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南北朝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典范条目南北朝是一条典范条目,即此条目可作为维基百科社群的典范之作。如有需要,请勇于更新页面
新条目推荐同行评审 条目里程碑
日期事项结果
2008年6月23日优良条目评选落选
2010年4月25日优良条目评选落选
2010年9月11日优良条目评选入选
2010年9月26日典范条目评选入选
2010年10月5日同行评审已评审
新条目推荐 本条目曾于2007年11月19日登上维基百科首页的“你知道吗?”栏位。
新条目推荐的题目为:
    同行评审 本条目已经由维基百科社群同行评审并已存档,当中或有可以改善此条目的资讯。
    当前状态:典范条目
    基础条目 南北朝属于维基百科历史主题的基础条目扩展
    条目“南北朝”已被列为历史中文领域基础条目之一。请参见中文领域基础条目以了解详情。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典范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中国专题 (获评典范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中国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中国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典范级典范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典范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Note icon
    本主题曾进行同行评审
    历史专题 (获评典范级中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历史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历史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典范级典范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典范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Note icon
    本主题曾进行同行评审

    消歧义

    [编辑]
    关于如何使用南北朝条目和消歧义条目,目前出现较大的争端,请到南北朝的投票浏览各方的意见,发表您对南北朝命名的看法,并投票。

    关于编辑冲突

    [编辑]

    在出现编辑冲突时,或称为编辑战,请现在讨论页进行讨论,不要进行无意义的编辑战--用心阁(对话页) 02:54 2005年3月23日 (UTC)

    新条目推荐

    [编辑]
    ~移动自Wikipedia:新条目推荐/候选~(最后修订
    ~移动完毕~天上的云彩 云端对话 2007年11月19日 (一) 08:14 (UTC)[回复]

    第一次优良条目评选

    [编辑]
    内容
    ~移动自Wikipedia:优良条目候选~(最后修订
    移动完毕木木 (发呆中) 2008年6月23日 (一) 11:20 (UTC)[回复]

    第二次优良条目候选

    [编辑]
    内容
    以下内容移动自Wikipedia:优良条目候选最后修订版本

    南北朝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历史朝代,提名人: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 (+)支持:提名人票。通俗明了,来源可验证,内容丰富与非常广泛的简介。包括图像,以解释内文。——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2010年4月17日 (六) 09:55 (UTC)[回复]
    • (-)反对:只有脚注16属于内嵌引用,无法支撑全文。参考资料质量不是很高,且不符合格式。将本条目写详细,南朝、北朝二条目简略是不合理的,我觉得中国大百科的做法较好,“南朝”、“北朝”详细。“南北朝”直接参见“南朝”、“北朝”即可。南朝与北朝无论历史更替,官制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极大分别,归于一个条目之下,不符合历史的脉络。—不平静的湖畔 (留言) 2010年4月17日 (六) 12:20 (UTC)[回复]
      • 脚注4、6、、8、10皆有原文引用,这些内容也都源自《中国通史 魏晋南北朝史》、《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等书。南北朝的官制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差别但相似,在同一条目内可以作比较。--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2010年4月18日 (日) 00:09 (UTC)[回复]
        • WP:V:“所有引言以及任何被质疑或可能被质疑的内容都应使用内嵌引用来提供可靠、公开的来源。”4、6、8、10的“原文引用”是注释,而不是内嵌引用。因为这些“引用”并不能推导出文中所示的一大段内容。内嵌引用是指模板、ref或哈佛式脚注等形式明确提供的所引资料具体信息的引用。本文的参考资料也没有标注出版年,不符合格式。另建议直接将帝王列表一章删除,无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或是美国百科全书的朝代条目都并无帝王列表。英文版几个FA的中国朝代条目也没有帝王列表—不平静的湖畔 (留言) 2010年4月19日 (一) 08:15 (UTC)[回复]
    • (-)反对,帝王列表章节没有内容。另同意Jason22--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4月19日 (一) 03:39 (UTC)[回复]
    不是吧,中国大百科有君主世系图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4月21日 (三) 03:18 (UTC)[回复]
    是的,中国百科上有的朝代条目有君主世系,我搞错了,抱歉。不过个人还是认为帝王列表的意义不大。中国百科上南朝、北朝两个条目是没有帝王列表的—不平静的湖畔 (留言) 2010年4月22日 (四) 01:41 (UTC)[回复]
    我部分同意你的看法,南北朝这种时期很多政权的条目列出君主世系没有必要--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4月23日 (五) 03:06 (UTC)[回复]
    移动完毕Istcol (留言) 2010年4月25日 (日) 17:04 (UTC)[回复]

    第三次优良条目候选

    [编辑]
    内容
    以下内容移动自Wikipedia:优良条目候选最后修订版本

    南北朝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历史 -- 朝代,提名人: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关于中国南北朝时期朝代题目

    [编辑]

    大家好!维基百科:命名常规中好像没有明确写入关于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朝代的正确命名方式的解释。最近有用户提出按照维基上一贯的命名常规应当将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江南政权从“南朝X”的题目移动到“X (南朝)”,例如将“南朝梁”移至“梁 (南朝)”,这个方法我赞成。“南朝X”这种称呼主要是在首次谈到或写到这个政权时为了避免误会而用“南朝”二字做为修饰的情况下出现,下文都会改用朝代的正式称呼。此外,“南朝”、“北朝”的概念不局限于之间的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还有其他几个南北政权纷争对峙的时期,在史书评书中也会使用“南朝”、“北朝”来修饰,如在讲述南朝宋金国称臣的一段历史中。我的意见是将“南朝梁”和“南朝陈”分别移到“梁 (南朝)”和“陈 (南朝)”;“南齐”史书上似乎也这么称呼,现在的题目保留不变;至于“刘宋”,我个人的意见是移动到“宋 (南朝)”。这个用谷歌来搜索究竟哪个名称更常用有些困难。“刘宋”似乎是为了与赵匡胤的“赵宋”分明开来,在史书中该朝代名称的使用似乎类似“南朝宋”/下文“宋”的情况。另外说明一下,五个北方朝廷的史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应该都是无可争辩的常用史称,我觉得没有必要修改移动。希望能在讨论中取得共识后,写入维基百科:命名常规,促进题目的规范化。谢谢!--Shibo77 2010年11月29日 (一) 08:37 (UTC)[回复]

    (+)支持--玖巧仔留言 2010年11月30日 (二) 16:01 (UTC)[回复]
    多谢支持,希望能有更多的用户参与讨论。--Shibo77 2010年12月7日 (二) 00:31 (UTC)[回复]
    若没有反对意见,那我就移动了。--Shibo77 2010年12月20日 (一) 08:33 (UTC)[回复]
    暂时(-)反对。应该等待专业人士发表意见。刘宋似乎是为了与赵匡胤的“赵宋”分明开来,在史书中该朝代名称的使用似乎类似“南朝宋”/下文“宋”的情况……“南齐”史书上似乎也这么称呼——“似乎”理由不够充分,建议参考一下历史专著的说法。个人觉得命名应该一致,要么都用X (南朝),要么都用南朝X,要么就是刘宋/南齐/萧梁/陈,不宜搞个大杂烩。--Gilgalad 2010年12月22日 (三) 01:11 (UTC)[回复]
    这些朝代的名称用法都是我在与历史有关的书籍中看到的,“似乎”是因为我不敢以我一家之言盖全。使用其他称呼的书籍肯定有不少,刘宋、萧齐、萧梁使用得相对较少,另外也没有陈陈。我认为宋 (南朝)、齐 (南朝)、梁 (南朝)、陈 (南朝)的命名方式最好不过,而且符合维基百科常用的“XX (XX)”命名规格,又不是“大杂烩”。--Shibo77 2010年12月23日 (四) 05:03 (UTC)[回复]
    现在的命名是刘宋/南齐/梁 (南朝)/陈 (南朝)的“混搭”。我的意思是这一组命名应该采用同样的风格。--Gilgalad 2010年12月23日 (四) 05:26 (UTC)[回复]
    因为讨论:刘宋讨论:南齐没有人提出需要移动,而讨论:梁 (南朝)讨论:陈 (南朝)早有相关讨论,我想将刘宋移至宋 (南朝)南齐作为常用称呼保留不变,上文中我也是这么说的,但考虑互助客栈这边没有多少人参与刘宋命名的讨论,所以还没有移动刘宋,若认同,那就请把它移到宋 (南朝)吧。另外原本想讨论后能取得共识,将朝代的命名规格写入维基百科:命名常规,但这边参与讨论的人太少。--Shibo77 2010年12月23日 (四) 05:58 (UTC)[回复]
    另外,刘宋宋 (南朝)需要管理员处理移动。--Shibo77 2010年12月25日 (六) 08:09 (UTC)[回复]

    启良那本《中国文明史》实在很一般。

    [编辑]

    我看到很多参考来自启良(原名刘启良)《中国文明史》那本书,这本书矫情过度,对很多历史事件评论很感情化,特别是对民族冲突、数据分析、制度探究能模糊就模糊,体现不出历史原貌和时代发展趋势,容易造成恩格斯那种中国是个不变的社会的感觉。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大陆官方革命史观的体现,被很多学者如钱穆等批判借用王曾瑜教授的话是:““盛世修史”修出了什么文化垃圾”,尽管这话有点过份了,但是不无道理。没有民国大师陈寅恪、周一良他们那么冷静的分析,也没有台湾傅乐成《中国通史》里面畅所欲言。 我建议可以的话还是用陈寅恪、周一良、唐长孺他们的书。特别陈,在民国时代就是大师级人物,能力得到公认。 Pkou (留言) 2011年4月29日 (五) 19:45 (UTC)pkou[回复]

    你好,请问你看到参考启良写的《中国文明史》的部分在哪个段落,这个条目没有使用启良写的书籍。唯一使用《中国文明史》的只有《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 上册》,地球社编辑部著,地球出版社。台湾许多大大小小的图书馆都有购买这一套书籍,所以不会有很大的偏差。--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2011年5月2日 (一) 13:35 (UTC)[回复]

    不好意思,我翻完启良那本书的前面远古卷(到商代为止)实在让我很难受,后面上古卷和中古卷都没有看完,启良的书很大程度上是出自顾颉刚那一套理论,顾的理论到今天还被很多人攻击。所以看到后面引用书名以为又是那本书,多谢指证。Pkou (留言) 2011年5月10日 (二) 17:18 (UTC)[回复]

    关于中国南北朝时期朝代题目

    [编辑]
    如果那些定义拥有另外的名称,或是更完整而又同等清晰的名称,我们就可使用它们。
    例:泰坦火箭(而不用泰坦 (火箭))、计算机病毒(而不用病毒 (计算机)

    若否,则我们可以在原来名称后面加入一对半角括号,将一个消歧义词放在括号中。但请注意:条目名称与括号间需要输入一个半角空格,括号也必须使用半形

    例如乱世佳人 (电影),而非乱世佳人(电影)乱世佳人 (电影)

    这是去年的讨论:Talk:南北朝#关于中国南北朝时期朝代题目,另外请参考条目讨论页的讨论:123,以及用户对话页的讨论:12。这是目前在用户对话页的讨论:12。问题是南北朝时期宋、梁、陈、西梁/后梁四个南方王朝条目的命名。第一种观点使用没有歧义的名称“刘宋”(或“水宋”、“南朝宋”)、“南朝梁”(或“萧梁”)、“南朝陈”、“西梁”。第二种观点使用这些朝代的常用名称,因为有歧义所以采用“X (南朝)”的形式,分别命名为:“宋 (南朝)”、“梁 (南朝)”、“陈 (南朝)”(或“陈朝”)、“后梁 (南朝)”。我认为后者符合命名常规方针消歧义指引指的“常用名称”有歧义时使用半角括号的消歧义方式命名条目。第一种观点认为使用其他的同等的没有歧义的名称命名条目,方便搜索以及编辑链接。此外,我不太明白消歧义指引中的以上这段话,尤其是“泰坦火箭”和“计算机病毒”的例子,此二例本身就是“常用名称”。是否是在说“命名常规中的‘常用名称’若有歧义时,可以选择使用表明同一事物的别称来为条目命名”?希望能有更多的用户参与讨论,早日解决这几个条目的命名问题。多谢!--Shibo77 2011年10月19日 (三) 01:41 (UTC)[回复]

    第二种好。第一种可作为重定向--玖巧仔留言 2011年10月19日 (三) 02:39 (UTC)[回复]
    实际上至少有三种命名方式:
    • 刘宋、萧齐(或者南齐)、萧梁、陈
    • 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
    • 宋 (南朝)、齐 (南朝)、梁 (南朝)、陈 (南朝)
    --Gilgalad 2011年10月21日 (五) 14:46 (UTC)[回复]
    那么请问你赞成哪一套命名方式呢?我是说命名常规中说条目要尽量按照最常用的名称命名,“宋、梁、陈”显然是最常用的名称,所以应该用“X (南朝)”的方式命名条目,而不是选择其他的名称来命名。--Shibo77 2011年10月22日 (六) 00:21 (UTC)[回复]
    这应该征求历史专业人士的意见。如果没有专业人士发表意见,可以列出各主要历史著作中使用的命名,选择其中最常用的一种。--Gilgalad 2011年11月2日 (三) 02:22 (UTC)[回复]
    比较正是用法应该是宋(南朝),宋是正式国号,加上南朝是为了与宋朝区分。其他如刘宋、南朝宋等用法是其他的区分方式。不过我是比较赞同宋齐梁陈统一用南朝X来区分,而不是时而用君主名(刘宋、萧齐、萧梁)、时而直接称呼(陈)。--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2011年10月22日 (六) 03:29 (UTC)[回复]

    这次讨论的结果是什么?不希望再拖延讨论。希望对条目命名达成初步共识:
    一:

    “刘宋”(百无一用是书生
    “水宋”(百无一用是书生
    “南朝宋”( Jason 22 
    “宋 (南朝)” <-可能是最常用名称DzochithinShibo77玖巧仔

    二:

    “萧齐”(百无一用是书生
    “南朝齐”(百无一用是书生 Jason 22 
    “南齐” <-可能是最常用名称DzochithinShibo77
    “齐 (南朝)” <-不清楚、可能是最常用名称Shibo77

    三:

    “萧梁”(百无一用是书生
    “南朝梁”(百无一用是书生 Jason 22 
    “梁 (南朝)” <-可能是最常用名称DzochithinShibo77玖巧仔

    四:

    “西梁”(百无一用是书生
    “后梁 (南朝)” <-可能是最常用名称DzochithinShibo77玖巧仔

    五:

    “陈朝” <-不清楚、可能是最常用名称Shibo77
    “南朝陈”(百无一用是书生 Jason 22 
    “陈 (中国)” <-可能是最常用名称(暂无)
    “陈 (南朝)” <-可能是最常用名称DzochithinShibo77玖巧仔

    注意这是讨论条目名称的命名,不是讨论正文链接的书写方式,无论讨论结果如何,其他的名称都会成为重定向页,不影响正确连接。希望更多的用户能够参与讨论。--Shibo77 2011年10月31日 (一) 05:27 (UTC)[回复]

    关于南北朝词语中立性探讨

    [编辑]

    南北朝佛教的异军突起的确盛于前代,问题的出现自然是有,站在唯物实用主义角度看,问题就是极其严重,因此大陆版唯物史观的历史书,称之为糜烂。糜烂这个词概括整个那个时期的是佛教,自然有失偏颇。鉴于过去我编辑历史条目的一些编辑的意见,就是评论性用语尽量避免非中立化,我认为一些表述明显大陆政治化的词语应当不用。世界历史上把佛教作为国教尊奉的国家不少,至今还有,都不存在什么“统治者利用宗教”之类的阶级论的词语去贬低的问题。我理解在大陆那个系统受教育的人的思维,这些如果不站在中立的角度上看,站在习惯的书本灌输语言的角度看,很难察觉有问题。对于倡导佛教的国家而言,是违背生者传记方针的。带侮辱性的。所以我酌情修改了一下,请明鉴。--维基准天使Gretchen留言2013年4月1日 (一) 11:24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南北朝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6月8日 (四) 08:33 (UTC)[回复]

    内文里历史政权的区分称谓

    [编辑]

    有关史学家就历史政权的区分称谓,是有一般特定的共识。维基既然不是发表原创研究的地方,就请避免使用一些坊间网上的言词。 历史政权的区分称谓,都多会用到地理概念或帝王的姓氏。 如三国的魏、蜀、吴政权,便会称曹魏、蜀汉及东吴,而不叫三国魏、三国汉及三国吴! 此外,相关称谓都会有一般共识的字词,如五代的朝廷,就会在前面加个"后"字作区分,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也不叫五代梁、五代唐、五代晋、五代汉,五代周。 南北朝的宋、齐、梁、陈政权,一般都系用刘宋、南齐、南梁、南陈。请了解明白! 182.239.118.34留言2018年6月3日 (日) 12:26 (UTC)[回复]

    • 没讨论就想改成自己要的样子,也不看看这个条目谁花多少时间心力完成的,先找书来作证才能改。对了,不要找一些阿猫阿狗的书啊--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 维基开宗明义就说欢迎任何人进行编辑,因此发现有问题自然可编辑修改,加上已多次注明原因理据。无视相关理据,就去删除别人编辑,而不附带任何原因,难道这是协作建设页面的正面态度? 182.239.118.34留言2018年10月3日 (三) 01:06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