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革命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5年7月17日) |
寂靜革命(法語:Révolution tranquille)指加拿大魁北克在1960年代社會迅速變革的一段時期。變革內容包括社會的世俗化、地方福利的建立和分離主義與聯邦主義政治勢力的重組。在魁北克政府接管之前,教育事務與社會福利均由天主教會負責,天主教會對社會擁有近乎支配性的地位。寂靜革命之後,省政府建立了教育與醫療部,擴大了公共事務範圍,加大對教育和基礎建立的投資,對電力公有化。並加強了魁北克人對魁北克經濟控制。寂靜革命改變了魁北克內部的局勢和加拿大聯邦政府對魁北克的政策,並且影響持續至今。此後天主教會對社會的影響大幅下降,魁北克成為以法語為主的世俗社會,惟不少魁北克人仍繼續以天主教徒自居,即使現時只有約百分之五的魁北克人會每週參加彌撒。
寂靜革命是一段經濟和社會均不受控制的變革,同樣的變革也同時發生在其它西方世界,西方社會轉向世俗化,基督教對社會的影響逐漸下降。這次革命也被認為是魁北克民族主義和身份認同興起的來源,至今仍在魁北克社會中引起爭議。
起源
[編輯]自1930年代末到1959年,魁北克的政治、教育、經濟和社會界都被極為保守的Maurice Duplessis和他領導的政黨國民聯盟所控制。而羅馬天主教自新法蘭西時代就通過Compagnie des Cent-Associés之類的組織對社會施加影響。在英國統治時期,商界通過強有力的院外遊說集團來確保加拿大經濟有足夠的投資,以跟上美國的發展步伐。魁省選舉造假和腐敗的現象時有發生,教堂為支持魁人黨宣傳Le ciel est bleu, l'enfer est rouge[1]的口號(天空為藍,地獄為紅-指魁人黨(藍黨)和自由黨(紅黨))。羅馬教堂方面則控制自由黨言論的書的出版。天主教堂掌管法語教學機構和醫院。此劃分至今還殘留的部分為Duplessis孤兒院(Orphelins de Duplessis)。
由於整個加拿大,包括魁北克的人口較少,從當時至今都一直不能吸引足夠的投資。同樣的,加國同魁省都需要外來風險投資來推動本地自然資源的開發。例如鐵礦的發掘是為了迎合美國的鐵需求。由於羅馬天主教的重農輕商政策,以及在魁北克實行了數世紀的地主制度,來自英國的移民,特別是蘇格蘭移民成了建立和維持魁北克工業化經濟的主力軍。這使得魁北克成為加拿大的經濟中心,乃至北美經濟的重要力量。然而,天主教會帶頭抵制前省長Louis-Alexandre Taschereau的工業化措施。Duplessis政府曾經承諾要促進法裔的商業,並建立法語的大學商科教育,以趕上加拿大其他地區和美國的水平,但是這些並未成功。這使得法裔鄉村工人同新興白領的收入差別隨著加拿大的發展而增大。魁北克既要追隨以美國領導的技術革新和工業化運動,又要避免經濟危機的襲擊。因此,多數法裔加拿大人並未參與商業的擴張,而其他各省的加拿大人則填補了這些空缺。歷史學家們常常將此時期稱為Grande noirceur (大黑暗),但是他們也常常補充指出,其實真實情況並未象描述的那麼糟糕。
寂靜革命的具體開始時間並無定論,很多事件被認為是這次革命的先兆或者前奏。包括1949年石棉工人罷工事件,1955年的Maurice Richard騷亂,藝術家團體Les Automatistes簽署的《完全拒絕宣言》(Refus Global)以及Les insolences du Frère Untel(無名弟兄的魯莽)的出版,此書抨擊了天主教在魁北克幾乎無所不在的統治。政治期刊《自由城市》也被看作是知識分子批判Duplessis政權的論壇。
但在政治領域,讓·勒薩格於1960年領導魁北克自由黨在省選舉勝利後,實行的一系列改革可以看作開端。寂靜革命何時結束同樣也無定論,但是一般認為1970年十月危機之前,革命已經完成了。
從很多方面來說,1959年Maurice Duplessis的去世,以及隨後不久他的接班人Paul Sauvé的突然去世,觸發了寂靜革命。或者可以這麼說,釋放了長久以來被天主教會禁錮的能量。Duplessis去世後不到一年,Jean Lesage領導魁北克自由黨贏得了選舉。他們的競選口號是 Maîtres chez nous (做自己家的主人) 和 Il faut que ça change (現狀一定要改變)。
教育的世俗化
[編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Lesage的自由黨政府投入很大的精力來為他們的人民制定確切的教育方案。一個叫做「家長委員會」的組織最終在1961年成立,來研究教育體系,並提出了建議,最終導致通過了幾項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世俗化教育體系。雖然學校保持其歷史的天主教或基督教的特點,但是在實踐中,因為省政府實際掌管著公立學校,學校進行了非宗教的世俗教育。其他改革包括義務教育,直到16歲以及到十一年級的免費教育。現時的教會建築也變成了公立學校及其他公共建築。
在1967年,加拿大政府開始在各省推行大專專業公共教育。在1968年政府成立魁北克大學網絡,以在大學的級別上實現類似的目標。然而,在此之後將近二十年後,當高質量的商業計劃在魁北克的法語大學推行的時候,他們才達到了北美其他地方大學的教育水平。
經濟改革
[編輯]在經濟領域,政府力圖增加法裔對魁北克省經濟的控制。在此之前,魁省經濟很大程度上是由英裔和美國投資者所主宰的。
自由黨的方案是讓魁省各電力公司在魁北克水電的框架下國有化。為了能使這個大膽的改革順利實施,自由黨於1962年召集了省選。在這次選舉中自由黨以更加大的優勢贏得了魁北克國民議會的多數。6個月內,資源部長,瑞內·勒維克(René Lévesque)就開始著手實施他的組建魁北克水電的計劃。
為了增進魁省經濟自治能力,政府創建了更多的公共機構。為了開發省內豐富的自然資源,SIDBEC(鋼鐵業),SOQUEM(採礦業), REXFOR (林業)和 SOQUIP (石油業)相繼建立。1962年,Société générale de financement(財政總公司)成立,目的是鼓勵魁北克人對本省經濟的投資,增加小企業的利潤。1963年,配合加拿大退休金計劃,聯邦政府授權省政府推行魁北克退休金計劃(Régie des Rentes du Québec,縮寫RRQ)。1966年,全民參與開始生效。為了管理RRQ積累的可觀財富,並且對公共和私有各部門的各種項目提供資金方面的幫助,1965年特別成立了Caisse de dépôt et de placement。
1964年新勞動法頒布。新法給工會組織提供了便利,並給與了公共部門職員罷工的權利。同年對民法做的改動確認了配偶雙方的平等法律地位。
民族主義興起
[編輯]多方面的改革所帶來的民族自豪和認同感改變了魁北克民族主義的演化過程。此過程自1867年起就表現為省和聯邦政府不斷的陷入政治僵局。在寂靜革命中,Canadien(ne)s-français(es) (法裔加拿大人) 變成了 Québécois(es)(魁北克人),標誌著一種被動的民族主義開始向追求政治自治演化。對於某些人來說,這可以通過修改英屬北美法案來達到,但對獨立主義者來說,此法案是外來帝國主義強權強加於人民的,因此被視為無效。
在1966年省選舉中,國民聯盟對自由黨政府所做的各方面激進改革持嘲弄態度。他們許諾如果黨魁丹尼爾·詹森執政將改變這些政策。在1967年世界博覽會期間,夏爾·戴高樂於蒙特婁市政廳發表演說時,喊出了「自由的魁北克萬歲!」 ("Vive le Québec libre!") 的口號。這更加推動了魁北克獨立運動,也導致法國和加拿大的關係破裂。雖然最終國民聯盟在總票數落後,但在席位上卻以6席勝出組建多數政府。1968年,以魁獨為宗旨的魁北克人黨成立,瑞內·勒維克成為首任黨魁。魁北克省於1977年通過101憲章,法語成為魁北克唯一的官方語言,之後魁北克省政府加大力度推行101憲章,使得英語在魁北克的公共場合近乎絕跡,在魁北克的外資企業也不得不使用法語譯名(如肯德基只能使用法語譯名簡稱PFK,而不能使用KFC)。由於魁北克人黨的執政,魁北克省在1980年和1995年兩次舉行獨立公投,雖然兩次公投都以獨立派失敗而告終,但1995年的公投結果顯示獨統兩派差距不到一個百分點,微弱的差距也使得加拿大聯邦政府通過清晰法案來限制魁北克省再次舉行獨立公投。雖然之後魁北克民眾對獨立的熱情大減,但是加拿大內部英語群體和法語群體之間的對立仍然存在。
重要指標人物
[編輯]爭論
[編輯]革命還是自然變革
[編輯]現代魁北克歷史學家對寂靜革命的興趣有著不同的看法。儘管寂靜革命的眾多進步使魁北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因為被視為一場深刻的革命,但是也有歷史學家認為這場革命不過是20世紀60年代整個北美社會變革的一部分。
部分歷史學家支持這些觀點。在經濟方面,魁北克製造業在工業革命時期已經迅速發展。更得益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製造業的旺盛需求,魁北克經濟在寂靜革命之前即已快速擴張。
魁北克獨有的還是世界共同發生的運動
[編輯]1960年代同時在西方社會發生性革命和各種民權運動,女性主義興起,爭取性別平等和反種族主義的民權運動此起彼落,社會日益世俗化,墮胎和同性戀相繼合法化,政府重新主導教育和醫療,減低教會對社會的影響,教會對西方社會的支配逐漸下降,並非魁北克獨有,但其他西方國家和地區包括荷蘭和法國是漸進式的過程,而魁北克的世俗進程則相當快。
外部連結
[編輯]參見
[編輯]- Le Refus Global
- État québécois
- Quebec general election, 1960
- Quebec general election, 1962
- Allophone
- ^ Bernier Arcand, Philippe. Bleu, histoire d’une couleur politique. Histoire Québec. 2018 (15-1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