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蜀葵之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艾琳·巴恩斯德爾建築群
蜀葵之家
蜀葵之家在洛杉磯都會區的位置
蜀葵之家
在洛杉磯都市區的位置
地點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好萊塢大道4800號
建於1921年
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建築風格瑪雅復興建築
NRHP編號71000143
LAHCM No.12
重要日期
NRHP收錄1971年5月6日[2]
指定NHL2007年4月4日[3]
指定LAHCM1963年6月1日[1]

蜀葵之家(英語:Hollyhock House),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巴恩斯德爾藝術公園內的一座瑪雅復興風格住宅建築,由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設計,於1921年建成,為其在洛杉磯設計的首幢住宅建築。1963年6月1日,該建築被公佈為洛杉磯歷史文化古蹟。1971年5月6日,該建築被美國聯邦政府列入《美國國家史蹟名錄》,2007年4月4日再被公佈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

歷史

[編輯]

蜀葵之家是艾琳·巴恩斯德爾的居所,原本是橄欖山開發計劃的一部份[4],但她從未在蜀葵之家居住[5]。1919年,巴恩斯德爾買入位於洛杉磯洛斯費利茲的36英畝土地,並將這塊土地命名為「橄欖山」[4]。巴恩斯德爾委託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負責橄欖山開發計劃。開發計劃包括在橄欖山興建她和她的女兒的居所、2座二級住宅、1座劇院、1座導演寓所、1座演員宿舍、供演藝人員使用的工作室、商店和1座戲院[4]

其後,由於資金不足、時間有限,再加上賴特打算專注在日本帝國飯店的建設以及他與巴恩斯德爾的分歧,賴特被巴恩斯德爾開除[6]。其後巴恩斯德爾聘請魯道夫·辛德勒繼續建築工程[6],最後巴恩斯德爾居所在1921年完工[6]。橄欖山發展開發最終只建至巴恩斯德爾居所和二級住宅便停工[4]。巴恩斯德爾將自己的居所以自己最喜歡的花蜀葵命名為「蜀葵之家」[4]。1927年,巴恩斯德爾決定將蜀葵之家及其周圍11英畝的土地捐贈給洛杉磯政府,並改建成以其父親西奧多·巴恩斯德爾命名的公共藝術公園[4]。而蜀葵之家亦在此時開始成為加利福尼亞藝術俱樂部的總部[5]

1940年代,賴特的長子勞埃德·賴特曾對蜀葵之家進行翻新工程,其後蜀葵之家亦分別在1950年代、1970年代及2000年代獲得翻新。1963年6月1日,蜀葵之家被洛杉磯文化遺產委員會定為洛杉磯歷史文化古蹟,編號為第12號[1],並在1971年5月6日獲得《美國國家史蹟名錄》收錄[2]

1989年,蜀葵之家被用作電影《食人婦女在死亡的鱷梨叢林》一片的拍攝場地[6]1994年北嶺地震導致蜀葵之家損毀[6]。2005年,修復隊對此進行修復工作[6],其後在2012年再度進行翻新工程,並在2015年完成[7]。2014年,蜀葵之家的翻新工程獲得加利福尼亞翻新獎[6]。2015年,蜀葵之家成為美國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物之一[7]

建築特色

[編輯]

蜀葵之家為一座瑪雅復興建築[6],與此同時亦是一個田園學派風格建築[8]。由於屋主喜歡蜀葵,故此全屋的裝潢以蜀葵作為主題,並分佈在屋內的屋簷、牆、柱和家具上[4]。與此同時,由於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亦負責日本帝國飯店的建設工程,而諸如觀音像和壁畫等的日本元素亦成為蜀葵之家的建築特色[6]。此外,蜀葵之家的設計亦結合了「地、水、火、風」四元素,壁爐的浮雕代表地,壁爐和火炬燈代表火,天窗代表風,而整座房子則被水包圍[6]

1940年代勞埃德·賴特對蜀葵之家進行翻新時,亦為蜀葵之家增添諸如地氈等的新的設計元素,其後這些新添置的地氈亦獲得保留[6]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Department of City Planning. Designated Historic-Cultural Monuments. City of Los Angeles. [2010-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09). 
  2. ^ 2.0 2.1 National Register Information System.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7-01-23. 
  3. ^ Aline Barnsdall Complex. 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 summary listing.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7-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4).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ABOUT HOLLYHOCK HOUSE. Barnsdall Art Park.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ffairs, City of Los Angeles. [2016-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4). 
  5. ^ 5.0 5.1 Wogan, John. The Making of Frank Lloyd Wright's Hollyhock House. Conte Nest Traveler. Conde Nest. 2014-11-18 [2016-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5).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BRAVINDER, TRISTAN. 12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Frank Lloyd Wright’s Hollyhock House. the iris. The Getty. 2015-06-23 [2016-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7. ^ 7.0 7.1 Boone, Lisa. Frank Lloyd Wright's Hollyhock House to reopen. Los Angeles Times. 2015-02-06 [2016-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8. ^ Miranda, Carolina A. Jeffrey Herr on restoration, trash digging at Frank Lloyd Wright's Hollyhock House. Los Angeles Times. 2015-02-12 [2016-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