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JuneAugust/List of unprotected cruisers of China
中國無防護巡洋艦名錄收錄自19世紀清朝籌建新式海軍後,所有由大中華區政權曾訂購或者服役的無防護巡洋艦。這其中包括曾在清朝末年新式海軍以及中華民國成立後的中華民國海軍旗下服役的艦隻。
這一批巡洋艦最早起於晚清政府建立的造船廠中自行設計建造的一批艦隻。其後,清政府也從國外購進類似艦隻。所有留存的無防護巡洋艦都在辛亥革命後由新成立的民國政府繼承。
歷史
[編輯]無防護巡洋艦的發展最早出自英國最先建造的巡海快船[1]。這種艦隻與同一時期的鐵甲艦不同,以減輕自重來達到高航速,而不裝備裝甲僅為防止鏽蝕而在船底包覆銅蒙皮[1]。經過一系列的發展,無防護巡洋艦的船體材質類型從木脅木殼逐漸演化為鐵脅木殼、鐵脅鐵殼等[2]。中國清代末期新式海軍的自建巡洋艦就起步自這一類型[3][4]。
此外,由英國岩士唐公司設計師喬治·倫道爾最先為中國海軍設計的超勇級軍艦也是一種無防護巡洋艦[4]。該級軍艦因採用低矮外形配以艦首水線下裝設的撞角而被稱為「撞擊巡洋艦」[4]。雖然這種艦隻出現時間非常短暫,但是其撞角最後被保留下來成為一段時間內巡洋艦的標準裝備[4]。
建造者 | 艦隻的建造者名稱 |
---|---|
主炮 | 主炮數量和類型 |
裝甲 | 艦體裝甲的最大厚度 |
排水量 | 作戰時艦隻滿載排水量[a] |
推進器 | 傳動軸的數量,推進系統的類型、可提供的最高航速和功率 |
成本 | 購買或者建造艦艇的費用 |
服役 | 艦隻開建和結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終結局 |
龍骨敷設 | 開始安放龍骨、開始艦體建造的日期 |
下水日期 | 艦隻下水的日期 |
交付日期 | 艦隻交付使用或正式入役的日期 |
結局 | 艦隻最終結局(例如沉沒、拆解) |
依照不同的文獻和書籍的記載,同一艦隻的分類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時期,同一艦隻以其用途分類也有所變化。其中「海安」號和「馭遠」號在被分類為無防護巡洋艦[6]的同時,也有資料將這兩艦歸為炮船[7]、木殼兵船[8]。「揚武」號在被分類為無防護巡洋艦[9]的同時,也有資料將其歸類為輕巡洋艦[10]。超勇級在依照防護方式被劃分為無防護巡洋艦的同時,也有資料將其記載為「快碰船」或者輕巡洋艦[11],有些來源甚至將其歸類為世界上最早的「魚雷撞擊巡洋艦」[12]。
海安級
[編輯]海安級為江南製造局建造的第一型巡洋艦,同時也是中國建造的首款超過2000噸的軍艦[13]。在1931年「平海」號輕巡洋艦建成歸國之前,海安級兩艦是中國海軍最大的艦隻[14]。首艦原名「鎮安」號,是為江南製造局內建造的編號第5號軍艦[13]。後被時任兩江總督李宗羲於1874年2月更名為「海安」號[13]。其姊妹艦「馭遠」號在江南製造局內的生產編號為第六號[15]。
本級在設計時參考了「阿爾莫里卡」號[b]的方案[16]。作為木製蒸汽動力艦隻,本級在採用木質外殼的同時,在建造中採用鐵釘捻縫工藝而沒有安裝裝甲[8]。由於在建造時使用了來自俄勒岡州和溫哥華的劣質松木,使得兩艦木質部分在使用了幾個月後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腐爛跡象[17]。「海安」號和「馭遠」號最終的造價達到了35.52萬兩[c]和31.87萬兩[d][19]。由於建造經費嚴重超標,「馭遠」號建成後並未立即服役[14]。
上層甲板安裝的兩門9吋(229毫米)克虜伯前膛炮是本級艦的主炮[14][20]。出廠初期,海安級兩艦都在舷側安裝有24門70磅惠特沃斯艦炮,然而在後期的檢修中,這些舷側炮被更換為4門5.9吋(150毫米)炮和20門4.7吋(119毫米)炮[14][21]。主炮也被替換為兩門為8.2吋(210毫米)口徑艦炮[21]。雖然在上層甲板立有三根桅杆並裝備有帆具來提供風帆動力,本級還是額外安裝了4座鍋爐[e]為1台1,750匹指示馬力(1,300千瓦特)[f]2缸立式往復式發動機提供蒸汽以驅動單軸暗輪,使其可以在無風情況下達到航速度可達到12節(22公里每小時;14哩每小時)[g][14][22]。
兩艦建成後,「海安」號被編入南洋水師,「馭遠」號則因經費問題被留在江南製造局內[13]。1878年「海安」號被除名,而「馭遠」號則是在1884年後被編入南洋水師援助台海防禦[13]。第二年2月,因法軍偷襲,「馭遠」號與「澄慶」號在浙江石浦港內雙雙沉沒[13][h]。
艦名 | 建造者 | 主炮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成本 | 服役 | |||
---|---|---|---|---|---|---|---|---|---|
開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結局 | ||||||
「海安」號 | 大清江南製造局[19][6] | 2門90磅克虜伯炮[6][20] | 2,800公噸(2,756長噸)[6][i] | 1具暗輪,4座鍋爐[e]驅動1台2汽缸往復式蒸汽機,10節(19公里每小時;12哩每小時)[j],1,800匹指示馬力(1,300千瓦特)[6][k];三桅風帆 | 35.52萬兩[19][c] | 1871年[26] | 1872年5月24日[6] | 1874年3月18日[26] | 1878年8、9月後除名[13] |
「馭遠」號 | 大清江南製造局[19][6] | 31.87萬兩[19][d] | 1873年[26] | 1873年12月23日[6][20] | 1875年冬[26] | 1885年2月14日沉沒,1959年打撈起並拆解[13][h] |
「揚武」號
[編輯]「揚武」號是為福建船政建造的第一艘巡洋艦,也是中國自行建造的第一艘西式巡洋艦[3][27]。本艦在福建船政內部的工廠建造編號為第7號,原本計劃建造為伏波級炮艦,經船政大臣夏獻綸等的爭取後改為建造成威力更強的巡洋艦[27]。
在設計方案上,「揚武」號以法國Résolue級[27]為藍本但又遠超原型[28]。與此前不同,該艦脫離兵商兩用的設計思路,完全以軍用為目的進行全面優化佈局[29]。
該艦在建成後就作為船政艦隊的練習艦,游弋於南洋各地[27]。期間曾參與對抗1874年日本入侵台灣[27]。在1884年8月的中法馬江之戰中作為福建船政艦隊的旗艦,被法軍艦隊在開戰初期就偷襲成功,最終沉沒[27]。
艦名 | 建造者 | 主炮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成本 | 服役 | |||
---|---|---|---|---|---|---|---|---|---|
開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結局 | ||||||
「揚武」號 | 大清福州船政[9] | 1門190毫米(7吋)威斯窩斯前膛炮[9][30] | 1,560公噸(1,535長噸)[9][30][31][26][l] | 1具螺旋槳,2座方形鍋爐驅動1台格拉斯哥2汽缸往復式蒸汽機,15節(28公里每小時;17哩每小時)[m],1,130匹指示馬力(840千瓦特)[9][31] | 25.4萬兩[19] | 1871年7月12日[9][31] | 1872年4月23日[9][26]「4月23日」[30] | 1872年12月[26] | 1884年8月23日在中法馬江海戰中戰沉[31][34] |
超勇級
[編輯]作為近代海洋軍事力量的霸主,英國所設計和建造的首批近代化蒸汽動力巡洋艦就是由中國清朝新式海軍訂購的超勇級無防護撞擊巡洋艦[35]。
艦名 | 建造者 | 主炮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成本 | 服役 | |||
---|---|---|---|---|---|---|---|---|---|---|
開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結局 | |||||||
「超勇」號
(Chao Yung)[36] |
英國岩士唐公司[36] | 2門10吋(254毫米)艦炮[37] | 10毫米(0.4吋)(水線下)[38]0.625吋(15.88毫米)(司令塔)[39] | 1,542公噸(1,518長噸)[37] | 2具螺旋槳,4座鍋爐驅動2台霍索恩平臥往復式蒸汽機,16.5節(30.6公里每小時;19.0哩每小時),2,800匹指示馬力(2,100千瓦特)[37][36] | 32.5萬兩銀[40] | 1880年1月15日[41] | 1880年11月4日 | 1881年7月15日[37][42] | 1894年9月17日,甲午戰爭期間戰沉於黃海[43] |
「揚威」號
(Yang Wei)[36] |
大清廣東機器局[44] | 2具螺旋槳,4座鍋爐驅動2台霍索恩平臥往復式蒸汽機,16節(30公里每小時;18哩每小時),2,700匹指示馬力(2,000千瓦特)[37][36] | 32.5萬兩銀[40] | 1880年1月15日[41] | 1881年1月29日 | 1881年7月14日 | 1894年9月17日,甲午戰爭期間戰沉於黃海[45] |
開濟級
[編輯]1879年清政府向英國方面訂購了巡洋艦「超勇」號和「揚威」號[46]。之後,為加強南洋水師的實力,1876年上任福建船政大臣的吳贊誠在李鴻章的支持下開始自行建造新式巡洋艦[46][47]。清政府於是令南洋水師出資,福建船政負責建造[46]。本級艦隻委託法國地中海船廠設計,以為藍本[47]。完成了「開濟」號的建造後,時任兩江總督左宗棠計劃再造4艘同級艦隻,其中仍舊由福州船政建造的兩艘後來分別被命名為「鏡清」號和「寰泰」號[47]。
本級艦隻由福建船政負責建造,設計方案則由法國地中海船廠協助[47]。以法國二等巡洋艦「杜居土路因」號為藍本,鐵脅木殼結構[47]。[48]
艦名 | 建造者 | 主炮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成本 | 服役 | |||
---|---|---|---|---|---|---|---|---|---|---|
開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結局 | |||||||
「開濟」號 | 大清福州船政[44][49] | 1門210毫米(8吋)艦炮[50][n] | — | 2,200公噸(2,165長噸)[49][51] | 單螺旋槳,1台康邦臥式蒸汽機,15節(28公里每小時;17哩每小時),2,400匹指示馬力(1,789.7千瓦特)[44][49][51] | 38.6萬兩[44] | 1881年11月9日[49][51] | 1883年1月11日[49][51] | 1883年9月27日[52][o] | 1902年在南京下關因彈藥庫爆炸而沉沒[50] |
「鏡清」號 | 大清福州船政[44][49] | 3門150毫米(6吋)艦炮[54][p] | — | 2,200公噸(2,165長噸)[49][53][56][57] | 單螺旋槳,8座圓形鍋爐驅動1台三缸複合式蒸汽機[49],15節(28公里每小時;17哩每小時)[53][q],2,400匹指示馬力(1,789.7千瓦特)[49][44] | 36.6萬兩[44][57] | 1884年1月4日[53][r] | 1885年10月[58][s] | 1886年8月[58] | 1918年退役後出售給民間改為商船,改名為「升有」[47] |
「寰泰」號 | 大清福州船政[44][49] | 2門210毫米(8吋)艦炮[49][t] | — | 2,200公噸(2,165長噸)[49][53][57] | 單螺旋槳,8座圓形鍋爐驅動1台三缸複合式蒸汽機[49],15節(28公里每小時;17哩每小時)[53][u],2,400匹指示馬力(1,789.7千瓦特)[49][44] | 30.6萬兩[44][v] | 1884年1月12日[49][53] | 1886年10月15日[53][57][58][w] | 1887年8月30日[53][58] | 1903年8月17日在汕頭近海被加拿大商船「印度皇后」號撞沉[47] |
南琛級
[編輯]左宗棠1882年上任兩江總督後,為了進一步加強海防實力,決定繼續建造4艘開濟級式樣的巡洋艦[46]。這其中的2艘由德商泰來洋行將訂單轉包給沒有大型軍艦建造經驗的侯活船廠[46]。在船廠開建時分別編號107和108的兩艦,後來經南洋大臣定名為「南琛」號和「南瑞」號[59]。在開濟級的基礎上,南琛級將艦體材質改為鐵質,鍋爐數量做了增加,相應的煙囪數量也變成了兩根[60]。
兩艦建成後由德國中間商幫助,於1884年3月運回中國[60]。翌年初,南洋水師將南琛級兩艦都編入了援台艦隊意圖突破中法戰爭後法國對台灣海峽兩岸的封鎖。然而艦隊統領吳安康在2月13日遇到法國艦隊後就帶隊躲進浙江鎮海[61]。甲午戰爭爆發後,兩艦再被派往台灣海峽進行巡防活動。之後為了填補北洋水師幾乎全滅後的渤海灣海防,兩艦又被調往北洋[61]。「南瑞」號1906年報廢出售,而「南琛」號一直服役到民國時期,直至1919年才報廢[61]。
艦名 | 建造者 | 主炮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成本 | 服役 | |||
---|---|---|---|---|---|---|---|---|---|---|
開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結局 | |||||||
「南琛」號 | 德國基爾侯活船廠[62] | 4門203毫米(8吋)艦炮[63] | — | 1,905公噸(1,875長噸)[63][x] | 2具螺旋槳,2台蒸汽機[62],13節(24公里每小時;15哩每小時)[y],2,800匹指示馬力(2,100千瓦特)[63][z] | 37.5萬兩[65] | 1881年 | 1883年12月12日[62] | 1884年3月[66] | 1919年報廢[61] |
「南瑞」號 | 2門203毫米(8吋)艦炮[62] | — | 2,200公噸(2,165長噸)[62][aa] | 2具螺旋槳,2台蒸汽機,14.5節(26.9公里每小時;16.7哩每小時)[ab],2,400匹指示馬力(1,800千瓦特)[62][ac] | 37.5萬兩[65] | 1882年 | 1884年1月8日[62] | 1903年停用,1906年廢棄出售[61] |
「保民」號
[編輯]1885年10月19日,江南造船局自行建造的第二艘鋼板船「保民」號無防護巡洋艦完工下水[67]。
艦名 | 建造者 | 主炮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成本 | 服役 | |||
---|---|---|---|---|---|---|---|---|---|---|
開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結局 | |||||||
「保民」號 | 大清江南製造局[44][68] | 2門150毫米(6吋)艦炮[69] | — | 1,477公噸(1,454長噸)[69][ad] | 2具螺旋槳,6座圓形燃煤鍋爐推動2台立式蒸汽輪機,13節(24公里每小時;15哩每小時)[ae],1,925匹指示馬力(1,435千瓦特)[69][af] | 22.33萬兩[44][ag] | 1885年9月[53][34] | 1885年10月19日[67] | 1885年[53] | 1917年11月被護法艦隊「海圻」號巡洋艦擊沉,之後被打撈起,並於1920年4月退役變賣給越南[69][ah] |
腳註
[編輯]註釋
[編輯]- ^ 歷史學家埃里希·格魯納(Erich Gröner)指出,滿載被定義為「(等於)排水量加上滿載燃料油、柴油、煤、備用鍋爐給水、飛機燃料和特殊設備」。[5]
- ^ 譯名參考自《中國軍艦圖志 1855-1911》[13]。
- ^ 3.0 3.1 另有來源記載為「原計工料:355198兩,連同員工薪水和資產折舊總計435600兩」[18]。
- ^ 4.0 4.1 另有來源記載為「原計工料:318717兩,連同員工薪水和資產折舊總計409661兩」[18]。
- ^ 5.0 5.1 另有來源記載為「2座燃煤鍋爐」[8]
- ^ 另有來源記載為「1,341千瓦特(1,800匹馬力)」[8]。
- ^ 另有來源記載為「10節(19公里每小時;12哩每小時)」[6]。
- ^ 8.0 8.1 有關「馭遠」號沉沒的原因有多種說法,有包括當事軍官在內的清政府官員報告「被法軍擊沉說」[23],也有資料指出是艦上成員為避免被俘「自行鑿沉」[23][24],甚至是被己方火炮誤傷說[25]。
- ^ 另有來源記載為「2,630長噸(2,672公噸)」[6]「3,400公噸(3,346長噸)」[15]
- ^ 另有來源記載為「12節(22公里每小時;14哩每小時)」[26]
- ^ 另有來源記載為「1,750匹指示馬力(1,300千瓦特)」[6]
- ^ 另有來源記載為「1,567公噸(1,542長噸)」[32]
- ^ 另有來源記載為「12節(22公里每小時;14哩每小時)」[32],或者記載12節為設計時速,15節為實測時速[33]
- ^ 另有來源記載為2門210毫米(8吋)艦炮[49]
- ^ 另有來源記載為「1883年10月11日」[53]
- ^ 另有來源記載為「2門210毫米(8吋)艦炮」[49],或者「3門7吋(180毫米)岩士唐炮」[55]
- ^ 另有來源記載為「17節」。[49]
- ^ 另有來源記載為「1884年1月6日開工」。[49]
- ^ 另有來源記載為「1885年12月23日下水」。[49]
- ^ 另有來源記載為「3門7吋(180毫米)岩士唐炮」[55]
- ^ 另有來源記載為「18節」。[49]
- ^ 另有來源記載為「36.6萬兩」[57]
- ^ 另有來源記載為「1886年8月30日下水」。[49]
- ^ 另有來源記載為「2,200公噸(2,165長噸)」[64]
- ^ 另有來源記載為「15節(28公里每小時;17哩每小時)」[64]
- ^ 另有來源記載為「2,400匹指示馬力(1,800千瓦特)」[64]
-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05公噸(1,875長噸)」[64]
- ^ 另有來源記載為「13節(24公里每小時;15哩每小時)」或者「15節(28公里每小時;17哩每小時)」[64]
- ^ 另有來源記載為「2,800匹指示馬力(2,100千瓦特)」[64]
- ^ 另有來源記載為「1480噸」[68]
- ^ 另有來源記載為「10節」[70]
- ^ 另有來源記載為「單螺旋槳,1台蒸汽機驅動,1,900匹指示馬力(1,400千瓦特)」[68]
- ^ 另有來源記載為「原計工料:223800兩,連同員工薪水和資產折舊總計367280兩」 [71]
-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17年12月29日被『海圻』號俘獲並編入護法艦隊,護法戰爭結束後在越南被發現,1920年3月被北京方面在越南當地接收後拆除武裝並退役拍賣。」[72]
引文
[編輯]- ^ 1.0 1.1 陳悅 2015,第239頁
- ^ 陳悅 2015,第239-240頁
- ^ 3.0 3.1 陳悅 2011,第105頁
- ^ 4.0 4.1 4.2 4.3 陳悅 2015,第240頁
- ^ Gröner,第ix頁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陳悅 2015,第68頁
- ^ 姜振寰 & 謝詠梅 2002,第243頁
- ^ 8.0 8.1 8.2 8.3 劉傳標 2011a,第153頁
- ^ 9.0 9.1 9.2 9.3 9.4 9.5 9.6 陳悅 2015,第64頁
- ^ 楊東梁 2015,第114頁
- ^ 曾呈奎 2003,第910頁
- ^ 張黎源 2020,第168頁
-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陳悅 2015,第70頁
- ^ 14.0 14.1 14.2 14.3 14.4 Wright (2000),第34頁.
- ^ 15.0 15.1 汪衍振 2012,第570頁
- ^ 陳悅 2015,第70頁
- ^ Wright (2000),第35頁.
- ^ 18.0 18.1 樊百川 2003,第1521頁
-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中國艦艇工業歷史資料叢書》編輯部 1994,第929頁
- ^ 20.0 20.1 20.2 陳悅 2011,第336頁
- ^ 21.0 21.1 Chesneau & Kolesnik (1979),第395頁.
- ^ 劉傳標 2011,第153頁
- ^ 23.0 23.1 劉傳標 2011,第154頁
- ^ 范永進, 朱瑤翠 & 曹俊 2017,第131頁
- ^ 陳悅 2018,第286頁
-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中國艦艇工業歷史資料叢書》編輯部 1994,第928頁
- ^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陳悅 2015,第67頁
- ^ 陳悅 2011,第103-105頁
- ^ 陳悅 2011,第106頁
- ^ 30.0 30.1 30.2 陳悅 2011,第331頁
- ^ 31.0 31.1 31.2 31.3 《中國艦艇工業歷史資料叢書》編輯部 1994,第922頁
- ^ 32.0 32.1 謝宇 2004,第186頁
- ^ 沈強 2015,第153頁
- ^ 34.0 34.1 陳悅 2011,第342頁
- ^ 陳悅 2015,第37頁
- ^ 36.0 36.1 36.2 36.3 36.4 陳悅 2009,第36頁
- ^ 37.0 37.1 37.2 37.3 37.4 陳悅 2015,第38頁
- ^ 徐平, 胡珺 & 李強 2015,第298頁
- ^ 陳悅 2009,第37頁
- ^ 40.0 40.1 戚其章 1981,第66頁
- ^ 41.0 41.1 陳悅 2014,第493頁
- ^ 徐平, 胡珺 & 李強 2015,第296頁
- ^ 徐平, 胡珺 & 李強 2015,第298-299頁
- ^ 44.00 44.01 44.02 44.03 44.04 44.05 44.06 44.07 44.08 44.09 44.10 44.11 《中國艦艇工業歷史資料叢書》編輯部 1994,第933頁
- ^ 徐平, 胡珺 & 李強 2015,第297頁
- ^ 46.0 46.1 46.2 46.3 46.4 陳悅 2015,第50頁
- ^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陳悅 2015,第72頁
- ^ 陳悅 2011,第179頁
- ^ 49.00 49.01 49.02 49.03 49.04 49.05 49.06 49.07 49.08 49.09 49.10 49.11 49.12 49.13 49.14 49.15 49.16 49.17 49.18 49.19 49.20 49.21 陳悅 2015,第71頁
- ^ 50.0 50.1 中國海軍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 1998,第1189頁
- ^ 51.0 51.1 51.2 51.3 《中國艦艇工業歷史資料叢書》編輯部 1994,第923頁
- ^ 劉傳標 2011,第293頁
- ^ 53.00 53.01 53.02 53.03 53.04 53.05 53.06 53.07 53.08 53.09 53.10 《中國艦艇工業歷史資料叢書》編輯部 1994,第932頁
- ^ 李鑫 2015,第6頁
- ^ 55.0 55.1 陳悅 2011,第333頁
- ^ 李鑫 2015,第6頁
- ^ 57.0 57.1 57.2 57.3 57.4 杜雲 & 江峻任 2018,第209頁
- ^ 58.0 58.1 58.2 58.3 席龍飛 2018,第218頁
- ^ 陳悅 2015,第50-51頁
- ^ 60.0 60.1 陳悅 2015,第51頁
- ^ 61.0 61.1 61.2 61.3 61.4 陳悅 2015,第52頁
- ^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陳悅 2015,第49頁
- ^ 63.0 63.1 63.2 李鑫 2015,第7頁
- ^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楊東梁 2015,第116頁
- ^ 65.0 65.1 樊百川 2003,第1506頁.
- ^ 陳悅 2015,第51頁
- ^ 67.0 67.1 劉傳標 2011,第328頁
- ^ 68.0 68.1 68.2 陳悅 2015,第73頁
- ^ 69.0 69.1 69.2 69.3 劉傳標 2011,第329頁
- ^ 陳悅 2011,第336頁
- ^ 樊百川 2003,第1521頁
- ^ 陳悅 2015,第74頁
參考資料
[編輯]- 陳悅. 北洋海军舰船志 第1版. 濟南: 濟南畫報出版社. 2009-06. ISBN 978-7-80713-801-3. OCLC 426796807 (中文(中國大陸)).
- 陳悅. 甲午海战 第1版.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4-08. ISBN 978-7-5086-4563-6. OCLC 884478652 (中文(中國大陸)).
- 陳悅. 近代国造舰船志 第1版.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1-04. ISBN 9787547401347. OCLC 725838428 (中文(中國大陸)).
- 陳悅. 中法海战 = NAVAL BATTLES OF SINO-FRENCH WAR. 海洋文庫.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8-03. ISBN 978-7-5168-1761-2 (中文(中國大陸)).
- 陳悅. 巡洋舰. 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 第1版.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5-11. ISBN 978-7-5458-1154-4. OCLC 932045897 (中文(中國大陸)).
- 杜雲; 江峻任. 中国梦 船政魂 马尾船政文化. 光學院國學系列教材.陽光學院應用型創新教材.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8-03. ISBN 978-7-5615-5681-8 (中文(中國大陸)).
- 樊百川. 清季的洋务新政.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3-04. ISBN 7-80622-784-9 (中文(中國大陸)).
- 范永進; 朱瑤翠; 曹俊. 经济新常态和企业新变革.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7-09. ISBN 978-7-5520-2141-7 (中文(中國大陸)).
- 劉傳標. 近代中国船政大事编年与资料选编 第1册.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1-11. ISBN 9787-5108-1258-3 (中文(中國大陸)).
- 劉傳標. 近代中国船政大事编年与资料选编 第2册.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1-11. ISBN 9787-5108-1258-3 (中文(中國大陸)).
- 李鑫. 中国海军抗战. 歷史不能忘記系列 第1版. 北京: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07. ISBN 978-7-5162-0934-9. OCLC 927126202 (中文(中國大陸)).
- 姜振寰. 中日俄近现代技术发展比较研究. 謝詠梅. 哈爾濱: 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 2002-10. ISBN 7-5603-1799-5 (中文(中國大陸)).
- 戚其章. 北洋舰队.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81-08. CSBN 11099·221 (中文(中國大陸)).
- 汪衍振 (編). 中法战争.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2-04. ISBN 978-7-5153-0680-3 (中文(中國大陸)).
- 謝宇. 日新月异的海洋舰船. 走進神奇的海洋叢書.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2004-02. ISBN 7-5022-3118-8 (中文(中國大陸)).
- 席龍飛. 中国造船简史 = A brief history of China shipbuilding. 「一帶一路」系列叢書 第1版. 大連: 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 2018-04. ISBN 978-7-5632-3617-6. OCLC 1037665865 (中文(中國大陸)).
- 徐平; 胡珺; 李強. 甲午战争·中日军队通览 1894-1895 第1版.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15-01. ISBN 978-7-5065-6880-7. OCLC 904541624 (中文(中國大陸)).
- 楊東梁. 甲午较量 中日近代史上第一次大比拼.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5-03. ISBN 978-7-5153-3014-3 (中文(中國大陸)).
- 曾呈奎. 中国海洋志. 鄭州: 大象出版社. 2003-10. ISBN 7-5347-2716-2 (中文(中國大陸)).
- 張黎源. 泰恩河上的黄龙旗.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05. ISBN 978-7-108-06822-4 (中文(中國大陸)).
- 中國海軍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 中国海军百科全书 第1版. 北京: 海潮出版社. 1998-12. ISBN 7-80151-041-0. OCLC 42268477 (中文(中國大陸)).
- 《中國艦艇工業歷史資料叢書》編輯部. 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 中國艦艇工業歷史資料叢書 第1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10. ISBN 7-208-01858-8. OCLC 33457900 (中文(中國大陸)).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Vol.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英語).
- Wright, Richard N.J. The Chinese Steam Navy. London: Chatham Publishing. 2000. ISBN 978-1-861-76144-6 (英語).
期刊來源
[編輯]- 沈強. 我武惟扬--“扬武”号巡洋舰略考. 金田. 2015, (7): 153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