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Qwert7511/沙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英信
Wang Ying Hsin
国籍 中華民國
配偶黃碧雲
儿女長女:王錦梅(約45歲)
長子:王雄國(約40歲)
次女:王百櫻(約37歲)
经历
    • 榮譽紀錄
      • 1984-1992省展、國展、台陽展雄獅新人獎、中部美展等受獎
      • 1985中華民國當代美展邀請展
      • 1986獲法國春季沙龍入選、獲日本國際現代美展銀牌獎
      • 1987獲日本國際現代美展金牌獎
      • 1988省立美術館開館邀請展
      • 1988-1989獲台陽美展金牌獎
      • 1991-1995獲日本日展(帝展)入選三次,日雕展入選兩次
      • 1994獲法國藝術家沙龍國家榮譽獎
      • 1995於台灣省立美術館個展、獲法國獨立沙龍入選
      • 1996獲台陽美展楊三郎美術館獎、獲法國東季沙龍入選
      • 1997於國立國父紀念館個展
    • 任職紀錄

王英信,1949年生,台中縣人,年輕時熱愛拳擊運動,在拳擊老師白英一的指導下成績斐然,而後以拳擊的體育成績保送台中體專。曾獲全省運動會拳賽冠軍並多次代表中華隊參賽,獲中韓拳賽冠軍及中美拳賽冠軍。[1] 23歲時因為興趣而投入雕塑創作。[2]早期創作風格趨向傳統宗教類別,之後持續自行研修並專精於人體寫實姿態。在素材選擇上,王英信喜愛使用黏土,金屬(銅),偶爾也嘗試石雕,企圖在表現手法上,能發揮各種素材的特性;對大型作品能表現宏偉的氣魄;但對於小型的作品,卻也能表現出精巧、細緻的一面。[3]

成長經歷-拳擊選手生涯至轉換人生跑道

[编辑]

王英信高中時期是拳擊選手,高中畢業後保送進入台中體專。就學期間佳績頻傳,拿下3屆全國輕甲級冠軍,7次代表台灣出國參賽,成為一名國內外皆知曉的拳擊國手。[4]

轉型經歷-一步一腳印,闖出海外名堂

[编辑]

1980年代後期楊英風前輩曾向王英信提點道:「大凡藝術工作者在掌握了技巧的難度之後,緊接著所需突破的瓶頸便是真正面對藝術奧義的核心─風格塑造。」[5]這番話使王英信意識到,在突破技術層面後的新挑戰便是自我風格的養成,於是他開始將向外琢磨的寫實逐步與心靈層面的探索融為一體,經過此番洗禮使他的創作價值理念逐漸成形,塑造出許許多多富含寓意及故事性的雕塑作品。經過蛻變後,王英信決心擴大自己的視野,將作品寄送海外參加國際競賽,1987年作品「夏日」便獲日本國際現代美術協會展金牌大賞獎,並受推薦參加1988韓國奧運國際美展;1994年作品「無言」,獲法國藝術家沙龍國家榮譽獎,作品中女人肥碩的體態忠實呈現出現代社會人們的膨風心態,反映出人們那愛慕虛榮的扭曲價值觀。王英信在這時對於人心及人性的描寫已是駕輕就熟,風格的呈現經歷蛻變後已脫胎換骨邁向格高韻聖的進境。而之後更是因為連續三次入選日本美術展覽會及日雕展而獲以免審查作家身分參展之殊榮,自此讓王英信揚名於國際並奠定了其藝壇地位。[4]

迄今-建立屬於自己的天地

[编辑]

1990年為追逐藝術的理想和夢想,王英信選擇了南投縣藝術家聚集的藝術大道--九九峰中潭公路旁這塊山坡地定居下來,開始著手將占地約三公頃的土地,規畫成一個可以把工作和生活、創作和展覽、作品和大自然充分結合在一起的雕塑園區--王英信美術館王英信美術館於2008年1月業經文建會評鑑,正式核定為南投縣唯一的私人美術館和地方文化館。[6]雕塑園區內陳列了王英信一百餘件作品,如最具代表性5公尺高的『亨利摩爾紀念頭像』、4.2公尺高的『夏日、吶喊』、2.2公尺高的『李前總統登輝先生奪標人像』及前輩畫家楊三郎作畫的全身塑像……等,每件作品都是展現人性和生命之美的代表創作,每件作品都表達了他對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的情感與認知。[7]王英信:「成立地方文化館,除了展現本土藝術的特色,喚起鄉土情感的記憶外,更為了下一代的美術教育與經驗傳承。」

風格的呈現,看見社會的不同面貌

[编辑]

王英信的創作風格擁有人體和人物兩大類,他的人體製作講求肌理及身體的動態,把動作進行中的瞬間變化掌握住,從雕塑中看到持續的動勢。[8]關於「舞蹈系列」的創作思考,他一方面想為舞者稍縱即逝的動感留下瞬間的永恆,另一方面是記錄每一段身、心、靈協調的肢體語彙;紀錄動感體態的力與美。王英信:「舞者的臉部表情與柔嫩肌膚創作,在細緻中呈現最美的喜悅;在舒暢裡留下最動人的流線體,或許有人會說:這是達到主觀意識的完全融合與昇華。」[9]

人物風格的創作,他多偏向於寫實而不浮誇,探索人性的心靈活動及生命每一階段的成長面貌向來是王英信偏好的創作題材。他塑造的人體型態並不會只侷限創作年輕玲瓏的體態,而會為各種年齡、情境的人體來展現另一種美,因為他認為無論是誇張的或渾厚的或圓潤的體態,皆是呈現真實和虛幻的社會現象。他從幼兒、青年、老年的體態中,表現圓潤豐腴、健康的造型;細膩的肌理處理,臉部表情的表達來達到主觀意識的表現。[10]像是作品「永恆」,細膩刻劃出身體在歲月流逝下的痕跡,呈現出彷彿老去的只是身軀,但靈魂之美與歲月靜好卻是永恆的感悟。[4][11]「溫馨親情系列」,1986年入選法國春季沙龍的「慈」到「牧童與牛」到1993年入選日本日雕展的「親情」,展現出台灣鄉土精神、民俗風格,母子表情傳神,塑造特性濃厚;平實中顯現出王英信底子深厚的寫實功力。1988年台陽美展金牌獎的「鬥風」、1991年第23回日展入選的「望」至1992年入選第24回日展的「鬆弛」表現出相當學院的實力外,更能做時代性的反映、人間性、社會性的詮釋,有著獨特的品味。[10]國家文藝獎評審委員蒲添生曾道:『王英信雕塑的特色在於他對人體肌膚柔嫩的感受,尤其是對肥胖女性肌膚的表達更去特色。近代雕塑之父羅丹,所塑造的「老娼婦」提出了一個廣闊的視野,那就是「美無所不在」。他認為乾的老者亦能使觀者為之動容,而不只是輕溫美貌才值得歌頌的看法。現在王英信的人體雕塑特色亦可作為這個觀點的再佐證。』[12]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從拳擊到雕塑 王英信雙手打出一片天
  2. ^ 不當拳擊手 王英信雕出生動人像,聯合報(2016/11/24)。
  3. ^ 倪朝龍,王英信雕塑展頁2(1995/1月)。
  4. ^ 4.0 4.1 4.2 李詩云,雕塑名家王英信 永遠的奪標手,(2015,12月)。
  5. ^ 楊英風 序,王英信雕塑個展,頁1(1988/7月)
  6. ^ [1]
  7. ^ 王英http://www.wang-art.com.tw/index.php?lang=tw信美術館,走進南投(2016/12/15)。
  8. ^ 藝評家謝里法教授,推薦書(2007/6/21)。
  9. ^ 王英信,塑英雄,頁3(2010,5月)。
  10. ^ 10.0 10.1 倪朝龍,王英信,頁6(1996,2月)。
  11. ^ 鍾瑞國,塑英雄,頁1(2010,5月)。
  12. ^ 蒲添生,王英信雕塑個展,頁2(1997,3月)。

參見連結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