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虎頭要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虎頭要塞(日語:虎頭要塞ことうようさい)位於滿洲國東部邊境(現中華人民共和國黑龍江省雞西市虎頭鎮),是侵華日軍東北要塞之一。

虎頭要塞是日本關東軍為防禦蘇聯紅軍侵入滿洲,或作為入侵蘇聯而營造的主要據點之一。虎頭要塞坐落於烏蘇里江滿洲國一側,可以俯瞰到蘇屬伊曼(今達利涅列琴斯克)的高地之間,東西約長10公里,南北約4公里,是漫長的邊境線上唯一可以監視西伯利亞鐵路的戰略據點。

經緯

[編輯]

虎頭要塞的建設於1934年開始,至1939年竣工,要塞駐有第5軍所屬的第4國境守備隊,承擔著阻止蘇聯紅軍侵入滿洲和切斷西伯利亞鐵路的任務。

但是,由於日蘇中立條約的存在,使得關東軍沒有與蘇軍交戰的機會,因而主要承擔關東州的警備任務。從1943年下半年起,關東軍開始抽調守備部隊補充持續惡化的南方戰線,虎頭要塞的輕型火炮也轉送到了南方。1945年3月,第4國境守備隊解散,要塞由臨時設置的國境警備隊守備。其後為了強化對蘇警戒,要塞的軍備得以增強,更在1945年7月進駐總兵力約1400人的第15國境守備隊

在關東軍於滿洲建立的一系列要塞中,虎頭要塞以其戰略價值成為了最重要的要塞之一。

要塞炮

[編輯]

1941年,受關東軍特種演習和日軍要塞營建的刺激,蘇聯將橫跨烏蘇里江的西伯利亞鐵路橋向遠離國境的方向移動了15公里,以避開虎頭要塞的火炮覆蓋範圍。為了應對蘇聯的行動,1941年10月,日軍將1920年代開發,但因尺寸和消耗巨大而無法使用,一直閒置在國內的試製四十一厘米榴彈炮日語試製四十一糎榴弾砲布置在虎頭要塞,至1942年3月布置完成。出於保密之考慮,此炮在要塞的布置作業皆在夜間進行。日軍還將布置在東京灣富津射擊場的九〇式二十四厘米列車炮日語九〇式二十四糎列車加農改造軌道規格之後移至虎頭要塞,該炮射程長達50公里,甚至高於大和級戰艦的主炮射程(42公里)。此外,虎頭要塞還配置了七年式三十厘米長榴彈炮日語七年式三十糎長榴弾砲四五式二十四厘米榴彈炮日語四五式二十四糎榴弾砲九六式十五厘米加農炮日語九六式十五糎加農砲四五式十五厘米加農炮日語四五式十五糎加農砲等大口徑遠程火炮。

虎頭要塞之戰

[編輯]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凌晨開始入侵,虎頭堡邊境第十五衛隊與入侵的蘇聯軍隊爆發戰鬥。警備司令西脅武大校因前往第5集團軍司令部出差而無法返回,因此砲兵司令官大木忠志以代理警備司令員的身份代行指揮。居住在周邊地區的大量日本平民也撤離到要塞,總共約1800人受困。一種說法是疏散了 1,400 名平民,使總人數接近 3,000 人。然而,由於「連根拔起的動員」,許多平民都是婦女和婦女。 90型列車「卡農號」為了移至通化而被拆卸(據一種說法是為了維修),無法用於砲擊,但第41榴彈砲卻被用來攻擊西伯利亞鐵路伊曼繞道線的鐵橋。蘇軍,直到19日槍管爆裂,無法開火。

蘇軍試圖用兩個師約20,000名士兵佔領這座要塞。周圍的關東軍撤退,守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但尚不清楚守軍本身對這一點的理解程度如何。 8 月 15 日,駐軍聽到了玉園廣播,但認為這是一個陰謀。 17日,五名日本戰俘充當蘇軍軍事特使,轉達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並談判停火併要求解除武裝,但此舉被視為陰謀而被駐軍軍官拒絕。 ,他是軍使之一。此後,蘇聯軍方就沒有派出軍事特使,似乎採取了除非日方投降就徹底殲滅日本的政策。

為了奪取地下設施,蘇聯軍方採用了向其澆注汽油、點燃、用鼓風機將煙霧吹出、用一氧化碳中毒殺死日軍等方法。看來,日本平民的集體自殺現象從一開始就在地下掩體的各個地方開始了,包括婦女和兒童在內的許多平民最終與日本士兵一起被壓死。 8月26日,虎頭堡徹底陷落。據信只有 53 人存活。日軍吹噓自己能在虎頭堡戰鬥半年以上,但他們實力不夠,只能撐半個多月。從這個意義上說,虎頭堡之戰是一場慘烈的戰鬥,而在日本方面則稱之為二戰最後一場慘烈的戰鬥(而在蘇聯方面,對許多人來說,二戰的結束與隨著德蘇戰爭的結束),然而,由於日本和蘇聯之間的戰爭在那之後開始,並且戰鬥本身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結束了,所以上對此興趣不大。

流行文化

[編輯]
虎頭要塞之一封未發出的信
基本資料
導演胡明凱
編劇柳樺
主演
片長93 分鐘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