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斯魯厄號小巡洋艦 (1912年)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船名 | 卡爾斯魯厄號 |
艦名出處 | 卡爾斯魯厄 |
建造方 | 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 |
鋪設龍骨 | 1911年 |
下水日期 | 1912年11月11日 |
入役日期 | 1914年1月15日 |
結局 | 1914年11月4日沉沒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卡爾斯魯厄級小巡洋艦 |
排水量 |
|
船長 | 142.2米 |
型寬 | 13.7米 |
吃水 | 5.38米 |
動力輸出 | 26000匹軸馬力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29.3節 |
乘員 | 373人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卡爾斯魯厄號(德語:SMS Karlsruhe[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10年代建造的兩艘卡爾斯魯厄級小巡洋艦的首艦,以巴登首府卡爾斯魯厄命名。其唯一的姊妹艦為羅斯托克號;它們與前級馬德堡級非常相似。艦隻於1911年在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開始架設龍骨,並於1912年11月下水,至1914年1月完工。卡爾斯魯厄號的主艦炮為十二門105毫米45倍徑速射炮,最高速度達28.5節,這使它在役期內可以輕易逃離英國巡洋艦的追捕。
入役後,卡爾斯魯厄號被委派至加勒比地區執行海外勤務,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幾天抵達駐地。戰爭一開始,它即為客輪威廉皇儲號裝備武器,但當這些艦隻在轉移設備時,英國巡洋艦找到了它們,進而對卡爾斯魯厄號展開追擊。後者憑藉卓越的速度得以逃脫,之後轉至巴西東北沿岸執行任務。在那裏,它共計俘虜或擊沉了16艘商船。然而至1914年11月4日,在前往襲擊通往巴巴多斯的大洋航線途中,一場自燃式的內部爆炸摧毀了該艦,並導致大部分船員死亡。倖存者則利用卡爾斯魯厄號所徵用的其中一艘煤船於同年12月返回德國。
設計
[編輯]卡爾斯魯厄號是為替代老舊的小巡洋艦海雕號而以「海雕替艦(Ersatz Seeadler)」[註 2]為代號進行訂購,並於1911年在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建造編號為181[2][3]。它於1912年11月11日下水,之後展開舾裝工作。在下水儀式上,由卡爾斯魯厄時任市長卡爾·西格里斯特主持為艦隻命名。至1914年1月15日,卡爾斯魯厄號正式投入公海艦隊使用。[3]
卡爾斯魯厄號的全長為142.2米(466呎6吋),有13.7米(44呎11吋)的舷寬和5.38米(17呎8吋)的前吃水。在滿載情況下,艦隻的排水量可達6,191公噸(6,093長噸)。其推進系統由兩套船用蒸汽輪機組成,以驅動兩副直徑為3.5米(11呎6吋)的三葉螺旋槳。艦隻設計可輸出26,000匹軸馬力(19,000千瓦特)的額定功率,但在實際使用中達到了37,885匹軸馬力(28,251千瓦特)。它們由十二台燃煤船用式水管鍋爐和兩台燃油雙頭水管鍋爐提供動力,這使得艦隻的最高速度可達28.5節(52.8公里每小時)。卡爾斯魯厄號能夠攜帶1,300公噸(1,300長噸)煤和額外200公噸(200長噸)燃油,允許其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5,000海里(9,30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則為18名軍官及355名水兵。[2]
卡爾斯魯厄號的主艦炮由十二門單裝105毫米45倍徑速射炮組成。其中兩門並排佈置在艏艛前方,八門設於艦舯、每邊各四門,以及兩門並排佈置在艦艉。[4]炮管的仰角可提升至30°,使其可以瞄準最高達12,700米(13,900碼)開外的目標[5][5]。它們共提供1800發彈藥,其中每炮150發。此外,艦隻還標配搭載有兩具500毫米(19.7吋)魚雷管和五枚魚雷,均浸沒舷側的船體內。它同樣具備攜帶120枚水雷的能力。在裝甲方面,卡爾斯魯厄號受到60毫米(2.4吋)厚的水線裝甲帶保護;司令塔的側面有100毫米(3.9吋)厚,而甲板的厚度則為60毫米。[2]
服役歷史
[編輯]卡爾斯魯厄號的首任艦長為海軍中校弗里茨·呂德克[3]。在1914年1月投入使用後,艦隻被派往海外值勤[2] ,轉而受海軍中校埃里希·克勒指揮[6]。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該艦與另一艘小巡洋艦德累斯頓號共同駐紮在加勒比地區。當接獲歐洲戰爭即將來臨的警告後,它又前往佛羅里達海峽內的薩爾島淺灘駐泊。[7]卡爾斯魯厄號得到的命令是,一旦開戰,該艦將對英國的商業運輸線發動破交襲擊[8]。為了追捕卡爾斯魯厄號和所有可能被用作輔助巡洋艦的德國商船,英國皇家海軍派出了五個巡洋分艦隊,其中最強大的是分別由海軍少將克里斯托夫·克拉多克和海軍少將阿奇博爾德·斯托達特所率領的部隊。英國人被迫分散他們的艦隻,以儘可能的覆蓋兩艘德國巡洋艦及其可能武裝的任何輔助巡洋艦的行動範圍。[9]
1914年8月6日,卡爾斯魯厄號與客輪威廉皇儲號在華特林島以北約120海里(220公里)處會合。正當卡爾斯魯厄號向客輪轉移武器和設備時,克拉多克的旗艦薩福克號從南方出現。[6]在克拉多克抵達之前,德國人僅完成轉移了兩門88毫米炮、一門機炮和少量水兵。兩艘艦迅速朝不同的方向駛去;薩福克號負責追趕卡爾斯魯厄號,而其它巡洋艦也受命對其進行攔截。[7]卡爾斯魯厄號憑藉更快的航速得以迅速擺脫克拉多克,但至20:15,布里斯托號也加入了追擊,並曾向德國巡洋艦短暫開火[6]。在簡短的交鋒中,德國炮手對布里斯托號取得兩次命中[3]。然後,卡爾斯魯厄號轉向東方,並再次利用更高的航速避開英國艦隻。英國人無法重新找到它,至8月9日,卡爾斯魯厄號抵達波多黎各,艙內僅餘12噸燃煤。[6]
由於在加勒比地區可供選擇的煤炭有限,克勒遂將他的艦隻帶到了巴西東北部沿岸的伯南布哥。該地區沒有英國人頻繁地進行巡邏。在這裏,卡爾斯魯厄號可以輕易的從特許煤船或繳獲船隻內獲得煤炭供應。克勒經常會保留一至兩艘戰利艦來協助搜尋目標。[10]在巴西海岸的巡邏過程中,卡爾斯魯厄號共計俘虜或擊沉了十六艘商船[11]。這些商船中有十五艘來自英國及一艘來自荷蘭,累計容積總噸達72805噸。克勒隨後決定轉移至其它地區,因為長期留在一個地區會增加其被英國人追蹤的概率。他將艦隻轉向西印度群島,意圖襲擊巴巴多斯和法蘭西堡,以及巴巴多斯至千里達島之間的航線。[10]
1914年11月4日夜晚,在卡爾斯魯厄號駛往巴巴多斯途中,一場自發的內部爆炸摧毀了艦隻。船體裂成兩半;艦艏部分迅速下沉,並捲走了克勒及大部分船員。艦艉則仍然漂浮了較長一段時間,足以令146名船員逃到隨行的煤船上。時任第一副官的斯圖德特上尉作為生還的最高級別軍官而接過指揮權,負責將剩餘倖存者安排登上客輪黑河號(Rio Negro)。他還下令鑿沉了第二艘煤船,並向北駛往冰島。黑河號利用一場大型風暴作掩護穿越了英國對北海的封鎖,順利來到挪威的奧勒松,並於12月初返抵德國。德國海軍參謀本部沒有意識到損失了卡爾斯魯厄號,卻巧合的利用無線電通知艦隻返回德國。[12]德國人對該艦的損失保密,而英國人則一直在尋找它,直至1915年3月才得知對手的結局[10]。為了紀念該艦,克勒的遺孀於1927年8月主持為第三艘得名於卡爾斯魯厄的巡洋艦命名[13]。
註釋
[編輯]- 腳註
- 引用
- ^ Gröner,第56頁.
- ^ 2.0 2.1 2.2 2.3 Gröner,第109頁.
- ^ 3.0 3.1 3.2 3.3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83–85頁.
- ^ Gardiner & Gray,第160頁.
- ^ 5.0 5.1 Gardiner & Gray,第140頁.
- ^ 6.0 6.1 6.2 6.3 Bennett,第75頁.
- ^ 7.0 7.1 Halpern,第78頁.
- ^ Bennett,第50頁.
- ^ Bennett,第74–75頁.
- ^ 10.0 10.1 10.2 Halpern,第79頁.
- ^ Massie,第286頁.
- ^ Bennett,第131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89頁.
參考資料
[編輯]- Bennett, Geoffrey. Naval Battle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London: Pen & Sword Military Classics. 2005. ISBN 1-84415-300-2.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2.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4. ISBN 0-87021-907-3.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1-55750-352-4.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5.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ASIN B003VHSRKE.
- Massie, Robert K. Castles of Steel. New York City, NY: Ballantine Books. 2003. ISBN 0-345-408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