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杜聿明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杜聿明
個人資料
出生1904年11月28日
光緒三十年十月二十二日)
 大清陝西省綏德直隸州米脂縣
逝世1981年5月7日(1981歲—05—07)(76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民族漢族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配偶曹秀清
1923年結婚—1981年結束
獲獎 青天白日勳章
軍事背景
服役 國民革命軍
中華民國陸軍
服役時間1924年-1949年
軍銜 陸軍中將
部隊第二十五師
指揮第二百師、國民革命軍第五軍中國遠征軍、第二兵團司令、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前敵總司令
參戰崑崙關戰役
滇緬路戰役
滇西緬北戰役
遼瀋戰役
淮海戰役(被俘)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光亭陝西省米脂縣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是蔣介石嫡系部隊。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在國民革命軍機械化部隊任職,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二百師師長、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軍長,率部參加桂南會戰,取得崑崙關大捷。曾因錯誤決策,在緬甸導致遠征軍過半死於野人山(今枯門嶺)撤退。1949年1月9日,杜聿明部在淮海戰役中全軍覆沒,於江蘇省蕭縣張老莊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所俘。1959年12月4日,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特赦釋放。1981年,病逝於北京。杜聿明是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的岳父。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光緒三十年(1904年)10月22日,杜聿明出生於陝西省米脂縣杜家灣。少年時期,杜聿明先後在成家岔小學(校長李鼎銘)、榆林中學(校長杜斌丞,是杜聿明的堂兄)就讀。

1923年,杜聿明自榆林中學畢業,到北京求學,報考了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複習期間,通過堂兄杜聿鑫(杜良輔之子)的介紹,認識了關麟徵張耀明閻揆要、馬志超、馬勵武、馬思恭、楊耀、雷雲孚等陝西籍在京青年。

黃埔軍校

[編輯]

1924年,《新青年》雜誌上刊載了廣州國民政府所辦黃埔軍校招生的消息,杜聿明等人看到後,決定放棄大學考試,南下參加革命。4月,杜聿明與杜聿鑫、關麟徵等11人,在中國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推薦下,經考試進入黃埔軍校(校長蔣中正),成為第一期學生。6月開學後,杜聿明分在第三隊(隊長金佛莊)第三區隊第九分隊(分隊長杜從戎),同隊的同學有李仙洲侯鏡如黃杰陳賡等。

杜聿明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國民黨,但沒有其他特別表現,也沒有參加右派的孫文主義學會或左派的青年軍人聯合會。曾參加鎮壓廣州商團事變(總團長陳廉伯)。12月,杜聿明自軍校畢業,分配到教導第一團(團長何應欽)第一營第三連任見習官兼軍需上士,隨後升第二排副排長。

1925年,杜聿明參加國民革命軍東征,討伐陳炯明,調入教導第一團宣傳隊(隊長陳賡)任隊員。

1926年7月,加入張治中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兵團,任中校學生隊長。1927年,清黨(四一二政變),因不明確表示反蔣,被武漢國民政府囚禁,後來他設法越獄逃到南京,通過張治中見到蔣介石,被任命為總司令部訓練處的校閱委員會中校委員。1928年夏,任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中央軍校)杭州預科大隊第二中隊中校隊長。同年冬,任新編第一師第二旅參謀主任。1929年,任南京中央軍校第七期第四隊中校隊長,後任教導第二師中校營長。

1933年長城戰役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部分將領在1942年冬的重慶補拍合影。前排左起黃杰徐庭瑤杜聿明;後排左起劉嘉樹鄭洞國邱清泉

1932年冬,在長城古北口抗敵,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旅旅長,後第二十五師師長關麟徵負傷,杜聿明提為第二十五師副師長。1933年秋,進入南京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進修。1936年,高教班畢業,協助徐庭瑤創辦南京陸軍交通輜重學校,培訓指揮機械化部隊作戰的軍官。

193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一支裝甲兵團少將團長。1938年,裝甲兵團擴編為第二百師,任師長,12月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十一軍副軍長。1939年,第二百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五軍,任軍長,以桂南會戰崑崙關戰役聞名。同年,奉令調駐雲南,任昆明警備總司令。1942年,升兼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率部入作戰,後來戰敗時決定違反當時盟軍亞洲戰區參謀長約瑟夫·史迪威的命令以及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及其師長廖耀湘的建議撤往印度,而率第五軍穿越野人山返回中國雲南4萬人進山,僅8千人出山生還[來源請求](杜聿明後來堅稱係遵守蔣中正命令,惟受爭議)。杜聿明在此事中埋下了東北剿共戰役中處處為難孫立人的伏筆。[原創研究?]

1944年,任第五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1945年2月20日,升爲陸軍中將。中國抗日戰爭結束時,蔣介石即密令杜率部,於秋季圍攻昆明五華山,迫使龍雲於同年10月辭去雲南省軍事行政職務。10月26日,任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

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被撤銷昆明防守總司令及第五集團軍總司令之職後。同一天,被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將以軍事協助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接收東北。

1945年底,杜聿明指揮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由美艦掩護從葫蘆島或營口登陸。向榆錦進攻。11月13日,杜聿明部第十三軍、第五十二軍攻佔山海關[1]:7896。決心在中共的東北民主聯軍主力部隊未到達之前,奪取要點,分兵兩路繼續向綏中追擊前進。11月15日,蔣介石因接收遇到困難,令東北行營及接收人員全部自長春撤至山海關[1]:7898。11月19日,東北民主聯軍主動撤出長春、吉林等地,11月26日主動撤離錦州[1]:7901。之後杜聿明陸續推進佔領興城、錦西、瀋陽,阜新、營口等城。

戰敗逃亡後杜聿明被俘時的解放軍新華社照片

1946年1月至3月,國軍先後佔領營口,進駐瀋陽,確保此東北最大都市之安全,杜聿明立即展開攻略遼南的軍事行動;國軍掃蕩遼南解放軍,勢如破竹,僅十餘日遼南即告底定,瀋陽已無後顧之憂。國軍復以瀋陽為中心,再向北、東方向作等距離掃蕩。

1946年2月21日,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因腎結核病復發離職靜養,蔣介石命滬衛戍副司令鄭洞國暫代飛北平履任,3月8日杜聿明飛美治病[1]:7992。4月18日,杜聿明病癒,飛返瀋陽重主東北軍務[1]:8036。5月13日,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下達進攻四平街之命令,5月14日廖耀湘新六軍、彭鍔第八十八師等10個師成左、中、右三個兵團,輪向四平街實施進攻[1]:8052。杜聿明在第二次四平戰役中擊破林彪部隊,進駐四平、長春,杜聿明到東北僅僅半年,就先後攻佔了遼西全部及瀋陽週邊等重點城市,北沿松花江與東北民主聯軍相對峙。

1947年1月17日,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杜聿明通知駐長春軍調部執行小組之中共代表停止活動,並禁止其無線電通報[1]:8268。同日,軍調部中共方面委員葉劍英為當局非法封閉長春部分中共代表團電台及監視該代表團全體工作人員,向國方和美方提出嚴重抗議,並轉請長春軍事當局立即發還電台,恢復中共人員之自由,懲處衛戍司令部肇事人員[1]:8268

停戰令後,東北局勢逐漸惡化,在臨江戰役東北1947年夏季戰役中折兵損將,國軍東北局勢轉為被動。7月13日,原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因病離職[1]:8383。8月,東北九省保安司令部併入國民政府任東北行轅,任副主任。1948年3月,當選國民大會代表,6月任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官,設計對中原共軍發起進攻,然而部隊調動未成,東北局勢已因遼瀋戰役國軍的慘敗急速惡化,10月中,奉派轉任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官,指揮東北國軍東進部隊從葫蘆島撤退。

1948年11月6日,共軍發起進攻,淮海戰役開始,杜聿明再度回任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進行指揮解救遭中共華東野戰軍包圍的黃百韜第七兵團,然而救援未成,第七兵團於11月22日為共軍殲滅,由華中趕來的黃維第十二兵團也遭共軍包圍於雙堆集,加上11月15日中共中原野戰軍攻佔宿縣,切斷徐州至蚌埠的退路,至此徐州已岌岌可危。杜聿明率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從徐州西側突圍,卻於12月4日在河南永城縣陳官莊遭到中共華東野戰軍包圍圍困。

12月17日,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兩個司令部,寫了一個《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廣播稿。12月25日,新華社發佈43名國民黨戰犯名單,杜聿明為第三十六號"戰犯"。12月30日,蔣電杜聿明,擬派飛機接杜回南京,杜未接受[1]:8763。1949年1月10日,在淮海戰役中全軍覆沒,杜聿明在河南永城縣陳官莊被俘,並送至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杜聿明是唯一身兼「戰犯」與戰俘雙重身份的人。

1949年後

[編輯]

杜聿明被俘時,其妻曹秀清正困居上海,受到蔣介石手諭下令曹秀清帶着婆婆與子女去臺灣。最後曹秀清在臺北煙酒公賣局製品廠找到管內部收發的差事,以微薄工資養一家七口,其間歷經在美國半工半讀的長子杜致仁因向蔣介石申請學費補助,卻申請到金額相距甚遠憤而吃安眠藥自殺。在臺灣生活慘澹的曹秀清因1957年女婿楊振寧諾貝爾獎而改變,1958年曹秀清因在與蔣介石談話中表示願意嘗試遊說楊振寧回臺,「幫助蔣校長反攻大陸」而獲准離臺赴美,1963年,曹秀清回到中國大陸與夫團聚,從此與國民政府分道揚鑣。[2]

1959年12月4日,杜聿明成為首批被特赦戰俘,在北京中朝友好公社勞動。1961年3月,在周恩來授意下,杜聿明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專員[3]。1964年10月,任第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1978年,任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及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軍事組副組長。1980年發表紀念〈二·二八寄語台友〉一文,呼籲在臺灣的老同學、老同事和老朋友,爲完成中國統一大業貢獻力量。

1980年11月,杜聿明因腎臟發病住院。1981年5月7日,因患腎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

杜聿明的骨灰最初存放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骨灰堂,後於2015年9月19日遷葬故鄉米脂縣印斗鎮呂家鹼村[4]

著作

[編輯]

杜聿明於1961年起出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專員,著有

家庭

[編輯]

父母

[編輯]
  • 杜良奎,是一名舉人,曾任大學、中學教師。杜氏家族在當地擁有四百餘畝地,由杜良奎的哥哥杜良輔經營。
  • 高蘭庭

兄弟姐妹

[編輯]
  • 杜聿明有四位姐姐、一位妹妹和一位弟弟杜聿德(1906-1928.4.13)。杜聿德1928年加入共產黨,曾任阜陽暴動副總指揮,被國軍俘虜後拒絕投降被殺。

夫人

[編輯]

子女

[編輯]

參見

[編輯]
陝西籍貫國軍將領

藝術形象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2. ^ 李敖,〈蔣介石與杜夫人〉。收錄於李敖著,《蔣介石研究續集》。臺北:天元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1月15日初版。頁147-150。
  3. ^ 《周恩来年谱》:关于首批被特赦战犯溥仪、杜聿明等人的情况和安排意见》批示. 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7: 390 (中文(簡體)). 
  4. ^ 杜聿明将军魂归故里. 米脂新聞網—米脂縣融媒體中心. [2024-10-20]. 

來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