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臺灣族群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初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台灣專題 (獲評初級低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台灣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台灣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Untitled

[編輯]

移自條目

[編輯]
  • 純為民進黨的政治理念與手段,而非學術名詞,在社會科學中為無義的假命題,編輯者處處千方百計的要插入鶴佬人這個污名化的帽子,試問本詞編輯最早的來源為1993年的新聞與政治「想像」,林濁水為南投客家人,葉菊蘭為苗栗客家人,「佬」字很有意思,客家話裡面幾乎殘疾人後面都可以帶「佬」字,如:啞佬\癲佬\瘸腳佬\瞎眼佬\憨佬(牯),大老這個新聞詞彙就會換成另一個字,可見這是外行人無法理解的差別用法。所謂政治人物的想像,與胡言亂語有何差別?引用的文獻4)5)6)記載晚於1993年,那1993的「想像」又源自何方?原住民在民族學上有十餘族,怎麼定義為一個生態學的「族群」?是政治用語或是人種研究或是民族或是語言學?外省人更為政治制度上的概念,可見這四個「族群」的解釋平台是架設在數種無法貫通的概念上分別解釋,如何湊成一個集合名詞?這些只是近年政治評論與私人出版的著作,這豈不是循環定義利用維基的知名度進行別有用心的宣傳?一個錯誤的假命題,常使社會陷入沒有答案的爭辯,這應該是私人部落格與政黨主張的文章而非辭典式的誤導讀者。移自IP:61.228.86.220於98/2/6增添至條目的內文

這裡需要的是堅硬可查證的確切資料,無可查證的資料就是不尊重,所以客套話不用在這裡講,明清史我常看,你們這些客家人最近十幾年靠著自己出版的作品散佈虛假歷史也是人所眾知。—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61.219.36.21對話貢獻)於2009年2月11日 (三) 18:24加入。

客家人在明清地方志的記載叫做客子(仔),就是台語稱呼的「客人仔」,意思就是客家族人,這點可從網路上查詢客家人的傳統服飾可證明,那是一種特殊非漢民族的穿著。—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61.219.36.34對話貢獻)於2009年2月14日 (六) 03:37加入。

另,客家人一詞在漢人區的眼中並非漢人,以漢語的精確意思來講應該是客家族人,如同苗族人,泰雅族人,漢人不會在台灣自稱閩南人,因為福建不在台灣,泰雅族人在台灣的自稱是泰雅人,也不會自稱自己是台灣人,這時的台灣漢人相對自稱也不是台灣人,而是地名+人,例如:台中人、花蓮人,以地名來自稱自己,以東方文化區而言是漢人習慣,其他非地名的自稱用語很顯然的是非漢人習慣。其中一個研究資料,證明了古代中國明朝官方對於客家人群的看法與現今相差不大,因除了最近幾年媒體大量的使用類似種族概念一詞的族群以外,事實上沒有人聽的懂裡面的內容是什麼,因為過度政治化,本身就如同所講的,政治人物的想像。—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61.219.36.133對話貢獻)於2009年2月6日 (五) 17:00加入。

「明代初年,朱元璋定天下,在福建設立二個都司,一個是福建都司,分佈於沿海,一個是福建行都司,轄5衛1所,分佈在閩西山區。明初一省一都司,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則設行都司,如北平行都司、山西行都司、陝西行都司和四川行都司。福建行都司的設立,表明外地的漢人已經將閩西居民當作「非漢」種族來看待。也就是說,作為漢族特殊民系的「客家人」大約是在元明時代形成的。」(見:客家人的由來:由北方人口的南遷講起,曹樹基,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61.219.36.157對話貢獻)於2009年2月6日 (五) 16:31加入。

  • 福建行都司(治所福建建甌),建甌市,舊稱建州,是中國福建省南平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位於福建省中部偏北,武夷山脈之東南,鷲峰山脈西北側,閩江上游。建甌市古稱建州,也稱作「芝城」。建甌市北鄰建陽市,南接延平區、古田縣,東靠政和、屏南縣,西與順昌縣交界。人口約50萬。漢族為主,有畲、苗等少數民族。面積4233.13平方千米,為福建省面積最大,閩北人口最多的縣級市。Hakkatw (留言) 2010年5月9日 (日) 03:41 (UTC)[回覆]

陳水扁就是客家人不想攀親帶故的客家族群當今名人

[編輯]

台灣還有一種民族叫奧客族

[編輯]
  • 奧客是指祖先在幾代前確實是客人仔,封建時代穿著客人仔專有的藍色服裝,後來因無同族穿客仔服與講客仔話逐漸的失去客仔認同感,於是游離在福建、廣東、台灣等各地的主流當地人之中,在過去的台灣社會中被稱作奧客,諧音為廣東(粵)來的爛客人仔,也有稱其為「客底」的,在最近十幾年政治新聞中,常常一人扮演多重民系身分挑撥生事,網路興起後也混在維基編輯者之中宣傳其奧客政治理念,穿插於各條目定義台灣非客家人的定義,痕跡可見其引用的文獻來源均始於大量出版於1980年代至今的政治圖書與新聞投稿,早於1980年代的文獻全無可查。—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61.228.74.207對話貢獻)於2009年2月25日 (三) 18:43加入。
  • 閣下為何對客家人有極大的情緒起伏?Hakkatw (留言) 2010年5月9日 (日) 03:45 (UTC)[回覆]

捏造謊言的客仔維基編輯者

[編輯]

姕嬤、鶴佬嬤→情婦

國語:男人的婚外情人 客語:鶴佬嬤 音標:hok5 lo31 ma11

可能還有人在研究holo? 福佬? 福建佬? 福建人? 河洛人? 答案就是這樣

holo以原義翻譯為台語後, 其實就是破麻或是討客兄的女人—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61.228.89.58對話貢獻)於2009年2月19日 (四) 15:39加入。

臺灣人

[編輯]

我認為臺灣民族應包括新一代的人民,就是土生土長於臺灣的臺灣人。--Octobery(阿十) (留言) 2009年10月18日 (日) 15:16 (UTC)[回覆]

各族群人口比例數據

[編輯]

本條目人口比例數據引自: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年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蕃薯+芋頭=臺灣土豆?——臺灣當前族群認同狀況比較分析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97年度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皆為正式之研究結果。 惟尚餘一項引自談話性節目中的「據統計」,請提供明確資料來源。

Hakkatw (留言) 2010年3月7日 (日) 15:23 (UTC)[回覆]

有關「在台越南人」

[編輯]

台灣的族群可不只是「四大族群」,也包括「在台越南人」才對!--小峱支 (留言) 2010年3月20日 (六) 11:40 (UTC)[回覆]

說的也是,或許台灣不只是還有「五大族群」(包括原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支那人),也還有「六大族群」、「七大族群」、「八大族群」……等。--小峱支 (留言) 2010年3月20日 (六) 12:29 (UTC)[回覆]

14個台灣原住民民族,為何被台獨人士稱作一個想像的族群?

[編輯]

目前14個已承認的原住民族群,以及將來可能會被認可的原住民族群列表如下:[1]

有用戶冒稱維基管理員,不斷刪除他人討論內容

[編輯]

維基百科不會審查內容 方針捷徑:

維基百科部分內容可能被一些讀者視為褻瀆或具冒犯性。維基百科可以由讀者自由修改,而修改都未必經過檢查是否適當,因此維基百科不能保證條目或圖片一定適合兒童、或者符合某些社會規範。一些明顯不適當的內容(例如胡亂連到駭客網站/shock site的連結)應該很快會遭到刪除,但是如果文字、圖片用得其所(例如色情條目),而又沒有違反維基方針與指引(尤其是中立的觀點),或維基百科伺服器所在地美國佛羅里達州法律的話,內容當然不會遭到移除。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與本討論頁面無關,已由Kolyma (留言)於Kolyma (留言) 2010年5月13日 (四) 16:15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回覆]

請未滿18歲的用戶:Mys 721tx請勿刪除他人留言

[編輯]

你這個資格嚴重有瑕疵的管理者

請用戶Kolyma 勿濫用權限

[編輯]

對自己觀點不利的討論怎可濫用管理員權限刪除?

請用戶Kolyma 公開說明你的刪除標準

[編輯]

你的維基管理員資格,無非是累積著一堆莫名其妙的十八歲小孩子條目,這樣的資格也在刪除別人討論?

不太明白開宗的第一條主要族群係從何而來

[編輯]

據中華民國公布的官方統計數據,漢民族佔97%,原住民族與新住民族僅佔2%(實際上不滿2%)與1%。為何原住民為主要民族,新住民族則否?自2010年以來的討論串已經有過關於新住民族的疑慮,就不再贅述了。本條目疑問太多,實在不應存留。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臺灣族群中的2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體缺陷) 2017年7月18日 (二) 13:27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臺灣族群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體缺陷) 2018年6月13日 (三) 19:52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