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賓
李雁賓(1888年—1950年1月18日)雲南省永善縣檜溪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軍事將領。[1][2]
生平
[編輯]1908年20歲時,李雁賓畢業於雲南優級師範學堂,1909年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丙班,因成績優異而同朱德、盧燾等人被選入特別班,在校期間還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李雁賓自講武堂畢業,被分配到陸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蔡鍔任協統)七十三標任見習官。武昌起義爆發後,昆明爆發重九起義,李雁賓參加起義,並被升為連長。[1][2]
後來,唐繼堯為擴大反對袁世凱的力量,派李雁賓、胡瑛、吳傳聲等人攜帶武器彈藥赴貴州王文華部協助訓連新軍。王文華任團長,李雁賓任團副、團參謀長。1915年,唐繼堯囑咐李雁賓在貴州抓緊訓練新軍,聯絡各種反袁力量,調查各方面虛實,作好迎擊北洋軍的準備。1915年冬,袁世凱稱帝,李雁賓迅速返回雲南。1915年12月21日召開了準備起義的第四次軍事會議,12月23日召開第五次軍事會議。會後,蔡鍔、唐繼堯、戴戡、李雁賓等39人歃血為盟,為反袁而宣誓。1915年12月25日,雲南宣布獨立,發動護國戰爭。1916年1月27日,貴州宣布獨立。李雁賓在策動雲貴聯合反袁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雲南起義之後,李雁賓應戴戡之邀赴川南參加綦江戰役,暫任右翼軍總司令部副官長,後任前敵指軍官,和團長熊其勛一起指揮戰鬥。1916年2月24日,護國軍兵分三路進攻綦江,同北洋軍戰鬥1個月,殲敵數千。護國戰爭結束後,黔軍第一團擴編為陸軍第一師,李雁賓出任該師參謀長兼第一旅旅長。[1][2]
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開始護法戰爭。同年8月,王文華就任黔軍總司令,任命李雁賓為黔軍參謀長兼第一縱隊司令,率黔軍入四川進攻重慶北洋軍長江上游總司令吳光新部。吳光新敗退撤離重慶。黔軍於12月2日占領重慶。此後,李雁賓率部繼續向北進攻,先後占領了隆昌、內江、資中、簡陽等地。[1][2]
1918年,李雁賓回到貴陽,任貴州警察廳廳長。1921年,王文華遇刺身亡,貴州政局陷入混亂,李雁賓辭職回到雲南。在雲南,唐繼堯任命其擔任雲南講武堂將校隊總隊附(唐繼堯任總隊長),後來又任雲南駐滬代表。此後,唐繼堯任命其擔任總參謀長,授陸軍中將。由於雲南政局混亂,不斷發生內訌,李雁賓遂辭職並隱居昆明,脫離政界。[1][2]
龍雲任雲南省主席後,曾任命李雁賓為雲南造紙廠廠長、雲南省政府總參議等職務。護國運動後,龍雲多次任命李雁賓為其代表,在廣東、廣西、雲南、西康間往返,同李宗仁、白崇禧、陳濟棠、劉湘、劉文輝等聯繫,共同商議聯合反蔣事宜。1938年,四川、雲南、西康三省秘密簽訂協議,決定一致抗戰、聯合反蔣。龍雲又派李雁賓赴雅安,同劉文輝進行具體協商並達成協議,政治上由劉文輝同中國共產黨聯繫,軍事上由龍雲主要負責。滇康雙方共同投資創辦「正成商行」,以開展經濟合作,李雁賓出任該商行的董事長。[2]
抗日戰爭時期,在昆明的學生運動中,李雁賓支持民主,多次向龍雲進言。1947年昆明學生舉行反美運動,遭到政府鎮壓,李雁賓、白小松、徐嘉瑞等名人聯合上書雲南省主席盧漢,聲援學生。[1][2]
1949年,中共滇桂黔邊區縱隊(簡稱「邊縱」)副司令朱家璧致信李雁賓,請其多做上層工作,並請其四子李師綱為邊縱提供軍事情報,李雁賓均答應。1949年5月至9月,國軍第26軍進攻滇東南邊縱時,李師綱接連向邊縱提供第26軍的情報,由李雁賓轉交朱家璧。雲南起義之前,李雁賓在家中養病,但仍同白小松商議支持新政權的計劃。雲南起義之後,李雁賓、白小松發動地方名人籌組擁護人民政府的「擁政會」,李雁賓任會長。當時,李雁賓因病重住院,朱家璧在抵達昆明後的第三天即到醫院探視李雁賓。[1][2]
1950年1月18日,李雁賓因心臟病在昆明逝世。享年63歲。[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