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信
外觀
劉克信(1893年—1941年5月),中華民國陸軍少將,原名劉彰民,以字行,河北石家莊人(一說為鹿泉人)。1941年5月在中條山戰役中戰死殉國,身後被中華民國政府追贈陸軍中將銜。[1]
生平
[編輯]1893年,劉克信出生在河北省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普通家庭,年少時就渴望參軍報國。1911年,劉克信考入袁世凱開辦的模範團第2期,後因模範團解散,於1917年被編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6期。在校期間,劉克信改以字行,將原名彰民改為字。[2]
1919年,劉克信從軍校畢業,被分配到山西陸軍,歷任排長、連長、參謀、師參謀長、團長等職。北伐戰爭勝利後,劉克信被調到閻錫山開辦的北方軍校任教育處處長和學生總隊長。1930年,劉克信參加中原大戰,一度擔任濟南警備司令。閻錫山和馮玉祥反對蔣介石失敗後,劉克信改任晉綏軍事整理委員會委員。[2]
七七事變後,劉克信任第2戰區兵站第7分監部分監長,奉命赴晉北抗日前線,擔任向前線部隊補給和向後方轉送傷病員及戰俘等後勤保障任務,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和忻口戰役。1938年,劉克信轉任江北兵站統監部第一辦事處上校參謀長,駐陝西寶雞,仍負責抗日前線作戰部隊的後勤補給工作。1940年,劉克信任河北民兵少將總參議兼參謀長,負責部隊整訓和作戰計劃部署等任務。[3]
1941年5月,日軍發動中條山戰役,河北民兵奉命開赴第一線作戰。面對裝備精良,單兵素質高的日軍,劉克信和河北民兵總指揮喬明禮決定各自率領一半部隊在日軍的後方開展游擊戰(另一說為分兵突圍)。劉克信率部與日軍在野豬嶺相遇,在激烈的戰鬥中,劉克信肚腸外溢,但仍由警衛員攙扶着繼續指揮作戰,並疾呼「殺」!最後終因傷勢過重,壯烈犧牲,時年47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