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题:彰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彰化主题页

现在是台湾时间 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03:56(UTC+8

彰化中华民国县市之一,位于台湾中部,北与台中市接壤、南临云林县,东隔八卦台地南投县相邻,西临台湾海峡,为台湾的“台湾米仓”。面积约1074.396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达到1,278,311人以上,是台湾人口最多的县市

彰化地区的史前考古研究,始自1933年已故地质学家林朝棨及日本学者早坂一郎在八卦山发现贝冢,至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经正式调查,发掘的史前遗址共计32处,涵盖新石器时代长达5000年的牛骂头文化营埔文化番仔园文化

彰化县古称“半线”(Babuza),这是早期台湾原住民所取的名字,而汉人将它的音用闽南语翻译成汉字。彰化县最早由台湾原住民猫雾捒族(Babuza)居住,1661年郑成功明朝宗室,率领军民来台,成立郑氏王朝,实施对台湾西部的统治,画承天府万年县天兴县,当时彰化县全境为天兴县,但未有权行实质管辖。1684年清国派兵攻占台湾,将台湾西部纳入清朝版图,在今台南市设立台湾府,下设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县三县隶属清朝福建省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甲午战争失利,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归日本所有,并重划行政区,将台湾简单划分为台北、台湾、台南三县与澎湖厅,彰化当时由台湾县管辖。1901年再度行政重划,设立彰化厅,1909年与台中厅合并,彰化地区分属五个支厅(彰化、鹿港、员林、北斗、二林),1920年日本政府在台开始实施州、郡、街、庄制,将全台划分为5州3厅,彰化全境改隶台中州,底下划分为1州辖市(彰化市)3郡(彰化郡员林郡北斗郡)。尔后,日本政府在台行政区就为此为基准,无再变更。1930年代,彰化地区人口已突破百万。

1945年日本投降,同年10月25日国民政府成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并重新画定台湾行政区以8县(台北县、新竹县、台中县、台南县、高雄县、花莲县、台东县、澎湖县)、9省辖市(基隆市、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彰化市、嘉义市、台南市、高雄市、屏东市)。1947年行政院会议同意废除台湾省行政官署,另组台湾省政府,今彰化县当时分属彰化市、台中县北斗区、台中县彰化区、台中县员林区,其中台中县员林区员林镇更是台中县的县治。1950年台湾省政府决议将行政区再度重划,决议将彰化区、员林区、北斗区与省辖彰化市合并为彰化县,北以大肚溪,南至浊水溪,东靠八卦山,西依台湾海峡为界,并废止区署,管辖2市6镇18乡,彰化市降格为县辖市后成为彰化县治并延续迄今。

精选条目

八堡圳,或称八保圳,位于台湾彰化县,最早建于1709年,1719年完工,是台湾最古老的埤圳之一。由于该圳是由施世榜筹款所建,故原名“施厝圳”,又因取浊水溪之水灌溉八堡农田,所以也叫做“浊水圳”,但常被称为“八堡圳”。一般将八堡圳与台南通垺圳新竹隆恩圳,一起并称为“台湾三大古老埤圳”。

所谓“”,清治时期原称之为“保”,乃当时的自治单位,用以辅助地方政务(州、县、厅)。数个村落(称为“庄”)为一堡。八保圳即因灌溉八保得名,包括:东螺东堡东螺西堡武东堡武西堡燕雾上堡燕雾下堡线东堡马芝堡日治时期保、堡固一称为“堡”,故八保圳改称“八堡圳”迄今。

昔日八堡,大致为今彰化市和美镇员林市鹿港镇北斗镇田中镇溪湖镇花坛乡二水乡永靖乡田尾乡埤头乡溪州乡社头乡秀水乡大村乡福兴乡埔盐乡。 八堡圳开凿初期,引水入圳屡遭失败。相传后来有一位老翁来见施世榜,给予水利图说;施世榜照其方法重行开凿,并以“土工法”施工后,果然成功。圳成之后,老翁拒绝受酬,并不示姓名,只自称“林先生”;后人仰其恩德,在二水圳头建林先生庙以资纪念。

  

精选图片

彰化孔庙大成殿
彰师大宝山校区


其他主题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