expeditions to Bali 1846–1849 Expedition to the western section of Borneo 1850–1854 Palembang Highlands Expeditions 1851–1859 Banjarmasin War 1859-1867 Second Bone War 1859–1860 Dutch intervention in Lombok and Karangasem 1894 Kerinci Expedition 1903 Aceh War 1873–1904 World War II
|
指揮官 | |
Commander | See list |
著名指揮官 | Hein ter Poorten Simon Spoor |
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荷蘭語:Koninklijk Nederlands Indisch Leger ; KNIL,荷蘭語發音:[knɪl] ) 是荷蘭王國在其荷屬東印度殖民地(現在屬於印度尼西亞的地區)維持的陸上軍事力量。 荷屬東印度陸軍的空軍是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航空兵。荷蘭皇家海軍和政府海軍的部隊也駐紮在荷屬東印度群島。
歷史
[編輯]1814–1942
[編輯]荷屬東印度陸軍於 1814 年 9 月 14 日根據皇家法令成立[1]它不是荷蘭皇家陸軍的一部分,而是專門為在荷屬東印度群島執行軍事任務而組建的獨立軍事部門。它的建立恰逢荷蘭將殖民統治從 17 世紀的控制區擴大到 70 年後構成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更大領土。 [2][與來源不符]
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參與了該地區針對土著群體的許多運動,包括巴德里戰爭(1821-1845 年)、爪哇戰爭(1825-1830 年)、1849 年鎮壓峇里島居民對殖民統治的最後抵抗,以及曠日持久的亞齊戰爭(1873-1904)。 [3] 1894 年,作為對當地峇里島貴族壓迫當地薩薩克人的報道的回應,龍目島和卡朗阿森被吞併。 [4]隨着荷蘭對峇里島的干預(1906 年)和荷蘭對峇里島的最後干預(1908 年),峇里島最終被完全控制。 [4]
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進一步完成了對印度尼西亞群島的征服。 1904 年之後,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治安狀況趨於平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都沒有大規模的武裝反對荷蘭統治,而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主要起到防禦作用,保護荷屬東印度群島免受其他外國勢力入侵。
一旦群島內部的反抗力量被平息,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主要參與軍事警務任務。為了確保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中歐洲人的主導地位並減少從歐洲募兵的昂貴費用,殖民政府於 1917 年對歐洲族裔的所有常駐男性實行義務兵役制[5] 1922 年,一項補充法律制定引入了國土衛隊(荷蘭語:Landstorm ) 適用於 32 歲以上的歐洲應徵入伍者[6]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1940 年,納粹德國擊敗並佔領荷蘭,荷蘭在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軍隊被嚴重削弱。 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被切斷了來自荷蘭本土的外部援助,除了荷蘭皇家海軍部隊。 KNIL 倉促而不充分地試圖轉變成一支能夠保護荷屬東印度群島免受外國入侵的現代軍事力量。到 1941 年 12 月,在印度尼西亞的荷蘭軍隊人數約為 85,000 人:正規軍包括約 1,000 名軍官和 34,000 名士兵,其中 28,000 名是土著。其餘由當地組織的民兵、領土衛隊和文職輔助人員組成。 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航空兵, Militaire Luchtvaart KNIL (荷蘭皇家東印度空軍;ML-KNIL) [7]共有 389 架各種類型的飛機,但不及日本飛機。荷蘭皇家海軍航空服務隊 (MLD) 在 NEI 也有重要部隊。 [8]
在 1941–42 年的荷屬東印度戰役期間,大部分 KNIL 和其他盟軍很快被擊敗。 [9]大多數歐洲士兵,實際上包括所有身體健壯的印歐男性,都被日本人作為戰俘拘留。 25% 的戰俘在被拘留期間沒有活下來。
少數士兵,主要是土著人員,對日本人進行了游擊運動。直到戰爭結束,盟軍通常不知道這些,也沒有得到盟軍的幫助。
1942 年初,一些 KNIL 人員逃到了澳大利亞。一些土著人員因被懷疑同情日本人而被拘留在澳大利亞。其餘的人開始了漫長的重新分組過程。 1942 年末,試圖在東帝汶登陸以增援澳大利亞突擊隊進行游擊戰的嘗試失敗,但以 60 名荷蘭人員的損失而告終。
四個「荷蘭東印度群島」中隊( RAAF-NEI 中隊)由 ML-KNIL 人員組成,在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的支持下,還有澳大利亞地勤人員。
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步兵部隊(很像英國步兵部隊)通過在世界各地的荷蘭僑民和遠至荷屬西印度群島的殖民軍隊的招募而得到加強。在 1944-45 年間,一些小型部隊參加了新幾內亞戰役和婆羅洲戰役。
1942 年,在新南威爾斯州卡西諾以南,為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技術營建立了一個營地。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宣佈成立後,該營的荷蘭士兵將 500 名印度尼西亞本土同志拘留並監禁在營地內。荷蘭人對任何尋求獨立的士兵進行了嚴厲的對待和處罰。這導致兩名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土著士兵死亡;一個可能是自殺,另一個是抗議領袖。這引起了澳大利亞當地人的譴責,他們迫使澳大利亞當局遣返所有被關押的士兵,儘管他們不願理會早些時候的援助請求。 [10]
1945–1950
[編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KNIL 被用於 1947 年和 1948 年的兩次大型軍事行動,以重新建立荷蘭對印度尼西亞的控制。 KNIL 及其安汶人輔助人員被指控在這次「警察行動」中犯下戰爭罪。荷蘭重建殖民地的努力失敗了,荷蘭於 1949 年 12 月 27 日承認印度尼西亞的主權[11] 1950 年 1 月 26 日,KNIL 的成員參與了雷蒙德·韋斯特林和蘇丹哈米德二世在萬隆策劃的未遂政變。政變失敗,只是加速了印度尼西亞聯邦共和國的解體。 [12]
KNIL 於 1950 年 7 月 26 日解散,其當地人員可以選擇復員或加入新成立的印度尼西亞軍隊。 [13]然而,整合前 KNIL 部隊的努力因主要是 Ambonese KNIL 部隊和爪哇人主導的共和軍之間的互不信任而受阻,導致 4 月在望加錫發生衝突,並在 7 月企圖分裂獨立的南馬魯古共和國(RMS) . [12]這些起義在 1950 年 11 月被鎮壓,大約 12,500 名 Ambonese KNIL 人員及其家人選擇在荷蘭臨時安置。 [a]此後,KNIL 不復存在,但其傳統由現代荷蘭皇家陸軍的Van Heutsz 軍團維持。在解散時,KNIL 有 65,000 人,其中 26,000 人被編入新的印度尼西亞軍隊。其餘的要麼被復員,要麼被轉移到荷蘭皇家軍隊。 [14]
招募
[編輯]在其形成期間,據稱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將包括歐洲和土著士兵。一開始,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是平分秋色,這意味着一半的軍隊由歐洲士兵組成,而另一半則由土著士兵組成。 [15]然而,從 1830 年代後期開始,歐洲士兵與土著士兵的比例從 1:1 變為 1:3。 [16]這樣做的原因是沒有足夠的歐洲志願者跟上土著士兵的招募。除了歐洲志願者和土著新兵,KNIL 在 19 世紀還招募了來自多個國家的外國僱傭軍。 [17]在曠日持久的亞齊戰爭期間,歐洲軍隊的人數保持在 12,000 人,但亞琛人的持續抵抗迫使部署多達 23,000 名土著士兵(主要來自爪哇、安汶和萬鴉老)。 [18]甚至阿散蒂人 (象牙海岸和加納)的奴隸也被招募到數量有限的東印度群島服役(見非裔印尼人 )。 [19]據報道,外國和本土軍隊與荷蘭裔軍隊的比例為 60% 至 40%。亞齊戰爭後,非荷蘭人的歐洲軍隊停止徵募,KNIL 開始由在荷蘭本土招募的荷蘭正規軍、印度尼西亞人、印度人(歐亞人)和居住在東印度群島並服兵役的荷蘭殖民者組成。
1884 年,歐洲人人數為 13,492 人,印度尼西亞人為 14,982 人,非洲人為 96 人(儘管一些消息來源認為非洲人的人數要高得多[20] )和至少 1,666 名歐亞新兵。軍官團完全是歐洲人,可能接近 1,300 人。還有大約1,300匹馬。 [21]招募在荷蘭和印度尼西亞進行,每年有 1000 多名荷蘭人和 500 名外國人入伍。外國軍隊由弗拉芒人、德國人、瑞士人和法國志願者組成。瓦隆人、阿拉伯人以及英國和美國的國民被禁止服役。其他無法證明流利的荷蘭語或德語的外國人也不會被接受服務。 [21]
將荷蘭應徵入伍者從荷蘭派往東印度群島是違法的,但荷蘭志願者繼續在 KNIL 徵募殖民地服務。 1890 年,荷蘭本土成立了殖民預備役軍團(Koloniale Reserve),以招募和培訓這些志願者,並在他們結束海外服役後讓他們重新融入荷蘭社會。 1941 年 12 月日本入侵前夕,荷蘭在東印度群島的正規部隊由大約 1,000 名軍官和 34,000 名士兵組成,其中 28,000 名是土著。這些「本土軍隊」中的最大部分一直由爪哇和巽他士兵組成。 [b] [c]在日本佔領期間,大多數荷蘭人和安汶人都被關押在戰俘營。
在印度尼西亞國民革命期間,KNIL 的軍官仍然主要是荷蘭人和歐亞混血兒,儘管它的大部分部隊是從主要是印度尼西亞基督教的種族中招募的,特別是巴塔克、摩鹿加、帝汶和萬鴉老。儘管在荷蘭服役的爪哇人、巽他人、蘇門答臘人和其他穆斯林軍隊人數較少,但他們的薪水比基督教同行低,導致怨恨和不信任。荷蘭人試圖利用這些種族緊張局勢,聲稱安汶人將在爪哇人主導的政府下失去他們的特權和養老金。 [12]如上所述,這些因素導致了 1950 年復員的 KNIL 部隊與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軍隊之間的衝突[12]
指揮官
[編輯]- 1815-1819 Carl Heinrich Wilhelm Anthing少將
- 1819-1822 少將亨德里克·默庫斯·德科克
- 1822-1828 約瑟夫斯·雅各布斯·范根少將
- 1829-1830 亨德里克·默庫斯·德科克少將
- 1830-1835 于貝爾·德斯圖爾斯中將
- 1835-1847 弗蘭斯·大衛·科丘斯少將
- 1847-1849 Carel van der Wijck 少將
- 1849-1851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伯恩哈德中將
- 1851-1854 格哈杜斯·巴克 (Gerhardus Bakker) 少將
- 1854-1858 弗朗索瓦·德斯圖爾斯中將
- 1858-1862 揚·范·斯維騰中將
- 1862-1865 查爾斯·皮埃爾·辛普夫中將
- 1865-1869 奧古斯都·約翰內斯·安德烈森中將
- 1869-1873 威廉·埃格伯特·克羅森中將
- 1873-1875 尼古拉斯·惠頓中將
- 1875-1879 吉利斯·彼得·德內夫中將
- 1879-1883 中將 Huibert Gerard Boumeester
- 1883-1887 中將 Karel Lodewijk Pfeiffer
- 1887-1889 中將 Anthonie Haga
- 1889-1893 中將 Theodoor van Zijll de Jong
- 1893-1895 中將 Adriaan Gey van Pittius
- 1895-1897 中將 Jacobus Augustinus Vetter
- 1897-1900 拉默特·斯沃特中將
另見
[編輯]- Royal Netherlands East Indies Army Women's Corps (VK-KNIL) — 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的女兵團,1944–1950
- 英屬印度軍隊——在英屬印度有類似的職能
筆記
[編輯]- ^ The complicated story of the disbanding of the KNIL is set out briefly here. For a more extended analysis see Manuhutu (1987); Steylen (1996: 33–63); van Amersfoort (1982: 101–8).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the dissolution of the KNIL on the Ambonese servicemen is described in Wittermans (1991).
- ^ Javanese was always the largest indigenous element of the colonial army.[22]
- ^ The KNIL statistics of 1939 show at least 13,500 Javanese and Sundanese under arms compared to 4,000 Ambonese soldiers.[23]
參考
[編輯]- 引文
- ^ 26 juli 1950 - opheffing KNIL. Stichting Vrienden Van Bronbeek. 2017-07-26 [202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3).
- ^ The Royal Netherlands Indies Army. netherlands-australia2006.com. [29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16 February 2009).
- ^ Ibrahim, Alfian. "Aceh and the Perang Sabil." Indonesian Heritage: Early Modern History. Vol. 3, ed. Anthony Reid, Sian Jay and T. Durairajoo. Singapore: Editions Didier Millet, 2001. p132–133
- ^ 4.0 4.1 Vickers 2005,第10-11頁.
- ^ Willems 1994,第32-33頁.
- ^ Willems 1994,第32-36頁.
- ^ Broshot, James. Dutch Air Force Order of Battle in the Dutch East Indies, 30 November 1941. Dutch East Indies Campaign website. 1999–2000 [2023-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6).
- ^ "Armed Forces of World War II" Andrew Mollo ISBN 0-85613-296-9
- ^ Klemen, L. Dutch East Indies 1941–1942. Dutch East Indies Campaign website. 1999–2000 [2023-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6).
- ^ Gapps, Stephen. When the Indonesian revolution came to an Australian country town. Australian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4 November 2015 [2023-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6) (英語).
- ^ "Last Post – the End of Empire in the Far East", John Keay ISBN 0-7195-5589-2
- ^ 12.0 12.1 12.2 12.3 Kahin 1952,第452頁.
- ^ Video footage showing the official ceremony disbanding the KNIL.[失效連結]
- ^ John Keegan, page 314 "World Armies", ISBN 0-333-17236-1
- ^ Moor, J.A. de, 'Met klewang en karabijn: militaire geschiedenis van Nederlands-Indië (1815-1949)' in: J. R. Bruin en C.B. Wels ed., Met man en macht. Een militaire geschiedenis van Nederland 1550-2000 (Amsterdam 2003) 199-244, p. 201
- ^ Zwitser, H.L. and C.A. Heshusius, Het koninklijk Nederlands-Indisch leger 1830-1950 (The Hague 1977) p. 12
- ^ Blakely, Allison (2001). Blacks in the Dutch World: The Evolution of Racial Imagery in a Modern Societ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 15 ISBN 0-253-31191-8
- ^ Vickers 2005,第13頁.
- ^ van Kessel, Ineke. West African Soldiers in the Dutch East Indies: From Donkos to Black Dutchmen. Transactions of the Historical Society of Ghana. 2005, (9): 41–60. ISSN 0855-3246. JSTOR 41406723.
- ^ "Black Face, White Heart: African recruits in the Dutch East Indies army", Radio Netherlands Archives, September 6, 2002. [2023-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0).
- ^ 21.0 21.1 The Armed Strength of the Netherlands and Their Colonies. Trotter, JK. The British War Office Intelligence Division 1887. ISBN 9781104382513. p 162-167.
- ^ Cribb, R.B. (2004)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Indonesi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carecrow Press, Lanham, USA.ISBN 0 8108 4935 6, p. 221
- ^ Netherlands Ministry of Defense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1 October 2011..
- 參考書目
- Bosma, Ulbe. Emigration: Colonial circuits between Europe and Asia in th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y. European History Online. Mainz: Institute of European History. 2011 [23 May 2011].
- Hoofdkwartier Militaire Luchtvaart – Overzicht 1947 (5 pc), Flash Aviation, 2005.
- Kahin, George McTurnan. Nationalism and Revolution in Indonesi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52.
- Vickers, Adrian.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521542623.
- Willems, Wim (編). Sporen Van Een Indisch Verleden 1600-1942. Leiden: COMT. 1994. ISBN 90-71042-44-8 (荷蘭語).
延伸閱讀
[編輯]- Marc Lohnstein 和 Adam Hook, Royal Netherlands East Indies Army 1936–42 ,Men-at-arms 系列 521,Osprey Publishing,Oxford 2018。ISBN 9781472833754書號 9781472833754
外部連結
[編輯]- East Indies Camp Archives. 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War Documentation. [16 March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5).
- Womack, Tom. An Abandoned Army: The KNIL and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Northern Dutch Sumatra. The Netherlands East Indies 1941–1942. [2023-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