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网球公开赛
Washington Open 华盛顿公开赛 | |||||||||
---|---|---|---|---|---|---|---|---|---|
赛事资料 | |||||||||
赛会 | Mubadala Citi DC Open | ||||||||
巡回赛 | ATP巡回赛 WTA巡回赛 | ||||||||
创立 | 1969年 | ||||||||
地点 | 美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
场馆 | WHG菲茨杰拉德网球中心 | ||||||||
地面 | 室外硬地球场 | ||||||||
网站 | citiopentennis.com/ | ||||||||
应届冠军 (2024) | |||||||||
男子单打 | 塞巴斯蒂安·科尔达 | ||||||||
女子单打 | 葆拉·巴多萨 | ||||||||
男子双打 | 纳撒尼尔·拉蒙斯 杰克森·威思罗 | ||||||||
女子双打 | 阿西娅·穆罕默德 泰勒·汤森 | ||||||||
| |||||||||
|
华盛顿网球公开赛(Washington Open),因赞助商的缘故目前名称为穆巴达拉花旗银行特区公开赛(Mubadala Citi DC Open),是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举办的职业网球赛事。创办于1969年,男子赛事目前属于ATP500巡回赛,女子赛事属于WTA500巡回赛,每年在岩溪公园威廉·H·G·菲茨杰拉德网球中心的室外硬地球场上举行。[1]。
2023年6月1日,WTA宣布创办于1971年的圣何塞站(硅谷网球精英赛)将迁移到华盛顿,华盛顿站再次成为男女合办赛事,成为世界上首个ATP500和WTA500级别组合的赛事。[2]
赛事历史
[编辑]这项赛事于1969年首次在男子巡回赛中举行,1969年至1981年被称为华盛顿之星国际赛(Washington Star International),1982年至1992年被称为索夫兰银行精英赛(Sovran Bank Classic),1993年被称为新闻周刊网球精英赛(Newsweek Tennis Classic),1994年至2011年被称为莱格·梅森网球精英赛(Legg Mason Tennis Classic)。比赛创办后一直在室外红土球场进行,直到1986年才改为现在的硬地球场。在比赛存寻的过程中,这项赛事一直与ProServ国际创始人唐纳德·戴尔以及Potomac风投的创始人约翰·A·哈里斯密切相关,他对这项赛事的创建起到了重要作用。活动地点设在华盛顿特区是在早期支持者阿瑟·阿什的敦促下选定的。
女子赛事于2011年首次在马里兰的大学公园举行,当时叫做花旗银行公开赛。2012赛季,ATP和WTA决定将他们在马里兰和华盛顿的比赛合并为一个联合赛事,女子赛事移至到现在的菲茨杰拉德网球中心,花旗集团接管莱格·梅森作为联合赛事的冠名赞助商。[3]
2015年,华盛顿公开赛退出美网系列赛。由于从ESPN那一年开始拥有美国网球公开赛的版权,ESPN同时也收获了整个美网系列赛的国内独家转播权。然而,该网络只承诺在ESPN2上播放至少4小时的报道(2014年,ESPN和网球频道的报道权被分成两部分),[4]将其余的报道交给ESPN3在线流媒体。唐纳德·戴尔批评ESPN使用ESPN3获得了体育赛事的版权,却没有任何在电视上播出的意图,他说:“如果你在举办一场赛事,费用是200万美元,赞助资金在600万至800万美元之间,那么赞助商肯定不希望只有4到6个小时的电视转播时间。”结果,花旗银行公开赛退出了美网系列赛,以便能够与网球频道达成新的转播权协议。这份为期四年、价值210万美元的合同包括171个小时的全程电视转播,以及为额外的设施(包括第二个电视转播球场)提供资金。[5][6]2020年,女子赛事不再举办。[来源请求]
2019年,这项赛事被商人马克·艾因从华盛顿网球与教育基金会(WTEF)收购,确保赛事继续在华盛顿举行,并重新回到美网系列赛。网球频道将其媒体版权延长五年。[7]2022年,女子临时赛事重返华盛顿,恢复为男女合办赛事。2023年6月1日,WTA宣布创办于1971年的圣何塞站(硅谷网球精英赛)将迁移到华盛顿,华盛顿公开赛再次成为男女合办赛事,成为世界上首个ATP500和WTA500级别组合的赛事。[8]
历年决赛
[编辑]在男子单打比赛中,安德烈·阿加西(1990-91年、1995年、1998-99年)保持着最多冠军(5个)和最多决赛的纪录(6个,2000年亚军)。他还与张德培(1996-97)、胡安·马丁·德尔波特罗(2008-09)和亚历山大·兹韦列夫(2017-18)分享了连续两届冠军的纪录。
在女子单打比赛中,玛格达莲娜·里巴里科娃(2012-13)保持着最多冠军的纪录(两个),并与安娜斯塔西亚·帕夫柳琴科娃(2012年、2015年亚军)共同保持着最多决赛(两个)的纪录。
在男子双打比赛中,马蒂·里森(1971-72年、1974年、1979年)和布莱恩兄弟(2005-07年、2015年)保持着最多冠军的纪录(四次),布莱恩兄弟也保持着连续夺冠(三次)的纪录。布莱恩兄弟与劳尔·拉米雷斯(1976年、1981-82年冠军、1975年亚军、1978-79年亚军)共同保持着最多决赛纪录(2001-02年获得亚军)。在女子双打比赛中,青山修子(2012-14)独自保持着最多冠军、最多连续冠军和最多决赛(三个)的纪录。
男子单打
[编辑]年份 | 冠军 | 亚军 | 比分 |
---|---|---|---|
1969 | 托马斯·科赫 | 阿瑟·阿什 | 7–5, 9–7, 4–6, 2–6, 6–4 |
1970 | 克里夫·里奇 | 阿瑟·阿什 | 7–5, 6–1, 6–2 |
1971 | 肯·罗斯威尔 | 马蒂·里森 | 6–2, 7–5, 6–1 |
1972 | 托尼·罗奇 | 马蒂·里森 | 3–6, 7–6, 6–4 |
1973 | 阿瑟·阿什 | 汤姆·奥克 | 6–4, 6–2 |
1974 | 哈罗德·所罗门 | 吉列尔莫·维拉斯 | 1–6, 6–3, 6–4 |
1975 | 吉列尔莫·维拉斯 | 哈罗德·所罗门 | 6–1, 6–3 |
1976 | 吉米·康纳斯 | 劳尔·拉米雷斯 | 6–2, 6–4 |
1977 | 吉列尔莫·维拉斯 (2) | 布赖恩·戈特弗里德 | 6–4, 7–5 |
1978 | 吉米·康纳斯 (2) | 艾迪·迪布斯 | 7–5, 7–5 |
1979 | 吉列尔莫·维拉斯 (3) | 维克托·佩奇 | 7–6(7–4), 7–6(7–3) |
1980 | 布赖恩·戈特弗里德 | 何塞·路易斯·克莱尔克 | 7–5, 4–6, 6–4 |
1981 | 何塞·路易斯·克莱尔克 | 吉列尔莫·维拉斯 | 7–5, 6–2 |
1982 | 伊万·伦德尔 | 吉米·阿里亚斯 | 6–3, 6–3 |
1983 | 何塞·路易斯·克莱尔克 (2) | 吉米·阿里亚斯 | 6–3, 3–6, 6–0 |
1984 | 安德烈斯·戈梅斯 | 亚伦·克里克斯坦 | 6–2, 6–2 |
1985 | 雅尼克·诺阿 | 马丁·杰特 | 6–4, 6–3 |
1986 | 卡雷尔·诺瓦切克 | 蒂埃里·图拉斯内 | 6–1, 7–6(7–4) |
1987 | 伊万·伦德尔 (2) | 布拉德·吉尔伯特 | 6–1, 6–0 |
1988 | 吉米·康纳斯 (3) | 安德烈斯·戈梅斯 | 6–1, 6–4 |
1989 | 提姆·马约特 | 布拉德·吉尔伯特 | 3–6, 6–4, 7–5 |
1990 | 安德烈·阿加西 | 吉姆·格拉布 | 6–1, 6–4 |
1991 | 安德烈·阿加西 (2) | 佩特·科尔达 | 6–3, 6–4 |
1992 | 佩特·科尔达 | 亨里克·霍尔姆 | 6–4, 6–4 |
1993 | 阿莫斯·曼斯多夫 | 托德·马丁 | 7–6(7–3), 7–5 |
1994 | 斯蒂芬·埃德伯格 | 杰森·斯托尔滕贝格 | 6–4, 6–2 |
1995 | 安德烈·阿加西 (3) | 斯蒂芬·埃德伯格 | 6–4, 2–6, 7–5 |
1996 | 张德培 | 韦恩·费雷拉 | 6–2, 6–4 |
1997 | 张德培 (2) | 佩特·科尔达 | 5–7, 6–2, 6–1 |
1998 | 安德烈·阿加西 (4) | 斯科特·德雷珀 | 6–2, 6–0 |
1999 | 安德烈·阿加西 (5) | 叶夫盖尼·卡费尔尼科夫 | 7–6(7–3), 6–1 |
2000 | 亚历克斯·科雷查 | 安德烈·阿加西 | 6–2, 6–3 |
2001 | 安迪·罗迪克 | 翔·沙尔肯] | 6–2, 6–3 |
2002 | 詹姆斯·布莱克 | 帕拉东·斯里查潘 | 1–6, 7–6(7–5), 6–4 |
2003 | 蒂姆·亨曼 | 费尔南多·冈萨雷斯 | 6–3, 6–4 |
2004 | 莱顿·休伊特 | 吉勒斯·米勒 | 6–3, 6–4 |
2005 | 安迪·罗迪克 (2) | 詹姆斯·布莱克 | 7–5, 6–3 |
2006 | 阿诺·克莱芒 | 安迪·穆雷 | 7–6(7–3), 6–2 |
2007 | 安迪·罗迪克 (3) | 约翰·伊斯内尔 | 6–4, 7–6(7–4) |
2008 | 胡安·马丁·德尔波特罗 | 维克托·特罗伊茨基 | 6–3, 6–3 |
2009 | 胡安·马丁·德尔波特罗 (2) | 安迪·罗迪克 | 3–6, 7–5, 7–6(8–6) |
2010 | 大卫·纳尔班迪安 | 马科斯·巴格达蒂斯 | 6–2, 7–6(7–4) |
2011 | 拉德克·斯泰潘内克 | 加埃尔·孟菲尔斯 | 6–4, 6–4 |
2012 | 亚历山大·多尔戈波洛夫 | 托米·哈斯 | 6–7(7–9), 6–4, 6–1 |
2013 | 胡安·马丁·德尔波特罗 (3) | 约翰·伊斯内尔 | 3–6, 6–1, 6–2 |
2014 | 米洛斯·拉奥尼奇 | 瓦谢克·波斯皮西尔 | 6–1, 6–4 |
2015 | 锦织圭 | 约翰·伊斯内尔 | 4–6, 6–4, 6–4 |
2016 | 加埃尔·孟菲尔斯 | 伊沃·卡洛维奇 | 5–7, 7–6(8–6), 6–4 |
2017 | 亚历山大·兹韦列夫 | 凯文·安德森 | 6–4, 6–4 |
2018 | 亚历山大·兹韦列夫 (2) | 阿莱克斯·德米瑙尔 | 6–2, 6–4 |
2019 | 尼克·基里奥斯 | 丹尼尔·梅德韦杰夫 | 7–6(8–6), 7–6(7–4) |
2020 | 因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没有举办 | ||
2021 | 詹尼克·辛纳 | 麦肯齐·麦克唐纳 | 7–5, 4–6, 7–5 |
2022 | 尼克·基里奥斯 (2) | 西冈良仁 | 6–4, 6–3 |
2023 | 丹·埃文斯 | 塔伦·格里科斯普 | 7–5, 6–3 |
2024 | 塞巴斯蒂安·科尔达 | 弗拉维奥·科博利 | 4–6, 6–2, 6–0 |
女子单打
[编辑]年份 | 冠军 | 亚军 | 比分 |
---|---|---|---|
2011 | 娜迪亚·佩特洛娃 | 莎哈尔·皮尔 | 7–5, 6–2 |
2012 | 玛格达莲娜·里巴里科娃 | 安娜斯塔西亚·帕夫柳琴科娃 | 6–1, 6–1 |
2013 | 玛格达莲娜·里巴里科娃 (2) | 安德烈娅·佩特科维奇 | 6–4, 7–6(7–2) |
2014 | 斯维特拉娜·库兹涅佐娃 | 奈良久留美 | 6–3, 4–6, 6–4 |
2015 | 斯洛恩·斯蒂芬斯 | 安娜斯塔西亚·帕夫柳琴科娃 | 6–1, 6–2 |
2016 | 雅尼娅·维克梅耶尔 | 劳伦·戴维斯 | 6–4, 6–2 |
2017 | 叶卡捷琳娜·马卡洛娃 | 尤莉亚·格尔格斯 | 3–6, 7–6(7–2), 6–0 |
2018 | 斯维特拉娜·库兹涅佐娃 (2) | 东娜·韦基奇 | 4–6, 7–6(9–7), 6–2 |
2019 | 洁西卡·皮古拉 | 卡米拉·吉奥尔吉 | 6–2, 6–2 |
2020 | 赛事取消 | ||
2021 | 赛事取消 | ||
2022 | 卢德米拉·萨姆索诺娃 | 卡娅·卡内皮 | 4–6, 6–3, 6–3 |
WTA500巡回赛 (2023-) | |||
2023 | 科科·高夫 | 玛丽亚·萨卡里 | 6–2, 6–3 |
2024 | 葆拉·巴多萨 | 玛丽·鲍兹科娃 | 6–1, 4–6, 6–4 |
男子双打
[编辑]女子双打
[编辑]年份 | 冠军 | 亚军 | 比分 |
---|---|---|---|
2011 | 萨尼娅·米尔扎 雅罗斯拉娃·施韦多娃 |
奥尔加·歌弗索娃 阿拉·库翠雅芙采娃 |
6–3, 6–3 |
2012 | 青山修子 张凯贞 |
伊琳娜·法尔科尼 夏内尔·史皮斯 |
7–5, 6–2 |
2013 | 青山修子 (2) 菲娜·杜舒芬娜 |
尤金妮·布沙尔 泰勒·汤森 |
6–3, 6–3 |
2014 | 青山修子 (3) 加布里埃拉·达布罗斯基 |
桑田宽子 奈良久留美 |
6–1, 6–2 |
2015 | 贝琳达·本契奇 克里斯蒂娜·美拉德诺维奇 |
拉拉·阿鲁阿巴雷纳 安德烈亚·克列帕奇 |
7–5, 7–6(9–7) |
2016 | 莫妮卡·尼古列斯库 雅尼娅·维克梅耶尔 |
青山修子 尾崎里纱 |
6–4, 6–3 |
2017 | 青山修子 (4) 雷娜塔·沃拉科娃 |
尤金妮·布沙尔 斯洛恩·斯蒂芬斯 |
6–3, 6–2 |
2018 | 韩馨蕴 达里贾·尤拉克 |
亚历克莎·瓜拉奇 埃琳·罗特利夫 |
6–3, 6–2 |
2019 | 凯蒂·麦克纳利 科科·高夫 |
玛利亚·桑切斯 施托拉尔·范妮 |
6–2, 6–2 |
2020 | 赛事取消 | ||
2021 | 赛事取消 | ||
2022 | 洁西卡·皮古拉 埃琳·罗特利夫 |
安娜·卡林斯卡娅 凯蒂·麦克纳利 |
6–3, 5–7, [12–10] |
WTA500巡回赛 (2023-) | |||
2023 | 劳拉·西格蒙德 薇拉·兹沃纳列娃 |
亚历克莎·瓜拉奇 莫妮卡·尼古列斯库 |
6–4, 6–4 |
2024 | 阿西娅·穆罕默德 泰勒·汤森 |
蒋欣玗 吴芳娴 |
7–6(7–0), 6–3 |
参考资料
[编辑]- ^ DC's Citi Open Bumped Out Of U.S. Open Series Due To TV Deal With Tennis Channel. www.sportsbusinessjournal.com. 2015-08-05 [2024-12-04] (英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San Jose moves to Washington D.C. to operate as Mubadala Citi DC Open. Women's Tennis Association. [202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英语).
- ^ Legg Mason Classic in Washington, D.C. changes name to Citi Open – ESPN. ESPN Internet Ventures. Associated Press. 2012-04-24 [2012-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4).
- ^ Reynolds, Mike. Tennis, ESPN2 Serve Up 230-Plus U.S. Open Series Hours. Multichannel-us. [2019-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1).
- ^ Rothenberg, Ben. Why DC's Citi Open separated from U.S. Open Series. Sports Illustrated. [2016-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1).
- ^ DC's Citi Open Bumped Out Of U.S. Open Series Due To TV Deal With Tennis Channel. Sports Business Daily. [2019-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 ^ Citi Open returns to US Open Series for 2019. US Open Series. [2019-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1).
- ^ San Jose moves to Washington D.C. to operate as Mubadala Citi DC Open. Women's Tennis Association. [202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