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是1967年8月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宗涉外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涉外事件之一。[1][2]

背景

[编辑]

1967年5月,香港发生了六七暴动[3]为了声援香港斗争,北京市委及社会各界发动了多次反英集会、游行。[4][5]此外,同年已发生多起冲击外交人员的事件,如焚毁蒙古驻华大使专车事件1967年莫斯科红场事件

8月,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关锋秉承林彪江青的旨意,煽动造反派夺取了中国外交部的权力。[5]

因为《香港夜报》、《田丰日报》和《新午报》三家独立营运的左派报纸自6月起连续刊登多篇煽动性文字、鼓吹炸弹袭击及发布假新闻意图制造恐慌,8月10日港英政府律政司署根据《出版条例》在中央裁判司署向法庭申请禁令阻止这三家报社继续出版,法庭未有即时发出停刊禁令,只是警告停止发表煽动文章,惟这三家报社无视法庭的警告,[6]持续刊登煽动文字,法院因此在8月17日颁令停刊。[3]:1578月20日下午,中国外交部向英国政府提出限时照会(最后通牒),要求港英当局48小时内取消对三家香港报纸的出版禁令,释放十九名被关押的驻港记者,否则一切后果由英国政府负责,并在报纸上公布。[7]

经过

[编辑]

8月22日,红卫兵组织“反帝修联络站”组织数万人在英国驻北京代办处门口召开“声讨英帝反华罪行大会”。[5][8]大会由晚9点开始,抗议者“开始是守纪律的”[5][9],整齐地坐下、发表演讲、并用高音喇叭高呼反英口号。[9][10]

晚上10时45分左右,随着48小时的最后通牒期限过去,大批造反派及群众不顾警卫的阻拦冲入代办处。[5][11]他们开始将家具从窗外扔出,同时用汽油罐和燃烧瓶放火点燃了代办处大楼和停泊的汽车。[5][11]驻华代办唐纳德·霍普森爵士和驻华参赞柯利达一开始带领职员和家属前往保险库避难,但由于大楼着火,只能从紧急出口逃出。[5][10]在院子里,红卫兵将他们围住,用棍棒殴打他们,并撕扯他们身上的衣物。[5][10][12]他们“不仅遭唾埃踢,还被迫向毛主席像鞠躬”。[5]包括霍普森在内的多人受伤。[11]同时,霍普森的住宅也被劫掠。[10]

随后,消防车到达现场试图灭火[9][11],但一度被红卫兵所阻拦。[9][10]凌晨,周恩来总理江青命令红卫兵停止进攻。[5][10]最终,在解放军的护送下,英方人员得以离开现场并前往瑞典、挪威、法国等其他使馆。[5][10]

各方反应

[编辑]

8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首都红卫兵和革命群众一万多人昨晚涌到英国驻华代办处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在门前举行了声讨英帝反华罪行大会,并激于义愤,对英国驻华代办处采取了强烈的行动。”[8]

8月23日凌晨,周恩来总理紧急召见外事口造反派组织代表,强烈谴责了这次违法行为。[5][7]后来在1971年3月2日接见新任英国代办谭森时就这次事件向英方作了正式道歉。[7]由于周恩来亲自正式道歉,英国因此了解中国的底线是不会轻易提前收回香港[3]:164

8月23日,英国政府宣布限制50到60名中国驻英外交人员出境;英国国务大臣乔治·汤姆孙称此举“公然践踏他国主权”。[11]之后几天,中国驻英代办处(今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的中方馆员和伦敦警察发生肢体冲突,有的还举着毛主席语录,几名外交官受伤。[13][14]

霍普森等人虽获解放军送离现场,但被事实上软禁于北京使馆区多月,到1967年底局势缓和后,方才获释。[15]

1971年,中国外交部出资为英国代办处修复房屋工程竣工。[3]:163

相关

[编辑]

当晚在代办处的23名英国外交官与职员中,有数人日后出任要职,如柯利达爵士(1978年任驻华大使)、艾博雅爵士(1994年任驻华大使)、约翰·韦斯顿英语John Weston (diplomat)爵士(1995年任常驻联合国代表)、雷·惠特尼英语Ray Whitney (politician)爵士(1978年任国会议员)[12]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黄华. 文革时期的荒诞外交. 香港中文大学. 《共识网》. [2020-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3) (中文). 
  2. ^ 卜伟华. 文革中的外交極左問題 (PDF). 《二十一世纪双月刊》. 2006, (9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25). 
  3. ^ 3.0 3.1 3.2 3.3 Gary Ka-wai Cheung 张家伟. 六七暴動: 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 香港大学出版社. 2012-05-01 [2017-02-10]. ISBN 978-988-8083-9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6). 
  4. ^ 你們不愧是毛澤東思想教導出來的好兒女 全國總工會電全港中國工人誓作堅強後盾 堅決支持把正義鬥爭進行到底. 大公报 (第1页). 1967-05-18 [2023-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5).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卜伟华.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六卷 「砸爛舊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動蕩與浩劫(1966-1968).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 =2008: 566–576. ISBN 9789881727466 (中文(繁体)). 
  6. ^ 細談煽動刊物罪今昔. 大学线月刊 (第39页). 2022年3月 [2024-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3). 
  7. ^ 7.0 7.1 7.2 王民伟. 〈文革时期的闹剧:红卫兵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 《历史需要细节——一个后代眼中的老外交官往事》.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4-08-28]. ISBN 9787501232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8. ^ 8.0 8.1 英帝国主义无视我外交部照会,激起我国人民义愤 首都红卫兵对英代办处采取强烈行动 一万多示威群众严正指出,英帝必须承担向中国人民挑衅的严重后果. 人民日报. 1967-08-23 [2021-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通过cn.govopendata.com. 
  9. ^ 9.0 9.1 9.2 9.3 William Hinton. Hundred Day Wa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t Tsinghua University.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2: 132-134.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Foreign, Commonwealth & Development Office. The Burning of the British Office in Beijing (报告). March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RED GUARDS SACK BRITISH CHANCERY AND ATTACK STAFF. The New York Times. 1967-08-23. (原始内容需要付费订阅存档于2024-05-01) (英语). 
  12. ^ 12.0 12.1 Peking embassy siege veterans recall the Red Guards' summer of hate. The Independent. 2011-10-23 [2021-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1). 
  13. ^ 文革极左:武装. 网易. 2008-12-11 [2010-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3). 
  14. ^ Karl E. Meyer. Red Chinese Diplomats Attack Police, Touch Off Fierce Battle in London: Chinese Envoys and Police Battle in London. Washington Post. 1967-08-30 (英语). 
  15. ^ "Sir Percy Cradock", Telegraph, 28 January 2010.

延伸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