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拜占庭皇帝列表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列表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关于拜占庭皇帝的条目标题
[编辑]根据陈志强等人新近出版的《拜占庭帝国大通史》,我认为有必要对有些拜占庭皇帝的条目标题做出更改。中文维基百科上的拜占庭皇帝译名是二十年前爱好者根据自身喜好翻译,现在看来有些已与目前的相关中文书籍的通用译名不符。比如Ἡράκλειος的Ἡ读伊的音,伊拉克略比希拉克略更合适。Μιχαήλ的读音接近米哈伊,而不是米海尔。Βασίλειος 的读音类似瓦西里奥斯,其中Βα读哇的音而不是巴,瓦西里比巴西尔合适。Ζωή的读音类似于邹伊的急读,邹伊比佐伊更合适。Ανδρόνικος 的κος的读音接近于库斯,而不是卡,所以安德罗尼库斯比安德洛尼卡合适。而且罗马皇帝后期出自不同家族,比如约翰五世·帕列奥列格比约翰五世 (拜占庭)适合当条目标题,约翰六世·坎塔库震努斯比约翰六世 (拜占庭)更适合当条目标题,因为他们生前,帕列奥列格和坎塔库震努斯的姓氏比他们的名字约翰更常用。由于有些书籍翻译译名时,直接照搬中文维基百科的现有译名,以至于有些不伦不类的译名流传很广,影响很不好。我认为,有必要将拜占庭皇帝的条目标题更正为学界的常规译名。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索菲亚连哄带骗让查士丁于574年12月7日任命提比略为凯撒,还确定后者为嗣子,封他为凯撒和共治皇帝,取名为提比略·君士坦丁(Tiberius Constantine,后来他在官方文件中使用该名)。
黄煜文译 贝塔妮·休斯《伊斯坦布尔三城记》:578年到582年提比略二世·君士坦丁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伊拉克略的早年生平较为模糊,根据史料的零星记载,伊拉克略的父亲也称伊拉克略(下称老伊拉克略),曾在拜占庭帝国担任非洲总督,母亲是埃皮法尼娅。
陈志强《科索沃通史》:拜占庭皇帝伊拉克略联合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进攻阿瓦尔人。
罗三洋《横行草原的柔然——从黄河到莱茵河》:他被叛兵在皇宫内抓获,押送到迦太基(Carthage,突尼斯)军阀伊拉克略(Herakleios)的战舰上。伊拉克略指责福卡斯祸国殃民,后者死到临头反而笑道:“那你的统治又能多好?”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皇帝与长子伊拉克略·君士坦丁的并排胸像,前者居左,留络腮胡,后者较小,时间在613—631年;这种类型的索里达上伊拉克略·君士坦丁的形象从很小逐渐变大,直至与父亲肖像等高。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伊拉克洛纳斯全名弗拉维乌斯·康斯坦提乌斯·伊拉克略(Flavius Constantius Heraclius),又被称为伊拉克略二世,生于君士坦丁堡,卒于帝国皇宫。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康斯坦斯二世全名伊拉克略·康斯坦提乌斯(Heraclius Constantius),受洗时的教名是伊拉克略,但加冕时使用的名字是君士坦丁,民众称其为康斯坦斯。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仅仅根据这些新的情况,我们完全可以解释康斯坦斯二世为何希望离开君士坦丁堡,将首都迁回到古罗马城或意大利的其他地方。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关于利奥提乌斯的早年生平,学界知之甚少,零星的史料显示利奥提乌斯生于伊苏里亚,曾在查士丁尼二世统治时期担任军队将领。
陈志强等译《牛津欧洲史:中世纪风云三部曲》:利奥提乌斯虽然非常聪明且精力充沛,但是他却成为拜占庭历史上第二个废黜合法皇帝的人,那位制造灾难的前辈是602年的福卡斯。
陈高明、刘茹《拜占庭艺术:永恒的精神》:695年,一场反对查士丁尼二世统治的起义闻风而起,他也因此被推下了皇位,希腊军区的将军利奥提乌斯(Leontius)被拥为皇帝。
席代岳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利奥提乌斯是位赫赫有名的将领,有3年多的时间在黑暗的地牢里呻吟,同时服刑的还有几位出身高贵和功勋卓越的大公。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菲利彼库斯原名为巴登斯,因而又被称为菲利彼库斯-巴登斯。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亚美尼亚人瓦尔丹(Vardan)或菲利彼库斯(Philippicus,711—713年在位)、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关于塞奥多西三世成为皇帝之前的事迹,史料中只提到他是阿德拉米提翁的一位政府税收官。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769年,利奥四世同其父为其挑选的新娘——来自雅典的姑娘伊琳妮结婚。
任九菊译爱丽丝·巴尔内斯·布朗《萤火虫全球史051·拜占庭帝国》:雅典的伊琳妮作为第一位独立统治罗马的女性,伊琳妮的执政方式令人惊叹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斯达乌拉焦斯出生于778年之后,早年的生活不详,其父亲是尼基弗鲁斯一世,母亲情况不详。
齐建晓译查尔斯·欧曼《拜占庭帝国史:从拜占庭建城到君士坦丁堡陷落》:尼斯福鲁斯一世的独生子斯达乌拉焦斯宣称自己为拜占庭帝国皇帝,但他伤势越来越重,濒临死亡。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大约791年,尼基弗鲁斯将女儿普罗柯比娅嫁给年轻的贵族米哈伊尔·拉加贝(Michael Rhangabe),即后来的皇帝米哈伊尔一世。
刘文孝《拜占庭文学史》:此书内容,正如其副标题说的,其记叙开始之处,也就是格奥尔基奥斯停笔之处,即284年罗马元首戴克里先登位,然后一直写到813年米哈伊尔一世拉加贝(Μιχαῆλ A'Ῥαγγαβέ,770—844年)退位。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这其中便包括“亚美尼亚人”利奥和“阿莫里人”米哈伊尔,即未来的拜占庭皇帝利奥五世和米哈伊尔二世(Michael Ⅱ,820—829年在位)。
李达译John Julius Norwich《拜占庭的巅峰:从光复时代到曼齐刻尔特》:然而米哈伊尔二世的麻烦还没有结束。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米哈伊尔三世的父亲是塞奥菲鲁斯
维克多·斯宾内(Victor Spinei)著 孙昊、卢兆瑜译《东方视角下的11—12世纪巴尔干民族状况:叙利亚的米哈伊尔》:塞奥菲鲁斯(Theophilos,829—842)即位后,保加利亚人“向他称臣”(III,50 and 73),这段记载——也像对于战略家利奥远征的记载一样——在《编年史》两个地方重复出现,显然是由于作者的疏忽所致。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米哈伊尔三世自幼任性,长大了肆意妄为,最终利用手中的皇权抓捕塞奥多拉和他自己的亲姊妹们,强行削去她们的头发并关入加斯特里亚(Gastria)修道院。
李达译John Julius Norwich《拜占庭的巅峰:从光复时代到曼齐刻尔特》:与此同时,皇帝米哈伊尔三世正在长大。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这样,经过马其顿王朝作家近两百年的努力,米哈伊尔三世的丑恶嘴脸和瓦西里一世的高大形象便确立起来。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新任皇帝瓦西里一世在其上台伊始,即废黜了佛提乌的教职,请回伊格纳修斯重新担任君士坦丁堡牧首。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Romanos Ⅰ Lekapenos 罗曼努斯一世·雷卡平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而当919年,当政权转移到君士坦丁的岳父罗曼努斯一世·雷卡平手中时,佐伊被送进修道院,尼古拉斯·米斯提克斯再次复职。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尼基弗鲁斯二世·福卡斯(Nikephorus Ⅱ Phocas;Νικηφóρος Β'Φωκς;生于912年,卒于969年,享年47岁)是马其顿王朝第四位篡位皇帝,963年8月16日至969年12月11日在位六年多。
陆大鹏译罗杰·克劳利《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地中海三部曲)》:967年,离心离德的皇帝尼基弗鲁斯二世·福卡斯在泉源之门被愤怒的暴民用乱石击毙。
王晴佳《断裂与转型:帝国之后的欧亚历史与史学》:他受到了怠慢,而且不得不聆听拜占庭皇帝尼基弗鲁斯二世·福卡斯(Nikephoros II Phokas)对奥托、他的王国、他的军队和他治下诸民族的侮辱。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约翰一世·基米斯基(John Ⅰ Tzimiskes,Iωννης Α'Τζιμισκς,生于925年,卒于976年,享年51岁)是马其顿王朝第五位篡位皇帝,自969年12月11日登基,至976年1月10日病逝,在位六年有余。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随着瓦西里二世的登基,该王朝重新恢复正统秩序,拜占庭帝国进入鼎盛时期。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自1025年强大的皇帝瓦西里二世死后,帝国进入连续不断的宫廷政变和无政府时期,这导致1056—1081年的混乱局面。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阿吉洛斯家族成员早期多在军中担任职务,鼎盛时期从政的罗曼努斯·阿吉洛斯就成为帝国皇帝罗曼努斯三世。
维克多·斯宾内(Victor Spinei)著 孙昊、卢兆瑜译《东方视角下的11—12世纪巴尔干民族状况:叙利亚的米哈伊尔》:君士坦丁八世(1025—1028)和罗曼努斯三世·阿吉洛斯(1028—1034)的文字之前,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约翰将自己的弟弟米哈伊尔推上王位,即后来的米哈伊尔四世,虽然他仍然只是孤儿院院长,但是掌管着帝国的行政和军事大权。
刘文孝《拜占庭文学史》:1041年10月,米哈伊尔四世去世,米哈伊尔五世继位。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米哈伊尔五世·卡拉发特斯是女皇邹伊和米哈伊尔四世的养子,米哈伊尔四世的外甥。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邹伊这个名字在希腊语中是“生命”的意思,她在君士坦丁八世和瓦西里二世共治期间,约978年生于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大皇宫的紫色寝宫中,遂获称“出生于紫色寝宫的邹伊”,以示其为皇帝正统血亲嫡系、地位尊贵。
陈志强等译《牛津拜占庭史》:同样,皇帝也不满意,因为他们的权力都依赖于邹伊。
文聘元《地中海战史》:由于他出生于皇宫之中,这在东罗马帝国的诸帝中并不是常有的事,因此被称为“Porphyrogennetos”,意思是“生于紫室者”,紫乃是当时的皇室之尊色。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邹伊与塞奥多拉共同执掌政权两个月有余。
《11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书写转型探析————以邹伊和塞奥多拉的“紫衣女性”形象为例》:在这一转型中,被史家成功塑造出的邹伊和塞奥多拉的“紫衣女性”形象尤为全面地涵盖了转型的内容与特征,成为本文探讨的典范。
赵法欣 邹薇《普塞洛斯《编年史》中拜占廷帝王“形象”塑造的特点》:普塞洛斯所处的时代先后有3位女性统治者掌握帝国最高统治权,即邹伊、塞奥多拉和尤多西娅,她们无一例外地在《编年史》中占据重要的篇幅,作者并未因为她们是女性这一特有的“形象”而持有男性的偏见,而是能够较为客观地对这三位女性予以记述和评价。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后来,约翰被流放至米蒂里尼(Mytylene),后任皇帝君士坦丁九世·摩诺马赫将他处死。
陈志强等译《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四卷,约1024年至约1198年.第2分册》:为了排除任何可能来自拜占庭方面的进攻,为了不让他的兄弟们利用拜占庭的支持来反对自己,米哈伊尔与皇帝君士坦丁九世·摩诺马赫达成和解。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君士坦丁九世摩诺马赫(Constantine IX Monomachus)称帝,于1042—1055年统治帝国。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米哈伊尔六世·布林加斯(Michael Ⅵ Bringas,Μιχαλ ΣΤ'Βργγας,生年不详,卒于1057年前后)是马其顿王朝结束后的首位拜占庭皇帝,1056年8月22日或31日继位,至1057年8月30日退位,在位近1年。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他原是安纳托利亚军区的将军,在君士坦丁九世统治期间,曾积极支持伊萨克一世·科穆宁的军事叛乱。
黄煜文译《伊斯坦布尔三城记》:伊萨克一世·科穆宁(Isaac I Komnenos)试图重建国家财政,击败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一世(Andrew I),但不久便染上重病,因此退位隐居修道院。
维克多·斯宾内(Victor Spinei)著 孙昊、卢兆瑜译《东方视角下的11—12世纪巴尔干民族状况:叙利亚的米哈伊尔》:这位作者一直生活在雅各比派牧首教管辖下的一个中心地区,他声称伊萨克一世·科穆宁曾跨越多瑙河追击佩切涅格人,但这条信息的真实性尚不能确定,因为还未得到其他直接记述这场战役的材料的辅证。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君士坦丁十世·杜卡斯(Constantine Ⅹ Doukas,ΚωνσταντνοςΔοκας,生于1006年,卒于1067年5月,享年61岁)是杜卡斯王朝第一位皇帝,也是该王朝创立者,1059年11月在君士坦丁堡加冕称帝,1067年5月病逝于君士坦丁堡,在位七年半。
黄煜文译《伊斯坦布尔三城记》:1059年到1067年君士坦丁十世·杜卡斯(Constantine X Doukas) 削减军事开支,削弱帝国国防。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伊萨克退位,君士坦丁十世杜卡斯即位(1059—1067年在位),他是个天才的理财者和正义的维护者,只关心国内行政事务,而对军务一般地毫不过问。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1067年,迫于国内外困境,尤多奇亚不顾群臣反对,违背誓言,嫁给了军事贵族罗曼努斯·狄奥根尼斯,后者在1068年1月1日加冕为帝,即罗曼努斯四世。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来自杜卡斯家族的米哈伊尔七世主要依靠叔叔约翰·杜卡斯领导军队,依靠宦官尼基弗利齐斯治理内政,在位6年多的时间里,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贵族叛乱先后爆发。
陈志强等译《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四卷,约1024年至约1198年.第2分册》:米哈伊尔七世·杜卡斯鼓励他向牧首科斯马斯表白信仰,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
任九菊译《萤火虫全球史051·拜占庭帝国》:回到君士坦丁堡后,罗曼努斯四世发现杜卡斯家族密谋造反,米哈伊尔七世·杜卡斯已经称帝。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尼基弗鲁斯三世·博塔尼埃蒂兹出生于小亚细亚的军事贵族家族,自称与杜卡斯家族有亲戚关系。
维克多·斯宾内(Victor Spinei)著 孙昊、卢兆瑜译《东方视角下的11—12世纪巴尔干民族状况:叙利亚的米哈伊尔》:米哈伊尔在第50卷提到阿莱克修斯一世·科穆宁的其他一些事件,这里有必要说说这些事件,因为其中的一些与前述第12章的引文存在某种联系。
谭琦译丹·琼斯《十字军:一部争夺圣地的战争史诗》:1095年,也就是他出任教皇的第七年,当四面受困的拜占庭帝国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科穆宁派出的使者们出现在阿尔卑斯山脚下时,他发现这恰好是他日思夜想的大业。
维克多·斯宾内(Victor Spinei)著 孙昊、卢兆瑜译《东方视角下的11—12世纪巴尔干民族状况:叙利亚的米哈伊尔》:这个段落属于栏目“政治历史事件”,被放置在讲述同一年库尔德埃米尔入侵梅利泰内引起的骚乱事件,以及约翰二世·科穆宁继位引发的阴谋事件这两段文字之间。
谭琦译丹·琼斯《十字军:一部争夺圣地的战争史诗》:1143年4月初,约翰二世·科穆宁外出狩猎野猪,在与体格特别大的一只野猪搏斗时不慎被自己的毒箭筒擦伤了手。
维克多·斯宾内(Victor Spinei)著 孙昊、卢兆瑜译《东方视角下的11—12世纪巴尔干民族状况:叙利亚的米哈伊尔》: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一世·科穆宁消灭塞尔柱突厥政治—军事势力的计划,在1176年密列奥塞法隆战役失败后完全破产。
谭琦译丹·琼斯《十字军:一部争夺圣地的战争史诗》:沿着多瑙河通过匈牙利,然后横越巴尔干半岛到达君士坦丁堡,在东方皇帝曼努埃尔一世·科穆宁的支持下穿过小亚细亚,经安条克进入十字军国家。
彭小瑜译《牛津中世纪欧洲史》:年轻的阿莱克修斯二世·科穆宁仅仅统治了三年(1180—1183年)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科穆宁王朝为拜占庭帝国第十个王朝,统治时间106年,先后有六个皇帝在位,即伊萨克一世(Isaac Ⅰ Komnenos,1057—1059年在位)、阿莱克修斯一世(Alexios Ⅰ,1081—1118年在位)、约翰二世(John Ⅱ,1118—1143年在位)、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Ⅰ,1143—1180年在位)、阿莱克修斯二世(Alexios Ⅱ,1180—1183年在位)、安德罗尼库斯一世(Andronicus Ⅰ,1183—1185年在位)。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安德罗尼库斯一世·科穆宁(Andronikos I,Ανδρóνικος Κομνηνóς,生于1118年,卒于1185年9月12日,享年67岁)是科穆宁王朝第六位皇帝,也是该王朝的终结者,1183年9月至1185年9月12日67岁去世,在位两年。
维克多·斯宾内(Victor Spinei)著 孙昊、卢兆瑜译《东方视角下的11—12世纪巴尔干民族状况:叙利亚的米哈伊尔》:只是提到伊萨克二世继承了安德罗尼库斯一世·科穆宁(III,393),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他的上位是建立在罢黜、刺瞎他的弟弟伊萨克二世·安苴鲁斯的基础上,这成了后来阿莱克修斯四世联合第四次十字军围攻君士坦丁堡的借口。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米哈伊尔的母亲塞奥多拉·安吉丽娜·帕列奥列吉娜(Theodora Angelina Palaiologina)是安苴鲁斯王朝(Angelid dynasty,1185—1204年)皇帝阿莱克修斯三世·安苴鲁斯的孙女。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伊萨克与赫莉娜的长子阿莱克修斯被视为皇位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短暂统治拜占庭帝国的阿莱克修斯四世。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他的小女儿欧多基娅·安吉丽娜先后嫁给了三个手握重权的丈夫,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塞尔维亚国王斯蒂芬·内马尼亚,第二任是皇帝阿莱克修斯五世·杜卡斯(Alexios V Doukas),第三任是科林斯城的独裁者利奥·斯古罗斯(Leo Sgouros)。
杨乐言译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威尼斯史:向海而生的城市共和国》: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五世·杜卡斯(“眉毛杂乱者”)
谭琦译丹·琼斯《十字军:一部争夺圣地的战争史诗》:他将皇位据为己有,号称阿莱克修斯五世·杜卡斯,并给十字军传去了一个直白的口信。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塞奥多利一世·拉斯卡利斯出生于1171年至1176年间,是尼西亚帝国的开国君主。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1246年,约翰三世·杜卡斯·瓦塔泽斯吞并了塞萨洛尼基。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他死后,继位者是他的女婿,即其女儿伊琳娜的丈夫约翰三世杜卡斯·瓦塔泽斯(John III Ducas Vatatzes,1222—1254年)
莫玉梅译《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五卷,约1198年至约1300年》:在罗马尼亚反对威尼斯霸权的一次徒劳的努力中,热那亚试图与尼西亚的约翰三世·杜卡斯·瓦塔泽斯协商条约未果,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1254年继位为帝的塞奥多利二世·拉斯卡利斯试图摆脱大贵族的影响,加强自己的集权力度,因而启用了若干出身低微的官员并委以重任,其中尤以木扎伦(Mouzalon)兄弟为代表。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由于塞奥多利二世采用削弱贵族势力、重用寒门人士的政策,树敌过多,引起普遍不满,加上过度操劳,导致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于1258年8月去世。但他留下充盈的国库,去世前安排出身低微的重臣和密友乔治·木扎伦辅佐年幼儿子的约翰四世·拉斯卡利斯。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约翰四世拉斯卡利斯(1258—1261年)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此后拉丁帝国开启了长达57年的统治,直到1261年尼西亚政府的皇帝米哈伊尔八世·帕列奥列格收复君士坦丁堡,恢复该城为拜占庭帝国首都。
周超宇,李达译科林·韦尔斯《拜占庭的赠礼:东罗马帝国对西欧、阿拉伯世界和斯拉夫地区的文化影响》:首先是几个敌对的流亡政权,然后是一个单一的拜占庭残余部分的国家,其领袖是米哈伊尔八世·帕列奥列格(Michael Ⅷ Paleologos),他自称“新君士坦丁”。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安德罗尼库斯二世·帕列奥列格是拜占庭帝国末代王朝帕列奥列格王朝的第二任君主,生于1259年前后,其父亲是在同年发动政变加冕为尼西亚帝国的共治皇帝米哈伊尔八世·帕列奥列格,母亲是尼西亚帝国前代皇帝约翰三世·杜卡斯的侄女塞奥多拉·帕列奥列吉娜。其青少年时期的信息非常少,后人只知道他年轻时便被父亲加冕为共治皇帝。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米哈伊尔九世·帕列奥列格(Michael Ⅸ Palaiologos,Μιχαλ Θ Παλαιολóγος,生于1278年,卒于1320年10月12日)是帕列奥列格王朝第三位皇帝,1281年3岁时被祖父立为共治皇帝,1294年5月21日又被父亲立为共治皇帝,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唯一与在位皇帝米哈伊尔八世同名命名的共治皇帝。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安德罗尼库斯三世·帕列奥列格(AndronikosⅢ Palaiologos,Ανδρóνικος ΓΠαλαιολóγος,生于1297年3月25日,卒于1341年6月15日)是帕列奥列格王朝第四位皇帝,1328年内战中取胜,迫使祖父退位,5月24日登基,至1341年6月15日去世,在位13年。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在他看来,只要年轻的约翰五世·帕列奥列格还活着,后者正式继承皇位是迟早的事。
陈志强等译《牛津拜占庭史》:同时,约翰五世·帕列奥列格也逐渐年长,开始设法掌握全权,并试图摆脱坎塔库泽努斯的控制。
周超宇,李达译科林·韦尔斯《拜占庭的赠礼:东罗马帝国对西欧、阿拉伯世界和斯拉夫地区的文化影响》:约翰五世·帕列奥列格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断断续续地掌权,他儿子们不时的纷争扰乱了他的统治。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再者,约翰六世·坎塔库震努斯(John ⅥKantakouzenos)的回忆录性质的作品则是从1321年米哈伊尔九世去世和内战爆发起笔,对于1321—1328年的内战进程的记录较为详细。
陈志强《拜占庭帝国政治史论》:法国王室和政府积极支持并赞助卢浮宫出版机构组织学者编辑出版拜占庭古籍系列丛书,1645年出版了丛书的第一册,即拜占庭皇帝约翰六世·坎塔库震努斯(John Ⅵ,Kantakouzenos,1347—1354年在位)的《历史》,标志着有组织的资料整理工作正式开始。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叛乱失败以后,穆拉德一世刺瞎了他的儿子,他要求约翰五世也刺瞎安德罗尼库斯四世和约翰七世的双眼,但是,约翰五世仅刺瞎了儿子和孙子各自的一只眼睛。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安德罗尼库斯五世因其夭折,所以于历史的长河中仅存姓名而无事迹。
周超宇,李达译科林·韦尔斯《拜占庭的赠礼:东罗马帝国对西欧、阿拉伯世界和斯拉夫地区的文化影响》:曼努埃尔二世·帕列奥列格——凯多内斯在一封贺信中称他为柏拉图笔下的“哲学王”——在凯多内斯离开威尼斯的前不久继承了皇位。
周超宇,李达译科林·韦尔斯《拜占庭的赠礼:东罗马帝国对西欧、阿拉伯世界和斯拉夫地区的文化影响》:在过去的十年里,穆罕默德一世和曼努埃尔二世相继去世,分别由其子穆拉德二世(Murad Ⅱ)和约翰八世·帕列奥列格继位。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君士坦丁十一世·帕列奥列格(Constantine Ⅺ Palaiologos,Κωνσταντ[插图]νοςΠαλαιολóγος,生于1405年2月8日,卒于1453年5月29日)是帕列奥列格王朝第11位皇帝,也是该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和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1449年3月12日至1453年5月29日在位近四年。
各位意见如何?夏土贤(留言) 2024年11月13日 (三) 18:32 (UTC)
- 多数皇帝在中文语境迳称帝号,尚与外文习惯不同;又有些名称并非常用,且中文翻译亦不总是选用所谓“读音最接近”者(如“希拉克略”等,即是仍获广泛使用的传统译名)。总之,是否选为主标题,有必要一并结合既有中文来源考量。另副知@Zhxy 519。——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4年11月13日 (三) 22:27 (UTC)
- Talk:查理一世 (英格兰)#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和查理二世的条目标题。众人早有共识,历史译名不轻动。--Zhxy 519(留言) 2024年11月13日 (三) 23:57 (UTC)
- 刘文孝的《拜占庭文学史》就是用中文写的,使用过“米哈伊尔一世拉加贝”这样的称呼方式。王晴佳《断裂与转型》也是中文写的,但也使用过“尼基弗鲁斯二世·福卡斯”这样的称呼方式。特朗普肯定比唐纳德·特朗普更常用,但不妨碍条目以唐纳德·特朗普为标题。广泛使用是会改变的。例如塞奥菲鲁斯在相关中文论文中使用最广,比现行的狄奥斐卢斯更适合作为标题。有些书籍和网络文章的译名都是直接照搬自自中文维基百科,如果狄奥斐卢斯的条目标题改为塞奥菲鲁斯,我相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书籍中使用塞奥菲鲁斯的会越来越多,成为最广泛的译名。夏土贤(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8:28 (UTC)
- 然而维基百科并不是阁下宣扬学术观点的地方。--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8:30 (UTC)
- 衷心地希望阁下尊重客观事实和命名常规的存在。--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8:33 (UTC)
- (-)强烈反对,NC:BIO。--SheltonMartin留言|签名 2024年11月19日 (二) 03:03 (UTC)
- 不反对为“伊拉克略”等出现在书籍中的译名设立重定向,但(-)强烈反对直接变更条目命名:有不少出版物使用目前的条目命名,您只列出使用您主张的译名的书籍而宣称这些是“学界常规”未免有摘樱桃之嫌疑,而将不使用您主张的译名的书籍称之为“不伦不类”更是典型的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退一步讲,WP:FCFS。——Aggie Dewadipper ※ Beat Bobcats! 2024年11月14日 (四) 00:42 (UTC)
- 可能需要多找几种文献参照,在《拜占庭帝国大通史》(2023年)以前的书又怎么说?中文文献对于这些君主真的还会加上姓氏,让“某世”夹在中间吗?拉丁语、希腊语在中世纪以前开始不发“H”的音了,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说法,现在中维看见的拜占庭君主译名,有些可能是透过俄语转音来的。——George6VI(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0:51 (UTC)
- 我个人(+)赞成使用阁下的办法消歧义,但(-)反对使用阁下的办法更迭没有歧义的名字(如君士坦丁十一世等)
另外,我个人(-)反对使用“帕列奥列格”这种冷门译名,赞成使用“巴列奥略”这种热门译名。--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7:51 (UTC) - 总之,我个人(-)倾向反对阁下的提议,但不排斥阁下的消歧义方法。--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7:53 (UTC)
- “帕列奥列格”不是冷门译名。陈志强编写的《拜占庭帝国史》、《拜占庭文明》、《拜占庭史研究入门》、《鹰旗飘落》、《科索沃通史》、《拜占庭帝国大通史》,以及他翻译的《牛津拜占庭史》、《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四卷,约1024年至约1198年.第2分册》都以“帕列奥列格”为译名。约翰·朱利叶斯·诺威奇的《拜占庭的衰亡:从希腊君主到苏丹附庸》、《征服,1016—1130:西西里的诺曼王朝Ⅰ》、《王国,1130—1194:西西里的诺曼王朝Ⅱ》的中译本,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的中译本,2022年新近出版的周超宇,李达翻译的科林·韦尔斯《拜占庭的赠礼》中译本,也都是以“帕列奥列格”做译名的。卡尔十四世没有歧义,但不妨碍条目以卡尔十四世·约翰为标题。同理,君士坦丁十一世没有歧义,不妨碍以君士坦丁十一世·帕列奥列格为标题。夏土贤(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8:45 (UTC)
- 1.你阅读过命名常规吗?2.张维为曾经说过:“一切都是比较而言”,希望你能够好好领会这句话的意思。3.卡尔十四世·约翰是通名,君士坦丁十一世·帕列奥列格是通名吗?如果阁下不列出数据比较,你的论证再多,也没有用。--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8:52 (UTC)
- “帕列奥列”系译名的常用度仅为“巴列奥略”系译名的一半,你知道这个差距多大吗?--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8:56 (UTC)
- 请阁下停止摘樱桃。——Aggie Dewadipper ※ Beat Bobcats! 2024年11月14日 (四) 18:56 (UTC)
- 1.你阅读过命名常规吗?2.张维为曾经说过:“一切都是比较而言”,希望你能够好好领会这句话的意思。3.卡尔十四世·约翰是通名,君士坦丁十一世·帕列奥列格是通名吗?如果阁下不列出数据比较,你的论证再多,也没有用。--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8:52 (UTC)
- “帕列奥列格”不是冷门译名。陈志强编写的《拜占庭帝国史》、《拜占庭文明》、《拜占庭史研究入门》、《鹰旗飘落》、《科索沃通史》、《拜占庭帝国大通史》,以及他翻译的《牛津拜占庭史》、《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四卷,约1024年至约1198年.第2分册》都以“帕列奥列格”为译名。约翰·朱利叶斯·诺威奇的《拜占庭的衰亡:从希腊君主到苏丹附庸》、《征服,1016—1130:西西里的诺曼王朝Ⅰ》、《王国,1130—1194:西西里的诺曼王朝Ⅱ》的中译本,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的中译本,2022年新近出版的周超宇,李达翻译的科林·韦尔斯《拜占庭的赠礼》中译本,也都是以“帕列奥列格”做译名的。卡尔十四世没有歧义,但不妨碍条目以卡尔十四世·约翰为标题。同理,君士坦丁十一世没有歧义,不妨碍以君士坦丁十一世·帕列奥列格为标题。夏土贤(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8:45 (UTC)
- 稍微看了一部分,上文提到Palaiologos(Παλαιολόγος)帕列奥列格(新译名)和巴列奥略(旧译名),我稍微查证一下夏土贤举例是否正确。陈志强的《拜占庭帝国大通史(1204—1461)》(2023)列出的书目看到,的确是使用“帕列奥列格”。
- 那么“巴列奥略”是哪里来的,我用百度学术找了一下,也是陈志强这个学者,早些年的《拜占庭帝国通史》(2014)就是用“巴列奥略”。两个翻译源头都是陈志强,2014年的著作面世早,已经被不少期刊论文使用范围,所以“巴列奥略”译名已经流传出去,换言之成为常用译名。2023年的著作更换了译名。辩证一点说,是否出于严谨的学术研究,而更换译名,还是单纯新一批帮忙的研究生用了其他资料。
- 退一步说,{{拜占庭帝国巴列奥略家族成员}}各条目名,帕列奥列格(新译名)和巴列奥略(旧译名)的使用也不统一。如曼努埃尔二世 (拜占庭)条目,内文全名曾经是“曼努埃尔二世·帕里奥洛格斯”,现在是“曼努埃尔二世·帕莱奥洛戈斯”(Manuel II Palaiologos),托马斯·帕里奥洛格斯(Thomas Palaiologos),这里出现了“帕莱奥洛戈斯”和“帕里奥洛格斯”两种新译名。Palaiologos的变体Palaiologina(女名),2007年创建的条目索菲娅·帕列奥罗格(Sophia Palaiologina)使用“帕列奥罗格”,恰好和帕列奥列格(新译名)一样,但是不是新著作的“帕列奥列吉娜”。
- 无论是坚持旧译名,还是使用新译名,现有相关条目,都有大量文本细节需要统一。不是只单单反对改条目名那么简单。--Nostalgiacn(留言) 2024年11月16日 (六) 18:29 (UTC)
- 陈志强的《拜占庭史研究入门》(2011-12出版)、《鹰旗飘落》(2016-8-10)、《拜占庭帝国史》(2017-4出版)、《拜占庭帝国政治史论》(2023-3-1出版)都是以“帕列奥列格”作为译名的,《拜占庭帝国通史》中的“巴列奥略”反而是个另类。“帕莱奥洛戈斯”则是Palaiologos的新华社译名,是大陆用来翻译现代希腊人姓氏的译名。夏土贤(留言) 2024年11月17日 (日) 14:23 (UTC)
- 我再以“巴列奥略”(Palaiologos)找一下资料,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库,最早的是《苏联中东关系史》(1987)的【叶卡特琳娜二世推行彼得一世的南下政策】一章提到“复活东罗马帝国巴列奥略的君主制。”,之后《俄国史新论:影响俄国历史发展的基本问题》(2002)提到Palaiologina(女名)的“巴列奥略”类似译名“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廷公主索菲娅·巴列奥略格为妻”。在新近的《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六卷.约1300年至约1415年》(2020)还在使用,提及的是【第二十四章 14世纪时拜占庭帝国】([1])。《新编剑桥中世纪史》根据中国社会科学文库的记录,都在用“巴列奥略”译名。
- 回到巴列奥略王朝这个条目,2010年11月1日创建时就是“巴列奥略王朝”。先前学术研究已经使用“巴列奥略”,起码不是原创译名。
- @Dewadipper、George6VI、向史公哲曰、Zhxy 519:条目名改不改另说,如果坚持继续使用“巴列奥略”,基于WP:命名一致性,是否也应该统一巴列奥略王室成员条目和提及相关人名时,都使用“巴列奥略”(Palaiologos)。毕竟如上文所说,从条目名到相关内文,Palaiologos的译名是多种多样,如托马斯·帕里奥洛格斯(Thomas Palaiologos)和索菲娅·帕列奥罗格(Sophia Palaiologina)。--Nostalgiacn(留言) 2024年11月18日 (一) 15:19 (UTC)
- @Dewadipper、George6VI、向史公哲曰、Zhxy 519、夏土贤:既然夏土贤的译名修改建议,没人认同。上文建议基于WP:命名一致性,统一巴列奥略王室成员条目和提及相关人名,都使用“巴列奥略”(Palaiologos)。目前已经过了8天,符合WP:最后留言七天公示的情况,如果没有其他意见,可以进行公示。或者算无异议,可以进行相关修改。--Nostalgiacn(留言) 2024年11月26日 (二) 10:21 (UTC)
- 阁下修改罢--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11月26日 (二) 11:49 (UTC)
- @Dewadipper、George6VI、向史公哲曰、Zhxy 519、夏土贤:既然夏土贤的译名修改建议,没人认同。上文建议基于WP:命名一致性,统一巴列奥略王室成员条目和提及相关人名,都使用“巴列奥略”(Palaiologos)。目前已经过了8天,符合WP:最后留言七天公示的情况,如果没有其他意见,可以进行公示。或者算无异议,可以进行相关修改。--Nostalgiacn(留言) 2024年11月26日 (二) 10:21 (UTC)
- 真要追求准确的话,显然这里举的译名也不太好,首先无论是现有的还是拟改的很多都是拉丁化或者盎格鲁化的结果,比如ioannes变成了john,basileos变成了basil,isaakios变成了Issac,nikephoros变成了nikephorus,romanos变成了romanus,konstantinos变成了Constantine,andronikos变成了andronica,theodoros变成了theodore。中文又遵从这种英语化/拉丁化的译法(当然也有俄罗斯化的,如米哈伊尔、瓦西里),不合理的可太多了,我建议是就混沌下去吧.Dkzzl(留言) 2024年12月3日 (二) 15:49 (UTC)
目前已经粗略统一了相关条目的Palaiologos/Palaiologina译名。共识也存档维基百科:条目命名一致性决议。Palaiologos的变体Palaiologina(女名)目前未找到来源支持的译名,暂时统一作“巴列奥略”,未来有新来源支持可以再修改。
处理期间发现五种译名:巴列奥略吉娜、帕里奥洛吉娜、帕里奥洛加斯、帕里奥洛格斯、帕里奥洛加斯。
一叶知秋,拜占庭帝国相关人物译名非常混乱,虽然夏土贤的建议被反对,但是混乱问题不解决,不熟悉的人,就像在看“蒋介石”和“常凯申”一样混乱。此外,拜占庭帝国相关人物如此混乱的译名下,居然还有一些GA条目,可谓更匪夷所思。
跟着来源翻译,总比无来源的混乱译名好。正如吉米·威尔士所说没有内容强过有内容但没有来源
。就算你们搁置不处理,如君士坦丁十一世条目中的全名“君士坦丁十一世·德拉加瑟斯·巴列奥略”(Constantine XI Dragases Palaiologos),我修正了Palaiologos(原巴列奥略戈斯),中间名Dragases源于他母亲“海伦娜·德拉加什”,两者不相同的混乱局面还会继续误人子弟。--Nostalgiacn(留言) 2024年12月3日 (二) 18:04 (UTC)
- Palaiologina可以根据陈志强等人的《拜占庭帝国大通史》,音译成“帕列奥列吉娜”--夏土贤(留言) 2024年12月4日 (三) 07:35 (UTC)
- Palaiologina是Palaiologos变体,译名上最好选类似的。英维条目上巴列奥略王朝女性成员,我看经常是XXX Palaiologina,又名XXX Palaiologos。目前统一影响不大。--Nostalgiacn(留言) 2024年12月4日 (三) 08:27 (UTC)
- 也可以根据《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6卷,翻译成“巴列奥略娜”,算是和“巴列奥略”配套的。“巴列奥略娜”和“帕列奥列吉娜”都是有中文书籍来源支撑的译名,阁下取舍吧。--夏土贤(留言) 2024年12月4日 (三) 08:37 (UTC)
- 你的意见或许有可取之处,但维基百科的译者社群并不赞成女性译名。--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12月4日 (三) 08:39 (UTC)
- “巴列奥略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库找到一个结果(也就是你举例的《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6卷),但是孤证不立。而且巴列奥略王朝女性成员不止一个,基于常识,作为描述那段历史的书,也不可能只出现一次巴列奥略王朝女性成员。只有一处用到是很异常的,不排除其他女性成员使用其他译名。--Nostalgiacn(留言) 2024年12月4日 (三) 15:27 (UTC)
- 也可以根据《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6卷,翻译成“巴列奥略娜”,算是和“巴列奥略”配套的。“巴列奥略娜”和“帕列奥列吉娜”都是有中文书籍来源支撑的译名,阁下取舍吧。--夏土贤(留言) 2024年12月4日 (三) 08:37 (UTC)
- Palaiologina是Palaiologos变体,译名上最好选类似的。英维条目上巴列奥略王朝女性成员,我看经常是XXX Palaiologina,又名XXX Palaiologos。目前统一影响不大。--Nostalgiacn(留言) 2024年12月4日 (三) 08:27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