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軍
外觀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7月27日) |
行軍是指軍隊沿指定路線,進行有組織的移動,前往指定的地點。
行軍的方式,有徒步行軍、乘車行軍或是兩者結合的行軍,徒步行軍時速為4~5公里,一日可行軍25~35公里。行軍的強度,還可分為常行軍、急行軍、強行軍。
也有行軍是針對押解戰俘,期間還會虐俘。如二戰時,日軍押解菲律賓的戰俘時,曾虐待致死萬餘人,史稱巴丹死亡行軍。
另外,北韓當局稱1990年代發生的糧荒為「苦難行軍」。(韓語:고난의 행군、朝鮮漢字:苦難의 行軍)
歷史上著名的長途行軍
[編輯]- 公元263年,曹魏將領鄧艾從沓中(今甘肅隴南)出發,偷度陰平小道,翻過2300米的摩天嶺突襲涪城(今四川江油)、綿竹,勝利後直撲成都滅亡蜀漢。歷時1個月,行程約260公里。
- 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唐將高仙芝率領一萬餘唐軍兵分三路,徒步跋涉渡過婆勒川(今瓦罕走廊),一舉攻下駐有千餘吐蕃官兵的連雲堡(在今阿富汗境內)。又從連雲堡出發,冒險翻越興都庫什山脈海拔4688米的坦駒嶺山口,打敗了親近吐蕃的小勃律國(在今克什米爾境內)。歷時60多日,行程約400公里。
- 唐朝李愬雪夜入蔡州,一日夜強行軍130里左右。
- 黃巢之亂中,黃巢軍隊在越州(今浙江紹興)遭到鎮海節度使高駢部將張璘、梁纘的阻擊,乃轉由浙江仙居南進,開山路七百里進入福建,攻克福州。黃巢軍所開山路在此後歷代一直沿用,成為從浙江進入福建的便捷通道之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世紀50年代在此修建現代公路。
-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準噶爾汗國將領大策零敦多布從伊犁(在今新疆北部)出發,繞過塔克拉瑪干沙漠,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天山和海拔6000多米的崑崙山,經過十個月的艱苦跋涉,於翌年七月進入西藏境內,突襲並殺死統治西藏的拉藏汗,奪取了西藏的控制權。
- 迦太基將領漢尼拔於公元前218年率軍從伊比利亞半島出發,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庇里牛斯山脈和3000多米的阿爾卑斯山脈,歷時5個月進入亞平寧半島,行程約2000公里。
- 法國元帥蒂雷納子爵於公元1674年率法軍穿過孚日山脈突襲敵軍,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冬季機動戰。
- 俄國元帥蘇沃洛夫於公元1799年率俄軍自義大利北部進軍瑞士,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歷時28天。
- 拿破崙於公元1800年5月穿過阿爾卑斯山脈海拔為2469米和2188米的大、小聖伯納德山口,突襲奧地利軍隊後方,歷時半個月。
- 南美解放者聖馬丁於公元1817年1月率領遠征軍翻越3600米的安第斯山隘,歷時21天,擊敗智利境內的西班牙殖民軍。
- 中華民國國軍素以行軍速度聞名,張自忠將軍部曾以一日急行軍169公里,奔赴台兒莊。
- 中國人民解放軍素以行軍速度聞名[1],例如國共內戰1949年10月林彪反革命集團主犯黃永勝的六縱與廖耀湘兵團對決時,黃部從彰武以北出發,一天兩夜強行軍125公里,於25日進至北寧線姚家窩棚和厲家窩棚,26日凌晨3時開始對新3軍發起襲擊[2]。但解放軍有時也難以承受強行軍之苦,「中暑、打擺子(瘧疾)、生疥瘡、爛襠、夜盲……這些情況非常多,有的部隊的非戰鬥減員竟有一半之多。這種殘酷有時比戰爭本身還可怕,有的戰士不怕戰死,但受不了水土不服之苦。」「在一次強行軍中,有一個戰士用盡最後的力氣衝出隊列,拉響手榴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實在受不了這種痛苦了。」[3]林彪本人說過:「不要怕疲勞而累死人,因為疲勞而累死人總比慢了而受傷損失小得多。」[4]南方盛夏炎熱而多雨的季節,「酷暑、饑餓、疾病、疲勞,輪番襲擊著四野的追擊大軍,傷病日多,非戰鬥減員直線上升,戰士體質急劇下降。據統計,一般連隊發病率佔四分之一,嚴重的連隊佔四分之三。」[5]特別是北方軍人多不習江南水土,四野東北野戰軍經常要冒雨行軍,饑寒困頓,故在渡江之後更多的戰員在行軍中病亡。四野肖勁光曾在青樹坪戰役失利後表示:「以49軍為例,6月底從湖北天門一帶出發南下以後,在兩個多月中,病員多達1.3萬多名,其中死亡130多人,轉院治療的有2700餘人。部隊馬匹也大量死亡,僅該軍的147師就死了200多匹馬。在這種情況下,部隊是無法繼續投入戰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