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人沒有稍加考證作曲者的姓名究竟為何,就把日語軍歌〈大地は招く〉的作曲者寫成含糊帶過的"台湾曲",臺灣人會憤怒嗎?
位於維基百科:知識問答/存檔/結構式討論的話題
看立场吧,毕竟那啥决定脑袋。
Whisper of the heart君:抱歉!不太懂閣下的意思?
我是觉得会不会愤怒取决于他们的历史观、自身所站的阵营等等,这些方面的分歧都挺多的,不能一概而论。
Whisper of the heart君:您很可能完全誤解了我的問題。您是否知道〈大地は招く〉的作曲者是誰?以及他是哪裡人?
抱歉抱歉,我好像是理解错了,我以为只是讨论《望春风》而已。
望春風的曲調,幾乎每個台灣人耳熟能詳,朗朗上口。本曲也時常作為台灣的代表曲目集意象,在古典音樂中演奏。但以〈大地は招く〉或台湾曲,來稱呼望春風,多數人台灣人應該是無感的,也在不乎。對一般台灣人的認知中,他只是一首情歌,一首屬於孤單的人的歌。把這首曲子當成軍歌或提升至國歌等級,都不在民眾的普遍熟悉範圍內。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既然作曲者可考、有名有姓,那麼作曲者就不應該寫成含糊帶過的"台湾曲",應該寫"鄧雨賢"才是。如果臺灣人心目中的音樂大師鄧雨賢被日本人無視了,臺灣人難道不憤怒嗎?
望春風就是一首台灣人非常熟悉的老情歌。鄧雨賢之名及地位,也不屬於民眾常識範疇。在日常中,更不曾聽聞以台灣曲等於望春風的表達方式,故何從有憤怒的來由。這個命題的設定,可能是誤解產生的錯誤期待。
所以我若不把驚愕交響曲或命運交響曲的創作者名字寫出來也沒關係嗎?可是這樣海頓算是什麼?貝多芬算是什麼?鄧雨賢又算是什麼呢?
另外,我想詢問的不是臺灣人如何對待望春風,而是日本人如何對待大地は招く,一首是臺語歌,一首是日語歌,不一樣。
1.驚愕跟命運,兩名均非Beethoven 及Haydn所加,此已可見創作者和作品本身關係的疏離。作者已死,在此不論,可參考羅蘭巴特等後現代理論。
2.日治時代後期,許多台人連姓名、飲食、居住及宗教等文化傳統,都已皇民化。「總戰力」動員下的台灣,對於一首情歌被改歌詞換名字,除嘞創作者本人的怨懟外,恐非當時人優先顧及之事。況且在終戰後,望春風亦被國府封禁多年。狗去豬來,台人思想及言行先後受總督府及國府箝制,用母親的語言唱自己的歌的願望,始終落空,被宰制的又豈止是一首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