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動漫迷
本頁面有內容譯自英語維基百科頁面「Anime and manga fandom」(原作者列於其歷史記錄頁)。1263391874 |
有用戶建議將Draft:动漫迷移動至动画迷。(2024年12月15日) 此移動可能有爭議或者需要管理員協助。提請移動者請在討論頁說明理由以便其它編輯者參與討論。請求若無討論可能不受理。(進行移動) |
動漫迷是**動漫迷** 的全球社區。動漫包括動畫系列、電影和視頻,而漫畫包括漫畫、圖畫小說、繪畫和相關藝術品。動漫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970 年代,並且具有國際影響力。
御宅族是日語中對動漫等有強烈興趣的人的稱呼。在最初的語境中,御宅族一詞源自日語中指他人的家或家庭的詞語(お宅,*otaku*),也用作第二人稱的敬語代詞。現代俚語形式出現於 20 世紀 80 年代,與舊用法不同,現代俚語形式僅以平假名(おたく)或片假名(オタク或ヲタク)書寫,很少以羅馬字書寫。在 1982 年首次播出的動漫*《超時空要塞》*中,Lynn Minmay 將該詞用作敬語。[1]
[2] 這個詞似乎是由幽默作家兼散文家中森昭夫於 1983 年在《蘿莉控》雜誌《*Manga *Burikko》上發表的系列《「*Otaku*」調查》(「おたく」の研究,*Otaku** no Kenkyū)中創造的。自 1970 年代末以來,美樹本晴彥和河森正二等動畫師在他們之間使用該詞作為第二人稱敬語代詞。[2] [3] 然而,在日本居民廣泛使用該詞後,它在 1990 年代變得貶義且越來越具有冒犯性,暗示一個人社交能力差。*Otaku* 可以被視為類似於英語中的 geek 或 nerd。
然而,從 2000 年代開始,這個詞開始被動漫和漫畫迷自己再次使用,以更普遍和積極的方式,今天它經常被粉絲圈之外的人用來指代動漫或漫畫的粉絲。然而,老一輩御宅族,如御宅族之王岡田俊雄,在其著作《御宅族之王》中表示,新一代自詡為御宅族的人並不是真正的御宅族,因為他們缺乏熱情和研究對特定的亞文化主題有感知,並且只是在購買產品上過度花錢的普通粉絲。
社區歷史
[編輯]另請參閱:動漫史、美國動漫史和[日本以外的漫畫] 動漫迷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70 年代,當時*《宇宙戰艦大和號》*系列在日本電視台停播後,粉絲們聯合起來讓它重新播出[4] 。在日本,動漫和漫畫被統稱為內容產業:動漫、視頻遊戲、漫畫和其他相關商品是圍繞同一內容的不同媒體類型。[5]
英文粉絲社區
[編輯]英語世界的動漫愛好者社區始於 20 世紀 70 年代,並穩步發展。據日本愛好者弗雷德·帕滕 (Fred Patten ) 稱,第一個致力於日本動畫的粉絲俱樂部是卡通/幻想組織 (Cartoon/Fantasy Organization),該組織於 1977 年在洛杉磯成立[6] 。它的發展特點是吉爾斯·波伊特拉斯 (Gilles Poitras)、布魯斯·劉易斯 (Bruce Lewis) 和凱茜·斯特林 (Cathy Sterling) 稱之為特定的「一代」,通常是由一部作品引發的。 在菲律賓,GMA-7於 1978 年開始播出*《Voltes V》*。這是菲律賓人第一次接觸日本動畫。*《Voltes V》*很快在菲律賓各地的兒童中流行起來,這導致其他與超級機械人類型相關的動畫系列在菲律賓突然流行起來。1979 年,當時的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Ferdinand Marcos)很快禁止了這部動畫,當時禁止播出的還有四集,以及當時播出的其他動畫系列,據說是因為其暴力和戰爭主題。然而,這並沒有妨礙菲律賓人對動漫日益增長的熱愛,導致動漫和漫畫在整個菲律賓大受歡迎[7]
波伊特拉斯將第一代人稱為「鐵壁阿童木一代」。儘管《鐵壁阿童木》是日本第一部也是最受歡迎的動畫電視連續劇,但它並沒有吸引到許多鐵杆粉絲,但它讓觀眾接觸到了這一媒介,並在後來提高了觀眾對它的接受度。「早期粉絲」或「老粉絲」一代將*《極速賽車手》* 、*《第八人》*和*《星球大戰》*等作品視為必看之作。這些粉絲更加清楚自己看的是日本作品,並主動尋找更多作品。「大和號」或「星際戰艦」一代源自1979-80 年首次播出的*《宇宙戰艦大和號》* 。波伊特拉斯表示,這一代人之所以如此忠誠,是因為*《星際戰艦》*的敘事性很強,觀眾絕不會錯過任何一集。 1985 年電視連續劇*《太空堡壘》*之後,普瓦特拉斯將下一代稱為「太空堡壘一代」,這是美國最早的主要一代,粉絲們清楚地認識到動漫是日本產品,與美國動畫有顯著差異。這一代和大和一代的粉絲在整個 80 年代構成了有組織粉絲群體的重要部分。1989 年 12 月在藝術劇院上映的電影*《阿基拉》*吸引了一批狂熱粉絲,普瓦特拉斯稱之為「阿基拉一代」。'*'《阿基拉》*激發了一些人轉向其他作品,但也阻礙了許多人在他們眼中成為一部孤立的作品,掩蓋了它所代表的動漫和漫畫的創作背景。 隨後在 20 世紀 90 年代,Poitras 表示「美國發生了一些新的事情」,「美少女戰士一代」誕生了。前幾代人大多是大學年齡的粉絲,然而 1995 年*《美少女戰士》*被改編成英文,吸引了甚至小學年齡的年輕人,其中許多是女性。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裏,粉絲群體發生了巨大變化,隨着他們的興趣多樣化,改編成英文的作品也發生了變化。Poitras、Lewis 和 Sterling 將當前一代粉絲描述為「御宅族一代」,但不一定將御宅族一詞應用於當前粉絲。對於這一代人來說,過去在電視上發佈作品已經足夠不尋常,粉絲們經常會記得他們第一次觀看動漫的經歷是一件非常特別的事情。Poitras 指出,從「御宅族一代」開始,粉絲湧入粉絲圈的方式更像是一條連續不斷的溪流,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一波波湧入。 [需要頁面] 在美國,粉絲社區最初是科幻粉絲社區的一個分支,粉絲們會把進口的日本漫畫帶到動漫展上。[8] 在動漫在美國獲得授權之前,想要獲得動漫的粉絲會泄露動漫電影的拷貝並配上字幕,這標誌着粉絲字幕的開始。到 1994 年,動漫在美國變得更加普遍,並開始被翻譯成英文並在電視上播放,最常見的是[少年]系列,如*《寵物小精靈》*和*《鐵壁阿童木》*。 幾十年來,長時間觀看日本動漫電視連續劇一直是動漫迷的普遍趨勢,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9] [10] 。據早期美國動漫角色扮演者凱倫·施瑙貝爾特 (Karen Schnaubelt) 說,日本動漫「極難找到」,「除了廣播電視外沒有其他可看的,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末VHS錄像帶普及,粉絲們可以從日本進口動漫節目;她提到,一位朋友「會錄下劇集」,然後「我們一群人聚集在他的公寓裏,連續觀看劇集。」 在20 世紀 80 年代的漫畫展和科幻展上,粉絲們會帶着錄像帶舉行馬拉松式動漫放映;例如,1986 年的 BayCon 就舉行了一場長達 80 小時的動漫馬拉松。
據日本動畫振興會創始人兼行政總裁邁克·塔圖加瓦 (Mike Tatsugawa)稱,美國動畫的第一個里程碑是 20 世紀 80 年代互聯網的出現。有了互聯網,粉絲們可以更輕鬆地相互交流,從而更好地交換配有粉絲字幕的錄像帶和更高質量的動畫版本。一些專家,如日語語言文學教授蘇珊·納皮爾 (Susan Napier),認為*《阿基拉》*標誌着第一個里程碑。【12】[11] 然而,大多數專家認為下一個里程碑是 1992 年,當時電影進口商US Renditions在當年發行了第一盤帶英文字幕的動畫錄像帶,名為*《凌空飛車》*。據塔圖加瓦說,* 《凌空飛車》*的成功引發了一系列發行熱潮[12]
由於本地化過程,許多看着動畫長大的人並沒有意識到動畫起源於日本。在*《恐龍戰隊》*(1993 年首次播出)成功之後,美國電視公司分別於 1995 年和 1996 年開始播出*《美少女戰士》*和*《龍珠 Z》*。然而,由於後兩部動畫相對失敗(兩部動畫後來在卡通頻道播出時都獲得了成功),動畫似乎並未成為主流。然而,美國的動畫熱潮始於 1998 年動畫系列*《寵物小精靈》* 的聯合播出,這向美國廣播公司和發行商證明了日本媒體可以在美國市場取得成功。直到*《寵物小精靈》*和*《恐龍戰隊》*離開主流之後,美國觀眾才意識到動畫的起源是日本。
美國的動漫流媒體渠道
[編輯]在美國,粉絲可以通過多種流媒體渠道觀看動漫,同時還可以與這些社區建立聯繫。其中一個渠道是*Crunchyroll*,這是一項流媒體服務,用戶可以觀看過去流行的動漫和發佈到網站上的新動漫劇集。*Crunchyroll* 成立於 2006 年,是動漫的分發渠道。從那時起,*Crunchyroll* 逐漸發展成為動漫社區粉絲的更多服務平台。他們在網站上增加了一個附加功能,讓動漫迷可以獲取有關動漫發佈、活動和與社區相關的主題的新聞。這也導致了*Crunchyroll* Expo的創建。這個博覽會是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的一場大型活動,讓動漫迷可以相互聯繫。這項流媒體服務還設有一家商店,您可以在其中購買動漫相關產品,例如:人物、日本零食、服裝、海報、視頻遊戲和漫畫。 此外,美國境內的另一項流媒體服務是*FUNimation*。與 *Crunchyroll *類似,*FUNimation *允許您查看最新發佈的動漫,同時還提供與 *Crunchyroll*類似的產品商店。*FUNimation *的網站還專門為與動漫和漫畫相關的活動創建了一個部分,讓其會員可以在當地和國家層面進行聯繫。還有一個博客部分,讓擁有* FUNimation *帳戶的人可以與其他粉絲聯繫,討論他們最喜歡的,甚至最不喜歡的動漫和劇集。 自 2010 年代初以來, Netflix和Prime Video等大眾流媒體服務也已擴展到動漫授權和發行領域。
歐洲粉絲社區
[編輯]1970 年代,日本動畫傳入西歐,主要通過針對歐洲和日本兒童製作,主要作品有《海蒂》、《維基百科》和《巴巴爸爸》。然而,這些作品並未被認可為日本作品,也沒有獲得大量忠實粉絲。然而,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對更多日本動畫的興趣日益濃厚,原因是之前合拍片的成功,以及日本的生產量以及與美國動畫相比便宜的售價。[13]尤其是意大利,進口了最多的日本以外動畫。[14] [15] 與菲律賓一樣,超級機械人流派變得非常受歡迎,例如*《機械人金剛戰神]》*和*《萬能魔神 Z》*等系列。然而,更多的類型也加入其中,如太空歌劇,如*《哈洛克船長》*,少女節目,如《小甜心》和*《凡爾賽玫瑰》*,體育節目,如*《足球小將》*等等。然而,德國基本上拒絕了除日本動畫的西方文學改編之外的動漫,*《極速賽車手》*和*《未來隊長》*就存在問題。直到 90 年代有線電視興起後,*《千禧女王》*和*《凡爾賽玫瑰》*等日本系列才開始播出。這一時期,德國兒童一代對獨特的日本作品產生了強烈的喜愛。[16]
在[中歐和東歐],波蘭粉絲圈是最早發展起來的粉絲圈之一,規模也最大。[17]
波蘭的動漫粉絲圈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90 年代,即東歐共產主義垮台幾年後。[18]
亞洲粉絲社區
[編輯][編輯]
馬來西亞
[編輯][編輯] 過去對粉絲行為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大型粉絲活動或大會上,後來從粉絲社區轉向個人粉絲。馬來西亞的城市地區有四個大會:沙巴哥打京那巴魯;砂拉越古晉;雪蘭莪州雙威、八打靈再也和吉隆坡。它們每年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期間舉行四次。根據調查,大約有585人定期參加這些大會。截至2013年,一半的受訪者年齡在18-22歲之間,男女人數相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是學生,所有受訪者都是日本媒體的消費者。雖然這四個大會沒有正式宣佈他們的活動主要是日本流行文化,但大多數人都是日本流行文化的粉絲。他們參加這些大會的主要目的是結識新老朋友、玩樂和角色扮演。他們定期參加這些大會以保持粉絲社區的活躍。[19]
人口統計
[編輯]年齡
[編輯]電通於 2018 年在日本全國範圍內進行的一項調查中,20-29 歲年齡段的日本人中有 64.3% 回答說他們對動漫非常感興趣,而 15-19 歲年齡段的相應數字為 72.4%,30-39 歲為 56%,40-49 歲為 48.4%,50-59 歲為 38.7%。【19】[20] 電通於 2022 年 7 月在美國全國範圍內針對 18-54 歲的美國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該年齡段的美國受訪者中約有三分之一(約 5600 萬人)會觀看病毒式傳播的動漫作品。當將範圍縮小到 18 至 24 歲之間的美國受訪者時,44%(約 1900 萬人)表示他們會觀看病毒式傳播的動漫作品。此外,47%的18-24歲受訪者表示,他們有一起討論動漫的朋友,42.3%的人讀過動漫作品所基於的原版漫畫。研究人員指出,自視頻流媒體服務普及以來,漫畫銷量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銷量也大幅增長,而Z世代對這一趨勢的影響最大。調查顯示,34%的美國Z世代(約1500萬人)承認自己是動漫宅男。[21]
Morning Consult在 2022 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 42% 的動漫迷是千禧一代,25% 是成年Z 世代,21% 是X 世代,12% 是嬰兒潮一代。[22]
Polygon在 2024 年發佈的一項 2023 年 8 月調查顯示,美國 3% 的嬰兒潮一代、12% 的 X 世代、25% 的千禧一代和 42% 的 Z 世代每周觀看動漫。[23]
性別
[編輯]在粉絲圈早期,成員以男性為主。[24]
《*福布斯*》在 2014 年進行的一項分析調查顯示,北美動漫展的參與者中有一半是女性。[25]
Morning Consult 2022 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動漫迷中 61% 為男性,39% 為女性。
種族
[編輯]根據 Morning Consult 2022 年的調查,47% 的美國動漫迷是白人,28% 是西班牙裔,18% 是黑人,7% 是亞裔。
性取向
[編輯]Polygon 2024 年的調查數據顯示,27% 的美國動漫迷認為自己是LGBTQ+,其餘 73% 為異性戀。當範圍縮小到 Z 世代粉絲時,這一比例變為 57% 為異性戀,39% 為 LGBTQ+。
流媒體服務使用情況
[編輯]Polygon 2024 年的調查數據顯示,美國 Z 世代和千禧一代動漫迷主要在Netflix(76%)、Hulu(55%)、Amazon Prime Video(47%)、*Crunchyroll*(45%)和Max(25%)上觀看動漫。具體來看 Z 世代動漫迷的觀看習慣,*Crunchyroll*(58%)排在第二位,僅次於 Netflix(76%),其次是 Hulu(55%)、Prime Video(35%)和*Funimation*(32%)。
動漫的魅力
[編輯]動漫的一大吸引力在於其藝術性;一些粉絲聲稱其視覺質量優於美國製作的大多數動畫系列而有些人則忽略所有非日本動畫。一位粉絲表示,他喜歡動漫是因為「特效和真實之間沒有分界線……它只是人們想像出來的那種樣子」。《*Anime Fringe*》的內容編輯Holly Kolodziejczak 表示,他對動漫的深度感到驚訝,這與她以前看過的動畫片不同:「角色有真實的個性,有自己的感受和行為動機,優點和缺點增強了他們的性格。他們更像真人,因此人們更容易認同他們。[26] 」 Nausicaa.net的 Larry Green對此表示同意,並補充說,動漫討論的主題既適合成人也適合兒童,而在美國,動畫傳統上是為兒童準備的。他還表示,由於動漫的製作規模龐大,任何觀眾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27]
日語語言文學教授蘇珊·J·納皮爾 (Susan J. Napier)表示,動漫迷「在與典型的美國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中找到了避難所」。她指出,對日本文化的迷戀並不是一個新概念,自 19 世紀中葉以來就一直存在。例如,克勞德·莫奈 (Claude Monet) 1876 年的一幅名為《日本姑娘》的畫作描繪了身穿和服的莫奈妻子,背景中出現了日本手扇。納皮爾將對日本的這種興趣描述為許多歐洲人「逃離工業革命……田園烏托邦」。 根據 Polygons 2024 的調查,44% 的動漫觀眾對動漫角色產生了迷戀。近三分之二的 Z 世代動漫觀眾表示,他們在情感上與動漫的聯繫比傳統媒體更緊密。65% 的受訪動漫迷表示,他們發現動漫比其他形式的媒體更能引起情感共鳴。超過 50% 的受訪 Z 世代動漫迷表示,動漫影響了他們的身份、時尚和社會理解。[28]
而許多動漫電視節目的一個主要特點是連載,即一個連續的故事情節延伸到多集或多季。[29] 傳統的美國電視節目採用連載形式,每集通常包含一個獨立的故事。因此,它給觀眾帶來了興奮。
粉絲服務
[編輯]粉絲服務是系列作品中為了取悅觀眾而故意加入的內容。雖然粉絲服務通常指性挑逗場景[30] 但它也更普遍地指旨在刺激觀眾或僅僅讓他們注意的劇情價值不大的事件,比如大爆炸和戰鬥場景[31] 。美國公司將動畫和漫畫翻譯成英文時,通常會對原作進行編輯,刪除一些粉絲服務內容,以使其更適合美國觀眾。Mike Tatsugawa 解釋說,這種變化是由於日本和美國的文化價值觀不同造成的事實上,一些動畫似乎除了粉絲服務之外,沒有其他賣點。[32] 一些人認為粉絲服務的盛行表明粉絲群體不夠成熟;Del Rey* Manga*的一位編輯開玩笑說,包含粉絲服務的漫畫《魔法老師!》應該被評為「適合 16 歲以上的未成熟讀者」,而不是「適合 16 歲以上的成熟讀者」。
風扇勞動
[編輯]同人
[編輯]同人是由粉絲製作的作品,通常通過同人活動進行買賣。同人包括同人誌(同人雜誌,可以是漫畫、小說或散文)、同人軟件(同人遊戲和軟件)、同人音樂和同人動畫。同人活動旨在幫助創作者無需出版商即可在商業上發行漫畫。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同人活動是 Comic Market,俗稱Comiket[33] 。日本東京的 Comiket 97 展會(2019 年 12 月)共吸引了約 75 萬名參觀者。[34]
動漫音樂視頻 (AMV)
[編輯]了解日本
[編輯]語言
[編輯]動漫激發了許多年輕人學習日語的興趣。20 世紀 70 年代,高屋直香的薩斯卡通日語學校成立,學生主要由日裔加拿大人組成,他們希望提高自己的語言技能,以便返回日本。然而,日語的普及度開始上升;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對標準化日語認證的需求,日語能力測試於 1984 年首次舉行。[35] 在佐治亞大學日語課程工作的 Yuki Sasaki指出,當她 1994 年剛開始學習該課程時,大多數學生對內部商務專業的日語感興趣;然而,在 2004 年,學生們更感興趣的是「翻譯日語流行歌曲的歌詞,並興奮地談論日本動漫人物《魔卡少女櫻》中的木之本櫻」。36高谷對此表示認同,她還表示,她的學生中約有 60% 是因為動漫而學習日語。[36]
儘管一些字幕組宣稱(由於字幕組違法)一旦動畫系列獲得授權他們將停止發行,但由於官方翻譯的本地化流程繁瑣,許多動畫還是製作了字幕版。 據一項調查顯示,只有 9% 的粉絲更喜歡配音而不是字幕;一些粉絲認為本地化過程降低了動畫的質量,因此希望通過字幕來了解更純粹的日本文化,認為翻譯中丟失了一些東西。大多數鐵杆粉絲的動機是不想錯過日本動畫中的笑話和雙關語。事實上,大多數對動畫感興趣的人都至少表達過學習日語的願望,但通常選擇不學,要麼是因為時間限制,要麼是因為有傳言說學習日語很難。日語術語已如此深入地融入到動畫和漫畫愛好者文化中,以至於在一次動漫粉絲大會上,一位新人對一些公告表示困惑,因為她聽不懂其中的日語單詞。隨着粉絲們的日語水平越來越高,他們往往對各種翻譯的質量也變得更加挑剔,有些人會批評不同的字幕組對同一系列作品的不同翻譯。
有些粉絲甚至決定請專業翻譯。事實上,與懂足夠英語的流利日語者相比,懂足夠英語的流利日語者往往更受青睞,因為後者的句法往往比較生硬。《Del Rey *Manga*》的編輯通過慣例發現了他們的許多才華【】37。
- 的興趣而有學習日語的動力。那些沒有正式學習日語但將自己視為日本流行文化的人則被忽略了。然而, Sumiko lida 和 William S. Armour 在《東亞大眾文化雜誌》上發表的報告卻提出了相反的觀點。他們 2016 年的研究結果顯示,人們對消費日本流行文化產品的興趣和動力並沒有促使他們接受正規的日語教育。他們的目標是發現澳大利亞動漫迷與日本流行文化產品之間的關聯。結果是 47.7%(n=118)接受過某種日語教育的人表示他們通過動漫獲得了學習日語的動力。但 66.3%(199 人中的 132 人)表示自己之前沒有接受過日語教育的人也表現出了將來學習日語的動力。儘管人們仍然樂觀地認為日本流行文化愛好者會增加想要學習日語的人數,但實際數據似乎卻與之相矛盾。【】38
- 中學英語課堂中的漫畫和動漫
- 在英語課堂上教授動漫文本是一項值得嘗試的事情,以了解它如何影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漫畫和動漫文本在西方教育中是新事物。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在中學英語課上實施了漫畫和動漫文本,結果因學生對漫畫和動漫的興趣程度而異。對漫畫和動漫感興趣並稱自己為「超級粉絲」的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非常高的熱情。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顯著的情感參與度。學生能夠在英語課堂上分享他們對漫畫和動漫文本的想法。當學生對漫畫和動漫文本不感興趣時,就會出現差異。弗蘭克在實驗中認為,它沒有吸引大多數對漫畫和動漫文本感興趣的學生。在 30 名學生中,只有少數學生對漫畫和動漫感興趣,這是平均班級人數,並不是大多數。這一結果表明,實施漫畫和動漫文本會因學生而異。【】39
= 文化
[編輯]動漫也激發了許多年輕人學習日本文化的興趣,動漫迷社區也鼓勵人們這樣做。粉絲們經常從動漫中了解日語敬語。Del Rey* Man和GoComi等公司添加了解釋性註釋,描述了敬語和其他難以在不同語言之間翻譯的詞語和概念。
科技與互聯網
[編輯]另請參閱:粉絲字幕和掃描翻譯
此部分需要更新。請幫助更新本文以反映最近發生的事件或新獲得的信息。 (2022 年 1 月) |
互聯網的發展對動漫迷社區和動漫消費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粉絲對動漫的興趣也激發了許多技術發展。大約 68% 的粉絲通過互聯網或朋友下載動漫,這個比例遠遠高於任何其他媒介。因此,動漫迷們在點對點軟件方面取得了一些最先進的進步,以便更快地在線搜索和下載動漫。 VirtualDub 捕捉和處理實用程序,最初是為動漫電影《美少女戰士》改編而創建的。 PyTom 希望能夠模擬所有形式的動畫和漫畫媒體,因此他創建了Ren'Py,這是一個開源軟件引擎,允許創建視覺小說,而無需編程背景。動畫迷們還開發了圖像升級工具,其中一些使用了人工智能。這類工具的例子有waifu2x、Bigjpg 和 *Anime*4K。聯合社區編解碼器包(CCCP,取自前蘇聯的首字母)最初是為播放動畫粉絲字幕而創建的。
自 2010 年代初以來,隨着Netflix、Prime Video、Hulu、Hidive和*Crunchyroll*等合法流媒體服務的出現,粉絲字幕的做法迅速衰落,這些服務通常會在新的動漫系列在國內上映後的幾個小時內同步播出。
已經形成了幾個在線社區,粉絲們可以聚集在一起分享和互動。提供文件共享服務的網站很受歡迎且具有影響力,人們可以通過這些網站輕鬆訪問動漫。粉絲圈還導致動漫迷社區的創建,人們可以在網站上分享粉絲藝術,這是粉絲表達對動漫的熱愛的最常見方式之一。這些社區的作用不僅僅是共享文件。像互聯網上的大多數論壇一樣,他們討論他們感興趣並想了解更多信息的話題。這些動漫論壇正在成為人們討論動漫情節、人物和風格的地方。自 2010 年代以來,許多動漫迷開始廣泛使用社交媒體平台,如YouTube、Facebook、Reddit 和Twitter(增加了整個「動漫」類別的主題)來討論和關注他們最喜歡的動漫系列的最新消息。
在日本,動漫討論論壇在 21 世紀十分流行。2009 年,涼宮春日動漫改編的粉絲們將動漫論壇在日語互聯網用戶群體中推廣開來。
日本觀光
[編輯]本節的中立性存在爭議。相關討論可在討論頁上找到。請不要刪除此消息,除非滿足刪除條件。 (2023 年 7 月)(了解如何以及何時刪除此消息) |
日本的許多旅行社已開始提供動漫旅遊服務。 2003 年,Pop Japan Travel 公司成立,通過安排遊客參觀工作室、與藝術家見面等活動,幫助遊客體驗日本的內容產業(包括動漫、遊戲、食品和時尚)。日本各地有許多致力於該產業的博物館,例如東京的杉並動畫博物館和兵庫縣的手塚治虫漫畫博物館。
其他熱門地點包括人們可以享受與動漫相關的活動的地方,例如購買相關商品或唱動漫主題曲。此外,粉絲們還喜歡參觀作為某些動漫場景的真實地點,以及真人電影的拍攝地點。例如,從 2007 年 4 月開始, 《幸運星》的流行就讓許多粉絲來到了動漫的真實場景。
- 動漫迷必去的地方
- [秋葉原:秋葉原]是動漫迷們最喜愛的去處,位於東京。這裏又被稱為電器城,是一個大型購物區,人們可以在這裏購買漫畫、動漫和其他各種御宅商品。《東京動漫中心》是秋葉原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這裏舉辦各種活動,如新動漫電影的放映、相關展覽、聲優脫口秀和廣播節目的公開錄音。
- 《高達東京基地》:以高達系列為主題的商店。它於 2017 年 8 月 19 日開業,取代了台場 Diver City Tokyo Plaza 的高達東京前線。這裏有真人大小的獨角獸高達雕像 (RX-0),每小時從獨角獸模式變為毀滅模式。[需要引證]
- 《吉卜力博物館》:展示日本動畫工作室吉卜力作品的博物館。位於三鷹市井之頭公園,集兒童博物館、科技博物館和美術博物館於一體。此外,博物館還擁有《龍貓》(1988 年)中貓巴士的複製品、咖啡館、書店、屋頂花園和吉卜力工作室獨家短片放映廳。[需要引證]
- 《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位於日本京都,館內收藏約 25 萬件藏品,包括江戶時代印刷品、戰前雜誌、經典戰後漫畫和流行的現代系列。博物館每周定期舉辦活動,包括讓遊客觀看漫畫家的作品、付費諮詢自己的繪畫技巧以及為他們繪製肖像。[需要引用]
- 乙女路:乙女路是東京面向女性和女孩的動漫和漫畫的主要購物和文化中心。公司在該地區舉辦角色扮演活動,零售商出售以Yaoi類型為主的漫畫和動漫。[需要引文]
引用
[編輯]- ^ May 2006 issue of EX Taishuu magazine. 2006-05.
- ^ 野村總合研究所 (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 オタク市場の研究 (*Otaku Shijou no Kenkyuu*). 2006. ISBN 978-986-124-768-7.
- ^ 野村總合研究所 (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 オタク市場の研究 (*Otaku Shijou no Kenkyuu*). 1990. ISBN 978-986-124-768-7.
- ^ An Overview of Yamato Fan History, Part 1 zh. 已忽略文本「 大和風扇的歷史概述 」 (幫助);
- ^ Discovering Japan: *Anime* and Learning Japanese Culture zh (PDF). 已忽略文本「 動漫與學習日本文化 」 (幫助)
- ^ Scanlation Nation: Amateur Manga* Translators zh. 已忽略文本「 業餘漫畫翻譯 」 (幫助)
- ^ Filipinos short-circuit "Voltes V" zh. news.google.com. [2024-10-09]. 已忽略文本「 菲律賓人短路 「Voltes V」 」 (幫助)
- ^ A Preliminary History of American* Anime Fandom zh (PDF). 已忽略文本「 美國動畫迷的初步歷史 」 (幫助)
- ^ Consuming Japan: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Globalizing of 1980s America zh. 已忽略文本「 消費日本:20 世紀 80 年代美國的大眾文化與全球化 」 (幫助)
- ^ Early *Anime* Fans Were Tough Pioneers zh. 已忽略文本「 早期的動漫迷是堅韌的先驅者 」 (幫助)
- ^ Professor of Japanese speaks about *anime* fandom zh. 已忽略文本「 日語教授談論動漫迷 」 (幫助)
- ^ *Anime* in America zh. 已忽略文本「 美國動漫 」 (幫助)
- ^ Animation: A World History: Volume II: The Birth of a Style - The Three Markets 动画:世界历史:第二卷:一种风格的诞生 - 三个市场.
- ^ The Italian *anime* boom: The outstanding success of Japanese animation in Italy, 1978–1984 zh. 已忽略文本「 意大利動漫熱潮:1978 年至 1984 年日本動畫在意大利取得的巨大成功 」 (幫助)
- ^ The Italian *anime* boom: The outstanding success of Japanese animation in Italy, 1978–1984 zh. 已忽略文本「 意大利動漫熱潮:1978 年至 1984 年日本動畫在意大利取得的巨大成功 」 (幫助)
- ^ *Anime* in Europe zh. 已忽略文本「 歐洲動漫 」 (幫助)
- ^ *Anime* in Europe zh. 已忽略文本「 歐洲動漫 」 (幫助)
- ^ Fandom and *anime* zh. 已忽略文本「 波蘭動漫粉絲圈 」 (幫助)
- ^ Construction of discursive fandom and structural fandom through *anime*, comics, and game fan conventions in Malaysia zh. 已忽略文本「 通過動漫、漫畫和遊戲大會構建話語粉絲圈和結構粉絲圈 」 (幫助)
- ^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Anime* as an Outstanding Marketing Solution zh. 已忽略文本「 利用動漫的力量作為出色的營銷解決方案 」 (幫助)
- ^ The Numbers Speak for Themselves! *Anime* is Killer Content for Gen Z zh. 已忽略文本「 數字說明了一切!動漫是 Z 世代的殺手級內容 」 (幫助)
- ^ Inside *Anime*’s Rise to the Top of American Pop Culture zh. 已忽略文本「 了解動漫如何成為美國流行文化的領導軍人物 」 (幫助)
- ^ Anime is huge — and here are the numbers to prove it zh. 已忽略文本「 動漫很受歡迎——以下數字可以證明這一點 」 (幫助)
- ^ Emerging Worlds of *Anime* and *Manga* zh. 已忽略文本「 新興的動漫世界 」 (幫助)
- ^ Half Of North American *Anime* Convention Attendees Are Women zh. 已忽略文本「 北美動漫展的參與者有一半是女性 」 (幫助)
- ^ So, this is Point B? - Looking Back, Going Forward zh. 已忽略文本「 那麼,這就是 B 點? 」 (幫助)
- ^ Japanese Animation Page (Theatrical & TV) zh. 已忽略文本「 日本動畫頁面(劇場版和電視版) 」 (幫助)
- ^ *Anime* is huge — and here are the numbers to prove it zh. 已忽略文本「 動漫很受歡迎——以下數字可以證明這一點 」 (幫助)
- ^ Upcoming *Anime* for 2023 zh. 已忽略文本「 2023 年即將上映的動漫 」 (幫助)
- ^ San Diego Comic Con: The *Manga* *Tsunami* Multiplies zh. 已忽略文本「 聖地亞哥動漫展:漫畫海嘯不斷 」 (幫助)
- ^ *Anime* Glossary zh. 已忽略文本「 動漫詞彙表 」 (幫助)
- ^ 2004 Year in Review zh. 已忽略文本「 2004年回顧 」 (幫助)
- ^ Fandom Unbound: *Otaku* Culture in a Connected World zh. 已忽略文本「 不受粉絲束縛:互聯世界中的御宅文化 」 (幫助)
- ^ Comic Market 97 Report zh. 已忽略文本「 漫畫市場 97 報告 」 (幫助)
- ^ Introduction zh. 已忽略文本「 介紹 」 (幫助)
- ^ *Anime*-loving youngsters learning Japanese zh. 已忽略文本「 熱愛動漫的年輕人學習日語 」 (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