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对维基百科的破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破坏实例

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上,破坏是指一些具有恶意的破坏性行为,例如恶作剧,添加与事实不符或是具有侮辱性内容等等。由于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维基百科,维基百科上经常出现相关破坏行为。[1]

大多数人为破坏经常是一时的冲动的而写下的无聊内容。频繁的破坏目标包括热门的条目或有争议的话题和时事[2][3]。知名人物可能会被虚报为已死亡[4]

最常见的破坏

[编辑]

最常见和明显的破坏类型包括插入虚假的资讯、广告言语、高度党派意见、自我观点的文句[5]或者是其他类型的垃圾讯息等,面对这些破坏行为时大多情况下维基百科社群能够借由编辑修改的方式删除错误资讯,甚至能够完全消除特定页面的破坏纪录[6]。然而一些较为少见的破坏行动则可能更难以被察觉到,包括强硬修改成为自己喜爱的格式内容、对条目的标题或者是分类页面中的解释进行破坏的页面语义,甚至是直接修改条目文章的底层代码等等。

然而由于破坏的次数与可行性,使得维基百科长期以来和其他百科全书相比一直面对这个独特的挑战。而这也使得维基百科被批评浏览者始终无法肯定自己当前的文章是否有受到破坏,在一定机会上文章可能在先前就被插入虚假的资讯,又或者实际重要的内容反而遭到删除等等的破坏。前《大英百科全书》主编罗勃特·麦克亨利(Robert McHenry)便提到了维基百科面临破坏威胁的困境[7]

明显的破坏通常很容易从维基百科的文章中移除,根据实验维基百科在检测且修复破坏的平均时间大约是几分钟。然而美国政治人物约翰·席根塔勒在其个人经历部分参入了虚假的资料,却一直到这项破坏编辑过后4个月才被发现,并且随即被新闻各个媒体大幅报导[9]。在这次事件之中约翰·席根塔勒、发现此事的《今日美国》编辑部主任和自由论坛(Freedom Forum)暨范德堡大学创始人则询问威尔士是否有任何方式能够知道是谁编辑这些错误资讯,威尔士在第一时间则回答说并没有办法[10][11]。虽然最终能成功追查到肇事者并要求出面道歉,这一事件也导致维基百科其网站上政策的修订,特别是针对那些在世人物的的传记文章要求更加严格的验证标准[12]

破坏与预防和处理

[编辑]

维基百科采取了各种措施以预防和修复破坏。这些措施包括:

  • 历史功能:维基百科中的条目设有历史记录,保留了条目之前的所有版本,以便恢复文章到破坏发生之前的最后一个版本。这种恢复功能被称为“回退”破坏[2][13]。大多数破坏都能被迅速回退[14]。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发现破坏行为:
    • 机器人:在很多情况下,破坏行为可以被机器人自动检测出来并进行处理。破坏者会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被警告。
    • 最新更改巡查:维基百科有一个特殊的页面,列出了所有最近更改。有些编者会监视这一页面,以便从速修复破坏。[15]
    • 监视列表:已注册用户可以通过“监视列表”功能关注页面的建立和修改,也可以用于监视对页面的破坏行为。
    • 偶然发现:读者如果恰好遇到破坏,也可以直接处理破坏。2008年的一份报告指出,这种“偶然发现”的稀少表明了其他破坏清理方法的功效。[15]
  • 页面保护:部分页面会被锁定,只允许确认用户进行编辑,在部分情况下会只允许管理员进行编辑[2][16]。“半保护”条目只允许被称为“自动确认用户”的用户进行编辑。“自动确认用户”需要注册一段时间并做出足够的编辑数量。“全保护”条目只允许管理员进行编辑。保护通常在一个或多个编者在特别的页面提出请求之后由管理员按照维基百科的保护方针来进行。
  • 封禁用户:有些情况下,持续进行破坏的用户会被封禁一段时间甚至永久封禁以阻止其进行编辑[2]。封禁破坏者不是出于惩罚,而是出于防止其进一步破坏[17]

在被封禁之前,编辑者通常会被收到警告。维基百科使用四个层次的警告,这些警告分别是:[18]

  1. 第一层次的警告:假设编者出于善意,以一种比较轻和的语气来警告用户;
  2. 第二层次的警告:不再假设编者出于善意,属于事实上的警告;
  3. 第三层次的警告:假设编者出于恶意,并警告用户如果继续破坏会招致封禁;
  4. 第四层次的警告:是最后的警告,表示继续破坏会被立刻封禁;
  5. 在此之后,其他用户也可能会发出其他警告。实际上只有管理员能够进行封禁。

2005年,有人在英文维基百科中建立约翰·席根塔勒的条目,并称其与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及其弟罗伯特·肯尼迪之死有关。约翰·席根塔勒批评维基百科未能发现和更正错误而且允许匿名用户进行编辑。之后英文维基百科为了防止破坏,开始要求只有已注册用户才能建立新条目(中文维基百科至今依然没有此限制)。[19]

英文维基百科在一些条目尤其是在世人物条目中要求编辑内容被审核并被确认不属于破坏之后才能通过(待审保护)。在一些情况下还要求检查是否提供了精确的来源。[20][21]

相关破坏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Wikipedia tightens online rules. BBC News. 6 December 2005 [201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3). 
  2. ^ 2.0 2.1 2.2 2.3 Kleeman, Jenny. Wikipedia fights vandalism. New Zealand Herald. 2 April 2007 [201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3). 
  3. ^ Martin, Lorna. Wikipedia fights off cyber vandals. The Guardian (London). 18 June 2006 [201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7). 
  4. ^ Vandals prompt Wikipedia to ponder editing changes. ABC News. 28 January 2009 [26 Nov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5). 
  5. ^ 資料 9 成有錯 別向維基百科「求診」.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6. ^ Wikipedia:Vandalism. 英语维基百科. [2012年8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7月31日) (英语). 
  7. ^ Bruce Arnold. quality and authority. Caslon. 2008年10月 [2012年8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7月22日) (英语). 
  8. ^ 罗勃特·麦克亨利(Robert McHenry). The Faith-Based Encyclopedia. 《TCS Daily》. 2004年11月5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7月29日) (英语). 
  9. ^ 约翰·席根塔勒. A false Wikipedia 'biography'. 《今日美国》. 2005年11月29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月3日) (英语). 
  10. ^ 汤马斯·佛里曼. The World Is Flat. 美国纽约: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7年8月7日: 第124页 [2012年8月3日]. ISBN 978-0374292782 (英语). 
  11. ^ Brian J. Buchanan. Founder shares cautionary tale of libel in cyberspace. First Amendment Center. 2006年11月17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2月12日) (英语). 
  12. ^ Burt Helm. Wikipedia: "A Work in Progress". 《彭博商业周刊》. 2005年12月13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11日) (英语). 
  13. ^ Wikipedia the Missing Manual.. Sebastopol: O'Reilly Media, Inc. 2008. ISBN 9780596553777. 
  14. ^ Hicks, Jesse. This machine kills trolls. The Verge. [18 Febr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15. ^ 15.0 15.1 Broughton, John. Wikipedia: the missing manual. 2008: 122. ISBN 0-596-51516-2. 
  16. ^ Wiki任改唔嬲 錯處隨時有. 苹果日报. 2013-08-09 [201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4). 
  17. ^ Broughton, John. Wikipedia: the missing manual. 2008: 134. ISBN 0-596-51516-2. 
  18. ^ Broughton, John. Wikipedia: the missing manual. 2008: 130–31. ISBN 0-596-51516-2. 
  19. ^ Wikipedia tightens editorial rules after complaint – 06 December 2005. New Scientist. [201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5). 
  20. ^ Wikipedia Tests Approval System to Reduce Page Vandalism. Maximum PC. 19 July 2008 [201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0). 
  21. ^ Wikipedia plans to enforce new editing policy to thwart vandals – eBrandz Search Marketing & Technology News. News.ebrandz.com. 27 August 2009 [201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1). 
  22. ^ Seigenthaler, John. A false Wikipedia 'biography'. USA Today. 2005-11-29 [2013-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3). 
  23. ^ The State of the News Media 2006. The 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 2009-09-14 [2016-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2). 
  24. ^ Rolling Stone prints story based on Wikipedia vandalism – Wikinews, the free news source. En.wikinews.org. [201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8). 
  25. ^ 2007-04-19: Wikipedia blokuje anonimowe edycje z łódzkiej Neostrady – Wikinews, wolne źródło informacji. Pl.wikinews.org. [201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5). 
  26. ^ 维基百科编造不实信息 佐勒尔起诉网络不良作者. 
  27. ^ 斯諾登維基百科資料被改為賣國賊. 文汇报. 2013-08-05 [201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8. ^ 美參議院疑竄改維基百科資料 史諾登成叛徒. 2013-08-05 [201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5). 
  29. ^ 參院圖改維基資料 斯諾登被屈「賣國賊」. 头条日报. 2013-08-06 [201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1). 
  30. ^ 蔣中正化名石岡一郎?學者:沒聽說過. [2023-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1). 
  31. ^ 首頁 / 社會 竄改蔡易餘維基配偶欄 翁潤哲遭判刑6月. [2022-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32. ^ 竄改蔡易餘維基配偶欄變卡神 碩士生二審改判無罪. 苹果日报. [202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33. ^ 翁榕榕; 刘嫄媛. 李慕琰 , 编. 谁在编造古俄罗斯历史?需要免费注册. 南方周末. 2022-09-03 [2022-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8)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