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協調製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協調製度(英語: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一般稱為Harmonized System,簡稱HS),即商品名稱及編碼的協調製度,是世界海關組織編制的關於國際貿易商品分類的標準目錄,用以統一各國海關對商品分類的界定標準。

通過按照協調製度進行商品歸類,海關得以決定對於不同的商品徵收相應的關稅及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現已有200多個國家或者經濟聯合體採用協調製度,其中133個參加了協調製度公約,覆蓋了超過98%的國際貿易。協調製度除政府部門外,還被貿易業、物流業、商業等業界廣泛使用,被稱為「國際貿易的語言」。

協調製度的前身是海關合作理事會制定的《海關合作理事會商品分類目錄》(CCCN)和聯合國制定的《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

組成結構

[編輯]

締約方必須基於協調制度制定關稅表,但可自行制定關稅水平。協調製度將商品分為21類和97章;通過6條歸類總規則來確保商品分類的嚴密性和統一性。協調制度分類由原料和自然生成的產品開始,接著的產品複雜程度逐步增加。協調制度規定,締約方須採用協調的6位數分項為貨物分類,但個別地區可根據本身的需要,在6位數的基礎上增添編號的數字,以作更詳細的分類。[1]

最後的兩章,即98和99章,可由各地區自行使用,而第77章為空章,保留作日後之用。

變更歷史

[編輯]

協調製度於1988年實施,分別於1992年、1996年、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和2022修訂,目前實施的是2022版。協調製度的每次修訂過程稱為一次「審議循環」。

HS編碼與各地海關編碼

[編輯]

HS編碼與各地海關編碼兩者有聯繫,但不是完全等同。
1. 制定的主體不同
HS編碼由世界海關組織制定;海關編碼則由各地海關制定。

2. 位數不同
HS編碼只有6位;海關編碼則因各地規則而異(如在中國大陸爲10位)
各地海關編碼一般在HS的基礎上增加後幾位而成。

3. 使用範圍不同
HS編碼只是指導、協調性的;而海關編碼是海關管理實際進出口操作用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各地海關又是以HS為基礎,並依照WCO的相關原則確定各自的海關編碼。所以,在一定範圍內,尤其在絕大多數實際操作中,都是把兩者等同稱呼。

各地海關編碼查詢

[編輯]

加拿大 Customs Tariff of Canad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anada Border Services Agency)
歐盟 Integrated Tariff of the European Union - TARIC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印度 Central Excise Tariff of Ind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Department of Customs, Ministry of Revenue
日本 Japan Tariff Associ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webpage refers to Japan Harmonised System Code Search
墨西哥 Mexico import-export codes (Harmonized Tariff Schedu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SIICEX and CAAAREM
英國 UK Tariff Codes Datase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Data.Gov.UK
南非 Official Tariff Book of South Afric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outh African Revenue Service)
美國

澳洲 Australian Customs & Border Protection Servi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Working tariff 2012
中國大陸

台灣

參考

[編輯]
  1. ^ 香港進出口貨物分類表 (協調制度). [2013-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