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納提克音樂
外觀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4年1月5日) |
卡納提克音樂(羅馬化梵文:Karnāṭaka saṃgīta)是南印度的古典音樂傳統,源自娑摩吠陀等古代印度音樂文化。現今在印度卡納塔卡邦、安德拉邦、泰倫加納邦、喀拉拉邦、坦米爾那都邦等地均有流傳,尤其以清奈爲一大中心。
據傳,卡納提克音樂源自普蘭達拉•達薩(康納達語:Puraṃdaradāsa)創作的音樂入門教材,後來由「卡納提克音樂三聖」(即蒂亞格拉賈、穆都娑婆彌、霞摩•舍娑帝利)發揚光大,產生了大量廣爲傳頌的名曲。卡納提克音樂的基本概念有:微分音(śruti)、音高(svara)、拉格(rāga,即調式)和塔拉(tāla,即節拍型)。
卡納提克音樂以人聲爲主,其他演奏樂器包括旋律伴奏(現今一般用西洋小提琴)、打擊伴奏(一般用木丹加鼓)和持續低音伴奏(坦普拉琴)。其他常見的卡納提克樂器有:加塔姆、堪吉拉、莫辛、維努、維納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