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拜占庭皇帝列表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列表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關於拜占庭皇帝的條目標題
[編輯]根據陳志強等人新近出版的《拜占庭帝國大通史》,我認為有必要對有些拜占庭皇帝的條目標題做出更改。中文維基百科上的拜占庭皇帝譯名是二十年前愛好者根據自身喜好翻譯,現在看來有些已與目前的相關中文書籍的通用譯名不符。比如Ἡράκλειος的Ἡ讀伊的音,伊拉克略比希拉克略更合適。Μιχαήλ的讀音接近米哈伊,而不是米海爾。Βασίλειος 的讀音類似瓦西里奧斯,其中Βα讀哇的音而不是巴,瓦西里比巴西爾合適。Ζωή的讀音類似於鄒伊的急讀,鄒伊比佐伊更合適。Ανδρόνικος 的κος的讀音接近於庫斯,而不是卡,所以安德羅尼庫斯比安德洛尼卡合適。而且羅馬皇帝后期出自不同家族,比如約翰五世·帕列奧列格比約翰五世 (拜占庭)適合當條目標題,約翰六世·坎塔庫震努斯比約翰六世 (拜占庭)更適合當條目標題,因為他們生前,帕列奧列格和坎塔庫震努斯的姓氏比他們的名字約翰更常用。由於有些書籍翻譯譯名時,直接照搬中文維基百科的現有譯名,以至於有些不倫不類的譯名流傳很廣,影響很不好。我認為,有必要將拜占庭皇帝的條目標題更正為學界的常規譯名。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索菲亞連哄帶騙讓查士丁於574年12月7日任命提比略為凱撒,還確定後者為嗣子,封他為凱撒和共治皇帝,取名為提比略·君士坦丁(Tiberius Constantine,後來他在官方文件中使用該名)。
黃煜文譯 貝塔妮·休斯《伊斯坦堡三城記》:578年到582年提比略二世·君士坦丁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伊拉克略的早年生平較為模糊,根據史料的零星記載,伊拉克略的父親也稱伊拉克略(下稱老伊拉克略),曾在拜占庭帝國擔任非洲總督,母親是埃皮法尼婭。
陳志強《科索沃通史》:拜占庭皇帝伊拉克略聯合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進攻阿瓦爾人。
羅三洋《橫行草原的柔然——從黃河到萊茵河》:他被叛兵在皇宮內抓獲,押送到迦太基(Carthage,突尼斯)軍閥伊拉克略(Herakleios)的戰艦上。伊拉克略指責福卡斯禍國殃民,後者死到臨頭反而笑道:「那你的統治又能多好?」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皇帝與長子伊拉克略·君士坦丁的並排胸像,前者居左,留絡腮鬍,後者較小,時間在613—631年;這種類型的索里達上伊拉克略·君士坦丁的形象從很小逐漸變大,直至與父親肖像等高。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伊拉克洛納斯全名弗拉維烏斯·康斯坦提烏斯·伊拉克略(Flavius Constantius Heraclius),又被稱為伊拉克略二世,生於君士坦丁堡,卒於帝國皇宮。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康斯坦斯二世全名伊拉克略·康斯坦提烏斯(Heraclius Constantius),受洗時的教名是伊拉克略,但加冕時使用的名字是君士坦丁,民眾稱其為康斯坦斯。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國史》:僅僅根據這些新的情況,我們完全可以解釋康斯坦斯二世為何希望離開君士坦丁堡,將首都遷回到古羅馬城或義大利的其他地方。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關於利奧提烏斯的早年生平,學界知之甚少,零星的史料顯示利奧提烏斯生於伊蘇里亞,曾在查士丁尼二世統治時期擔任軍隊將領。
陳志強等譯《牛津歐洲史:中世紀風雲三部曲》:利奧提烏斯雖然非常聰明且精力充沛,但是他卻成為拜占庭歷史上第二個廢黜合法皇帝的人,那位製造災難的前輩是602年的福卡斯。
陳高明、劉茹《拜占庭藝術:永恆的精神》:695年,一場反對查士丁尼二世統治的起義聞風而起,他也因此被推下了皇位,希臘軍區的將軍利奧提烏斯(Leontius)被擁為皇帝。
席代岳譯《羅馬帝國衰亡史》:利奧提烏斯是位赫赫有名的將領,有3年多的時間在黑暗的地牢裡呻吟,同時服刑的還有幾位出身高貴和功勳卓越的大公。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菲利彼庫斯原名為巴登斯,因而又被稱為菲利彼庫斯-巴登斯。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國史》:亞美尼亞人瓦爾丹(Vardan)或菲利彼庫斯(Philippicus,711—713年在位)、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關於塞奧多西三世成為皇帝之前的事跡,史料中只提到他是阿德拉米提翁的一位政府稅收官。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769年,利奧四世同其父為其挑選的新娘——來自雅典的姑娘伊琳妮結婚。
任九菊譯愛麗絲·巴爾內斯·布朗《螢火蟲全球史051·拜占庭帝國》:雅典的伊琳妮作為第一位獨立統治羅馬的女性,伊琳妮的執政方式令人驚嘆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斯達烏拉焦斯出生於778年之後,早年的生活不詳,其父親是尼基弗魯斯一世,母親情況不詳。
齊建曉譯查爾斯·歐曼《拜占庭帝國史:從拜占庭建城到君士坦丁堡陷落》:尼斯福魯斯一世的獨生子斯達烏拉焦斯宣稱自己為拜占庭帝國皇帝,但他傷勢越來越重,瀕臨死亡。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大約791年,尼基弗魯斯將女兒普羅柯比婭嫁給年輕的貴族米哈伊爾·拉加貝(Michael Rhangabe),即後來的皇帝米哈伊爾一世。
劉文孝《拜占庭文學史》:此書內容,正如其副標題說的,其記敘開始之處,也就是格奧爾基奧斯停筆之處,即284年羅馬元首戴克里先登位,然後一直寫到813年米哈伊爾一世拉加貝(Μιχαῆλ A'Ῥαγγαβέ,770—844年)退位。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這其中便包括「亞美尼亞人」利奧和「阿莫里人」米哈伊爾,即未來的拜占庭皇帝利奧五世和米哈伊爾二世(Michael Ⅱ,820—829年在位)。
李達譯John Julius Norwich《拜占庭的巔峰:從光復時代到曼齊刻爾特》:然而米哈伊爾二世的麻煩還沒有結束。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米哈伊爾三世的父親是塞奧菲魯斯
維克多·斯賓內(Victor Spinei)著 孫昊、盧兆瑜譯《東方視角下的11—12世紀巴爾幹民族狀況:敘利亞的米哈伊爾》:塞奧菲魯斯(Theophilos,829—842)即位後,保加利亞人「向他稱臣」(III,50 and 73),這段記載——也像對於戰略家利奧遠征的記載一樣——在《編年史》兩個地方重複出現,顯然是由於作者的疏忽所致。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米哈伊爾三世自幼任性,長大了肆意妄為,最終利用手中的皇權抓捕塞奧多拉和他自己的親姊妹們,強行削去她們的頭髮並關入加斯特里亞(Gastria)修道院。
李達譯John Julius Norwich《拜占庭的巔峰:從光復時代到曼齊刻爾特》:與此同時,皇帝米哈伊爾三世正在長大。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這樣,經過馬其頓王朝作家近兩百年的努力,米哈伊爾三世的醜惡嘴臉和瓦西里一世的高大形象便確立起來。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國史》:新任皇帝瓦西里一世在其上台伊始,即廢黜了佛提烏的教職,請回伊格納修斯重新擔任君士坦丁堡牧首。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Romanos Ⅰ Lekapenos 羅曼努斯一世·雷卡平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國史》:而當919年,當政權轉移到君士坦丁的岳父羅曼努斯一世·雷卡平手中時,佐伊被送進修道院,尼古拉斯·米斯提克斯再次復職。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尼基弗魯斯二世·福卡斯(Nikephorus Ⅱ Phocas;Νικηφóρος Β'Φωκς;生於912年,卒於969年,享年47歲)是馬其頓王朝第四位篡位皇帝,963年8月16日至969年12月11日在位六年多。
陸大鵬譯羅傑·克勞利《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地中海三部曲)》:967年,離心離德的皇帝尼基弗魯斯二世·福卡斯在泉源之門被憤怒的暴民用亂石擊斃。
王晴佳《斷裂與轉型:帝國之後的歐亞歷史與史學》:他受到了怠慢,而且不得不聆聽拜占庭皇帝尼基弗魯斯二世·福卡斯(Nikephoros II Phokas)對奧托、他的王國、他的軍隊和他治下諸民族的侮辱。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約翰一世·基米斯基(John Ⅰ Tzimiskes,Iωννης Α'Τζιμισκς,生於925年,卒於976年,享年51歲)是馬其頓王朝第五位篡位皇帝,自969年12月11日登基,至976年1月10日病逝,在位六年有餘。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隨著瓦西里二世的登基,該王朝重新恢復正統秩序,拜占庭帝國進入鼎盛時期。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國史》:自1025年強大的皇帝瓦西里二世死後,帝國進入連續不斷的宮廷政變和無政府時期,這導致1056—1081年的混亂局面。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阿吉洛斯家族成員早期多在軍中擔任職務,鼎盛時期從政的羅曼努斯·阿吉洛斯就成為帝國皇帝羅曼努斯三世。
維克多·斯賓內(Victor Spinei)著 孫昊、盧兆瑜譯《東方視角下的11—12世紀巴爾幹民族狀況:敘利亞的米哈伊爾》:君士坦丁八世(1025—1028)和羅曼努斯三世·阿吉洛斯(1028—1034)的文字之前,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約翰將自己的弟弟米哈伊爾推上王位,即後來的米哈伊爾四世,雖然他仍然只是孤兒院院長,但是掌管著帝國的行政和軍事大權。
劉文孝《拜占庭文學史》:1041年10月,米哈伊爾四世去世,米哈伊爾五世繼位。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米哈伊爾五世·卡拉發特斯是女皇鄒伊和米哈伊爾四世的養子,米哈伊爾四世的外甥。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鄒伊這個名字在希臘語中是「生命」的意思,她在君士坦丁八世和瓦西里二世共治期間,約978年生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大皇宮的紫色寢宮中,遂獲稱「出生於紫色寢宮的鄒伊」,以示其為皇帝正統血親嫡系、地位尊貴。
陳志強等譯《牛津拜占庭史》:同樣,皇帝也不滿意,因為他們的權力都依賴於鄒伊。
文聘元《地中海戰史》:由於他出生於皇宮之中,這在東羅馬帝國的諸帝中並不是常有的事,因此被稱為「Porphyrogennetos」,意思是「生於紫室者」,紫乃是當時的皇室之尊色。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鄒伊與塞奧多拉共同執掌政權兩個月有餘。
《11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書寫轉型探析————以鄒伊和塞奧多拉的「紫衣女性」形象為例》:在這一轉型中,被史家成功塑造出的鄒伊和塞奧多拉的「紫衣女性」形象尤為全面地涵蓋了轉型的內容與特徵,成為本文探討的典範。
趙法欣 鄒薇《普塞洛斯《編年史》中拜占廷帝王「形象」塑造的特點》:普塞洛斯所處的時代先後有3位女性統治者掌握帝國最高統治權,即鄒伊、塞奧多拉和尤多西婭,她們無一例外地在《編年史》中占據重要的篇幅,作者並未因為她們是女性這一特有的「形象」而持有男性的偏見,而是能夠較為客觀地對這三位女性予以記述和評價。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後來,約翰被流放至米蒂里尼(Mytylene),後任皇帝君士坦丁九世·摩諾馬赫將他處死。
陳志強等譯《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第四卷,約1024年至約1198年.第2分冊》:為了排除任何可能來自拜占庭方面的進攻,為了不讓他的兄弟們利用拜占庭的支持來反對自己,米哈伊爾與皇帝君士坦丁九世·摩諾馬赫達成和解。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國史》:君士坦丁九世摩諾馬赫(Constantine IX Monomachus)稱帝,於1042—1055年統治帝國。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米哈伊爾六世·布林加斯(Michael Ⅵ Bringas,Μιχαλ ΣΤ'Βργγας,生年不詳,卒於1057年前後)是馬其頓王朝結束後的首位拜占庭皇帝,1056年8月22日或31日繼位,至1057年8月30日退位,在位近1年。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他原是安納托利亞軍區的將軍,在君士坦丁九世統治期間,曾積極支持伊薩克一世·科穆寧的軍事叛亂。
黃煜文譯《伊斯坦堡三城記》:伊薩克一世·科穆寧(Isaac I Komnenos)試圖重建國家財政,擊敗匈牙利國王安德烈一世(Andrew I),但不久便染上重病,因此退位隱居修道院。
維克多·斯賓內(Victor Spinei)著 孫昊、盧兆瑜譯《東方視角下的11—12世紀巴爾幹民族狀況:敘利亞的米哈伊爾》:這位作者一直生活在雅各比派牧首教管轄下的一個中心地區,他聲稱伊薩克一世·科穆寧曾跨越多瑙河追擊佩切涅格人,但這條信息的真實性尚不能確定,因為還未得到其他直接記述這場戰役的材料的輔證。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君士坦丁十世·杜卡斯(Constantine Ⅹ Doukas,ΚωνσταντνοςΔοκας,生於1006年,卒於1067年5月,享年61歲)是杜卡斯王朝第一位皇帝,也是該王朝創立者,1059年11月在君士坦丁堡加冕稱帝,1067年5月病逝於君士坦丁堡,在位七年半。
黃煜文譯《伊斯坦堡三城記》:1059年到1067年君士坦丁十世·杜卡斯(Constantine X Doukas) 削減軍事開支,削弱帝國國防。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國史》:伊薩克退位,君士坦丁十世杜卡斯即位(1059—1067年在位),他是個天才的理財者和正義的維護者,只關心國內行政事務,而對軍務一般地毫不過問。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1067年,迫於國內外困境,尤多奇亞不顧群臣反對,違背誓言,嫁給了軍事貴族羅曼努斯·狄奧根尼斯,後者在1068年1月1日加冕為帝,即羅曼努斯四世。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來自杜卡斯家族的米哈伊爾七世主要依靠叔叔約翰·杜卡斯領導軍隊,依靠宦官尼基弗利齊斯治理內政,在位6年多的時間裡,多次大規模的軍事貴族叛亂先後爆發。
陳志強等譯《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第四卷,約1024年至約1198年.第2分冊》:米哈伊爾七世·杜卡斯鼓勵他向牧首科斯馬斯表白信仰,以此證明自己的清白。
任九菊譯《螢火蟲全球史051·拜占庭帝國》:回到君士坦丁堡後,羅曼努斯四世發現杜卡斯家族密謀造反,米哈伊爾七世·杜卡斯已經稱帝。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尼基弗魯斯三世·博塔尼埃蒂茲出生於小亞細亞的軍事貴族家族,自稱與杜卡斯家族有親戚關係。
維克多·斯賓內(Victor Spinei)著 孫昊、盧兆瑜譯《東方視角下的11—12世紀巴爾幹民族狀況:敘利亞的米哈伊爾》:米哈伊爾在第50卷提到阿萊克修斯一世·科穆寧的其他一些事件,這裡有必要說說這些事件,因為其中的一些與前述第12章的引文存在某種聯繫。
譚琦譯丹·瓊斯《十字軍:一部爭奪聖地的戰爭史詩》:1095年,也就是他出任教皇的第七年,當四面受困的拜占庭帝國皇帝阿萊克修斯一世·科穆寧派出的使者們出現在阿爾卑斯山腳下時,他發現這恰好是他日思夜想的大業。
維克多·斯賓內(Victor Spinei)著 孫昊、盧兆瑜譯《東方視角下的11—12世紀巴爾幹民族狀況:敘利亞的米哈伊爾》:這個段落屬於欄目「政治歷史事件」,被放置在講述同一年庫爾德埃米爾入侵梅利泰內引起的騷亂事件,以及約翰二世·科穆寧繼位引發的陰謀事件這兩段文字之間。
譚琦譯丹·瓊斯《十字軍:一部爭奪聖地的戰爭史詩》:1143年4月初,約翰二世·科穆寧外出狩獵野豬,在與體格特別大的一隻野豬搏鬥時不慎被自己的毒箭筒擦傷了手。
維克多·斯賓內(Victor Spinei)著 孫昊、盧兆瑜譯《東方視角下的11—12世紀巴爾幹民族狀況:敘利亞的米哈伊爾》:拜占庭皇帝曼努埃爾一世·科穆寧消滅塞爾柱突厥政治—軍事勢力的計劃,在1176年密列奧塞法隆戰役失敗後完全破產。
譚琦譯丹·瓊斯《十字軍:一部爭奪聖地的戰爭史詩》:沿著多瑙河通過匈牙利,然後橫越巴爾幹半島到達君士坦丁堡,在東方皇帝曼努埃爾一世·科穆寧的支持下穿過小亞細亞,經安條克進入十字軍國家。
彭小瑜譯《牛津中世紀歐洲史》:年輕的阿萊克修斯二世·科穆寧僅僅統治了三年(1180—1183年)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科穆寧王朝為拜占庭帝國第十個王朝,統治時間106年,先後有六個皇帝在位,即伊薩克一世(Isaac Ⅰ Komnenos,1057—1059年在位)、阿萊克修斯一世(Alexios Ⅰ,1081—1118年在位)、約翰二世(John Ⅱ,1118—1143年在位)、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Ⅰ,1143—1180年在位)、阿萊克修斯二世(Alexios Ⅱ,1180—1183年在位)、安德羅尼庫斯一世(Andronicus Ⅰ,1183—1185年在位)。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安德羅尼庫斯一世·科穆寧(Andronikos I,Ανδρóνικος Κομνηνóς,生於1118年,卒於1185年9月12日,享年67歲)是科穆寧王朝第六位皇帝,也是該王朝的終結者,1183年9月至1185年9月12日67歲去世,在位兩年。
維克多·斯賓內(Victor Spinei)著 孫昊、盧兆瑜譯《東方視角下的11—12世紀巴爾幹民族狀況:敘利亞的米哈伊爾》:只是提到伊薩克二世繼承了安德羅尼庫斯一世·科穆寧(III,393),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他的上位是建立在罷黜、刺瞎他的弟弟伊薩克二世·安苴魯斯的基礎上,這成了後來阿萊克修斯四世聯合第四次十字軍圍攻君士坦丁堡的藉口。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米哈伊爾的母親塞奧多拉·安吉麗娜·帕列奧列吉娜(Theodora Angelina Palaiologina)是安苴魯斯王朝(Angelid dynasty,1185—1204年)皇帝阿萊克修斯三世·安苴魯斯的孫女。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伊薩克與赫莉娜的長子阿萊克修斯被視為皇位繼承人,也就是後來短暫統治拜占庭帝國的阿萊克修斯四世。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他的小女兒歐多基婭·安吉麗娜先後嫁給了三個手握重權的丈夫,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塞爾維亞國王史蒂芬·內馬尼亞,第二任是皇帝阿萊克修斯五世·杜卡斯(Alexios V Doukas),第三任是科林斯城的獨裁者利奧·斯古羅斯(Leo Sgouros)。
楊樂言譯約翰·朱利葉斯·諾里奇《威尼斯史:向海而生的城市共和國》:拜占庭皇帝阿萊克修斯五世·杜卡斯(「眉毛雜亂者」)
譚琦譯丹·瓊斯《十字軍:一部爭奪聖地的戰爭史詩》:他將皇位據為己有,號稱阿萊克修斯五世·杜卡斯,並給十字軍傳去了一個直白的口信。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塞奧多利一世·拉斯卡利斯出生於1171年至1176年間,是尼西亞帝國的開國君主。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1246年,約翰三世·杜卡斯·瓦塔澤斯吞併了塞薩洛尼基。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國史》:他死後,繼位者是他的女婿,即其女兒伊琳娜的丈夫約翰三世杜卡斯·瓦塔澤斯(John III Ducas Vatatzes,1222—1254年)
莫玉梅譯《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第五卷,約1198年至約1300年》:在羅馬尼亞反對威尼斯霸權的一次徒勞的努力中,熱那亞試圖與尼西亞的約翰三世·杜卡斯·瓦塔澤斯協商條約未果,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1254年繼位為帝的塞奧多利二世·拉斯卡利斯試圖擺脫大貴族的影響,加強自己的集權力度,因而啟用了若干出身低微的官員並委以重任,其中尤以木扎倫(Mouzalon)兄弟為代表。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由於塞奧多利二世採用削弱貴族勢力、重用寒門人士的政策,樹敵過多,引起普遍不滿,加上過度操勞,導致他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於1258年8月去世。但他留下充盈的國庫,去世前安排出身低微的重臣和密友喬治·木扎倫輔佐年幼兒子的約翰四世·拉斯卡利斯。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國史》:約翰四世拉斯卡利斯(1258—1261年)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此後拉丁帝國開啟了長達57年的統治,直到1261年尼西亞政府的皇帝米哈伊爾八世·帕列奧列格收復君士坦丁堡,恢復該城為拜占庭帝國首都。
周超宇,李達譯科林·韋爾斯《拜占庭的贈禮:東羅馬帝國對西歐、阿拉伯世界和斯拉夫地區的文化影響》:首先是幾個敵對的流亡政權,然後是一個單一的拜占庭殘餘部分的國家,其領袖是米哈伊爾八世·帕列奧列格(Michael Ⅷ Paleologos),他自稱「新君士坦丁」。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安德羅尼庫斯二世·帕列奧列格是拜占庭帝國末代王朝帕列奧列格王朝的第二任君主,生於1259年前後,其父親是在同年發動政變加冕為尼西亞帝國的共治皇帝米哈伊爾八世·帕列奧列格,母親是尼西亞帝國前代皇帝約翰三世·杜卡斯的侄女塞奧多拉·帕列奧列吉娜。其青少年時期的信息非常少,後人只知道他年輕時便被父親加冕為共治皇帝。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米哈伊爾九世·帕列奧列格(Michael Ⅸ Palaiologos,Μιχαλ Θ Παλαιολóγος,生於1278年,卒於1320年10月12日)是帕列奧列格王朝第三位皇帝,1281年3歲時被祖父立為共治皇帝,1294年5月21日又被父親立為共治皇帝,是拜占庭帝國歷史上唯一與在位皇帝米哈伊爾八世同名命名的共治皇帝。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安德羅尼庫斯三世·帕列奧列格(AndronikosⅢ Palaiologos,Ανδρóνικος ΓΠαλαιολóγος,生於1297年3月25日,卒於1341年6月15日)是帕列奧列格王朝第四位皇帝,1328年內戰中取勝,迫使祖父退位,5月24日登基,至1341年6月15日去世,在位13年。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在他看來,只要年輕的約翰五世·帕列奧列格還活著,後者正式繼承皇位是遲早的事。
陳志強等譯《牛津拜占庭史》:同時,約翰五世·帕列奧列格也逐漸年長,開始設法掌握全權,並試圖擺脫坎塔庫澤努斯的控制。
周超宇,李達譯科林·韋爾斯《拜占庭的贈禮:東羅馬帝國對西歐、阿拉伯世界和斯拉夫地區的文化影響》:約翰五世·帕列奧列格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斷斷續續地掌權,他兒子們不時的紛爭擾亂了他的統治。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再者,約翰六世·坎塔庫震努斯(John ⅥKantakouzenos)的回憶錄性質的作品則是從1321年米哈伊爾九世去世和內戰爆發起筆,對於1321—1328年的內戰進程的記錄較為詳細。
陳志強《拜占庭帝國政治史論》:法國王室和政府積極支持並贊助羅浮宮出版機構組織學者編輯出版拜占庭古籍系列叢書,1645年出版了叢書的第一冊,即拜占庭皇帝約翰六世·坎塔庫震努斯(John Ⅵ,Kantakouzenos,1347—1354年在位)的《歷史》,標誌著有組織的資料整理工作正式開始。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叛亂失敗以後,穆拉德一世刺瞎了他的兒子,他要求約翰五世也刺瞎安德羅尼庫斯四世和約翰七世的雙眼,但是,約翰五世僅刺瞎了兒子和孫子各自的一隻眼睛。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安德羅尼庫斯五世因其夭折,所以於歷史的長河中僅存姓名而無事跡。
周超宇,李達譯科林·韋爾斯《拜占庭的贈禮:東羅馬帝國對西歐、阿拉伯世界和斯拉夫地區的文化影響》:曼努埃爾二世·帕列奧列格——凱多內斯在一封賀信中稱他為柏拉圖筆下的「哲學王」——在凱多內斯離開威尼斯的前不久繼承了皇位。
周超宇,李達譯科林·韋爾斯《拜占庭的贈禮:東羅馬帝國對西歐、阿拉伯世界和斯拉夫地區的文化影響》:在過去的十年裡,穆罕默德一世和曼努埃爾二世相繼去世,分別由其子穆拉德二世(Murad Ⅱ)和約翰八世·帕列奧列格繼位。
《拜占庭帝國大通史》:君士坦丁十一世·帕列奧列格(Constantine Ⅺ Palaiologos,Κωνσταντ[插圖]νοςΠαλαιολóγος,生於1405年2月8日,卒於1453年5月29日)是帕列奧列格王朝第11位皇帝,也是該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和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1449年3月12日至1453年5月29日在位近四年。
各位意見如何?夏土賢(留言) 2024年11月13日 (三) 18:32 (UTC)
- 多數皇帝在中文語境逕稱帝號,尚與外文習慣不同;又有些名稱並非常用,且中文翻譯亦不總是選用所謂「讀音最接近」者(如「希拉克略」等,即是仍獲廣泛使用的傳統譯名)。總之,是否選為主標題,有必要一併結合既有中文來源考量。另副知@Zhxy 519。——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11月13日 (三) 22:27 (UTC)
- Talk:查理一世 (英格蘭)#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和查理二世的條目標題。眾人早有共識,歷史譯名不輕動。--Zhxy 519(留言) 2024年11月13日 (三) 23:57 (UTC)
- 劉文孝的《拜占庭文學史》就是用中文寫的,使用過「米哈伊爾一世拉加貝」這樣的稱呼方式。王晴佳《斷裂與轉型》也是中文寫的,但也使用過「尼基弗魯斯二世·福卡斯」這樣的稱呼方式。川普肯定比唐納·川普更常用,但不妨礙條目以唐納·川普為標題。廣泛使用是會改變的。例如塞奧菲魯斯在相關中文論文中使用最廣,比現行的狄奧斐盧斯更適合作為標題。有些書籍和網絡文章的譯名都是直接照搬自自中文維基百科,如果狄奧斐盧斯的條目標題改為塞奧菲魯斯,我相信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書籍中使用塞奧菲魯斯的會越來越多,成為最廣泛的譯名。夏土賢(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8:28 (UTC)
- 然而維基百科並不是閣下宣揚學術觀點的地方。--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8:30 (UTC)
- 衷心地希望閣下尊重客觀事實和命名常規的存在。--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8:33 (UTC)
- (-)強烈反對,NC:BIO。--SheltonMartin留言|簽名 2024年11月19日 (二) 03:03 (UTC)
- 不反對為「伊拉克略」等出現在書籍中的譯名設立重定向,但(-)強烈反對直接變更條目命名:有不少出版物使用目前的條目命名,您只列出使用您主張的譯名的書籍而宣稱這些是「學界常規」未免有摘櫻桃之嫌疑,而將不使用您主張的譯名的書籍稱之為「不倫不類」更是典型的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退一步講,WP:FCFS。——Aggie Dewadipper ※ Beat Bobcats! 2024年11月14日 (四) 00:42 (UTC)
- 可能需要多找幾種文獻參照,在《拜占庭帝國大通史》(2023年)以前的書又怎麼說?中文文獻對於這些君主真的還會加上姓氏,讓「某世」夾在中間嗎?拉丁語、希臘語在中世紀以前開始不發「H」的音了,記得以前看過一個說法,現在中維看見的拜占庭君主譯名,有些可能是透過俄語轉音來的。——George6VI(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0:51 (UTC)
- 我個人(+)贊成使用閣下的辦法消歧義,但(-)反對使用閣下的辦法更迭沒有歧義的名字(如君士坦丁十一世等)
另外,我個人(-)反對使用「帕列奧列格」這種冷門譯名,贊成使用「巴列奧略」這種熱門譯名。--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7:51 (UTC) - 總之,我個人(-)傾向反對閣下的提議,但不排斥閣下的消歧義方法。--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7:53 (UTC)
- 「帕列奧列格」不是冷門譯名。陳志強編寫的《拜占庭帝國史》、《拜占庭文明》、《拜占庭史研究入門》、《鷹旗飄落》、《科索沃通史》、《拜占庭帝國大通史》,以及他翻譯的《牛津拜占庭史》、《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第四卷,約1024年至約1198年.第2分冊》都以「帕列奧列格」為譯名。約翰·朱利葉斯·諾威奇的《拜占庭的衰亡:從希臘君主到蘇丹附庸》、《征服,1016—1130:西西里的諾曼王朝Ⅰ》、《王國,1130—1194:西西里的諾曼王朝Ⅱ》的中譯本,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國史》的中譯本,2022年新近出版的周超宇,李達翻譯的科林·韋爾斯《拜占庭的贈禮》中譯本,也都是以「帕列奧列格」做譯名的。卡爾十四世沒有歧義,但不妨礙條目以卡爾十四世·約翰為標題。同理,君士坦丁十一世沒有歧義,不妨礙以君士坦丁十一世·帕列奧列格為標題。夏土賢(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8:45 (UTC)
- 1.你閱讀過命名常規嗎?2.張維為曾經說過:「一切都是比較而言」,希望你能夠好好領會這句話的意思。3.卡爾十四世·約翰是通名,君士坦丁十一世·帕列奧列格是通名嗎?如果閣下不列出數據比較,你的論證再多,也沒有用。--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8:52 (UTC)
- 「帕列奧列」系譯名的常用度僅為「巴列奧略」系譯名的一半,你知道這個差距多大嗎?--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8:56 (UTC)
- 請閣下停止摘櫻桃。——Aggie Dewadipper ※ Beat Bobcats! 2024年11月14日 (四) 18:56 (UTC)
- 1.你閱讀過命名常規嗎?2.張維為曾經說過:「一切都是比較而言」,希望你能夠好好領會這句話的意思。3.卡爾十四世·約翰是通名,君士坦丁十一世·帕列奧列格是通名嗎?如果閣下不列出數據比較,你的論證再多,也沒有用。--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8:52 (UTC)
- 「帕列奧列格」不是冷門譯名。陳志強編寫的《拜占庭帝國史》、《拜占庭文明》、《拜占庭史研究入門》、《鷹旗飄落》、《科索沃通史》、《拜占庭帝國大通史》,以及他翻譯的《牛津拜占庭史》、《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第四卷,約1024年至約1198年.第2分冊》都以「帕列奧列格」為譯名。約翰·朱利葉斯·諾威奇的《拜占庭的衰亡:從希臘君主到蘇丹附庸》、《征服,1016—1130:西西里的諾曼王朝Ⅰ》、《王國,1130—1194:西西里的諾曼王朝Ⅱ》的中譯本,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國史》的中譯本,2022年新近出版的周超宇,李達翻譯的科林·韋爾斯《拜占庭的贈禮》中譯本,也都是以「帕列奧列格」做譯名的。卡爾十四世沒有歧義,但不妨礙條目以卡爾十四世·約翰為標題。同理,君士坦丁十一世沒有歧義,不妨礙以君士坦丁十一世·帕列奧列格為標題。夏土賢(留言) 2024年11月14日 (四) 08:45 (UTC)
- 稍微看了一部分,上文提到Palaiologos(Παλαιολόγος)帕列奧列格(新譯名)和巴列奧略(舊譯名),我稍微查證一下夏土賢舉例是否正確。陳志強的《拜占庭帝國大通史(1204—1461)》(2023)列出的書目看到,的確是使用「帕列奧列格」。
- 那麼「巴列奧略」是哪裡來的,我用百度學術找了一下,也是陳志強這個學者,早些年的《拜占庭帝國通史》(2014)就是用「巴列奧略」。兩個翻譯源頭都是陳志強,2014年的著作面世早,已經被不少期刊論文使用範圍,所以「巴列奧略」譯名已經流傳出去,換言之成為常用譯名。2023年的著作更換了譯名。辯證一點說,是否出於嚴謹的學術研究,而更換譯名,還是單純新一批幫忙的研究生用了其他資料。
- 退一步說,{{拜占庭帝國巴列奧略家族成員}}各條目名,帕列奧列格(新譯名)和巴列奧略(舊譯名)的使用也不統一。如曼努埃爾二世 (拜占庭)條目,內文全名曾經是「曼努埃爾二世·帕里奧洛格斯」,現在是「曼努埃爾二世·帕萊奧洛戈斯」(Manuel II Palaiologos),托馬斯·帕里奧洛格斯(Thomas Palaiologos),這裡出現了「帕萊奧洛戈斯」和「帕里奧洛格斯」兩種新譯名。Palaiologos的變體Palaiologina(女名),2007年創建的條目索菲婭·帕列奧羅格(Sophia Palaiologina)使用「帕列奧羅格」,恰好和帕列奧列格(新譯名)一樣,但是不是新著作的「帕列奧列吉娜」。
- 無論是堅持舊譯名,還是使用新譯名,現有相關條目,都有大量文本細節需要統一。不是只單單反對改條目名那麼簡單。--Nostalgiacn(留言) 2024年11月16日 (六) 18:29 (UTC)
- 陳志強的《拜占庭史研究入門》(2011-12出版)、《鷹旗飄落》(2016-8-10)、《拜占庭帝國史》(2017-4出版)、《拜占庭帝國政治史論》(2023-3-1出版)都是以「帕列奧列格」作為譯名的,《拜占庭帝國通史》中的「巴列奧略」反而是個另類。「帕萊奧洛戈斯」則是Palaiologos的新華社譯名,是大陸用來翻譯現代希臘人姓氏的譯名。夏土賢(留言) 2024年11月17日 (日) 14:23 (UTC)
- 我再以「巴列奧略」(Palaiologos)找一下資料,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庫,最早的是《蘇聯中東關係史》(1987)的【葉卡特琳娜二世推行彼得一世的南下政策】一章提到「復活東羅馬帝國巴列奧略的君主制。」,之後《俄國史新論:影響俄國歷史發展的基本問題》(2002)提到Palaiologina(女名)的「巴列奧略」類似譯名「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廷公主索菲婭·巴列奧略格為妻」。在新近的《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第六卷.約1300年至約1415年》(2020)還在使用,提及的是【第二十四章 14世紀時拜占庭帝國】([1])。《新編劍橋中世紀史》根據中國社會科學文庫的記錄,都在用「巴列奧略」譯名。
- 回到巴列奧略王朝這個條目,2010年11月1日創建時就是「巴列奧略王朝」。先前學術研究已經使用「巴列奧略」,起碼不是原創譯名。
- @Dewadipper、George6VI、向史公哲曰、Zhxy 519:條目名改不改另說,如果堅持繼續使用「巴列奧略」,基於WP:命名一致性,是否也應該統一巴列奧略王室成員條目和提及相關人名時,都使用「巴列奧略」(Palaiologos)。畢竟如上文所說,從條目名到相關內文,Palaiologos的譯名是多種多樣,如托馬斯·帕里奧洛格斯(Thomas Palaiologos)和索菲婭·帕列奧羅格(Sophia Palaiologina)。--Nostalgiacn(留言) 2024年11月18日 (一) 15:19 (UTC)
- @Dewadipper、George6VI、向史公哲曰、Zhxy 519、夏土贤:既然夏土賢的譯名修改建議,沒人認同。上文建議基於WP:命名一致性,統一巴列奧略王室成員條目和提及相關人名,都使用「巴列奧略」(Palaiologos)。目前已經過了8天,符合WP:最後留言七天公示的情況,如果沒有其他意見,可以進行公示。或者算無異議,可以進行相關修改。--Nostalgiacn(留言) 2024年11月26日 (二) 10:21 (UTC)
- 閣下修改罷--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11月26日 (二) 11:49 (UTC)
- @Dewadipper、George6VI、向史公哲曰、Zhxy 519、夏土贤:既然夏土賢的譯名修改建議,沒人認同。上文建議基於WP:命名一致性,統一巴列奧略王室成員條目和提及相關人名,都使用「巴列奧略」(Palaiologos)。目前已經過了8天,符合WP:最後留言七天公示的情況,如果沒有其他意見,可以進行公示。或者算無異議,可以進行相關修改。--Nostalgiacn(留言) 2024年11月26日 (二) 10:21 (UTC)
- 真要追求準確的話,顯然這裡舉的譯名也不太好,首先無論是現有的還是擬改的很多都是拉丁化或者盎格魯化的結果,比如ioannes變成了john,basileos變成了basil,isaakios變成了Issac,nikephoros變成了nikephorus,romanos變成了romanus,konstantinos變成了Constantine,andronikos變成了andronica,theodoros變成了theodore。中文又遵從這種英語化/拉丁化的譯法(當然也有俄羅斯化的,如米哈伊爾、瓦西里),不合理的可太多了,我建議是就混沌下去吧.Dkzzl(留言) 2024年12月3日 (二) 15:49 (UTC)
目前已經粗略統一了相關條目的Palaiologos/Palaiologina譯名。共識也存檔維基百科:條目命名一致性決議。Palaiologos的變體Palaiologina(女名)目前未找到來源支持的譯名,暫時統一作「巴列奧略」,未來有新來源支持可以再修改。
處理期間發現五種譯名:巴列奧略吉娜、帕里奧洛吉娜、帕里奧洛加斯、帕里奧洛格斯、帕里奧洛加斯。
一葉知秋,拜占庭帝國相關人物譯名非常混亂,雖然夏土賢的建議被反對,但是混亂問題不解決,不熟悉的人,就像在看「蔣介石」和「常凱申」一樣混亂。此外,拜占庭帝國相關人物如此混亂的譯名下,居然還有一些GA條目,可謂更匪夷所思。
跟著來源翻譯,總比無來源的混亂譯名好。正如吉米·威爾斯所說沒有內容強過有內容但沒有來源
。就算你們擱置不處理,如君士坦丁十一世條目中的全名「君士坦丁十一世·德拉加瑟斯·巴列奧略」(Constantine XI Dragases Palaiologos),我修正了Palaiologos(原巴列奧略戈斯),中間名Dragases源於他母親「海倫娜·德拉加什」,兩者不相同的混亂局面還會繼續誤人子弟。--Nostalgiacn(留言) 2024年12月3日 (二) 18:04 (UTC)
- Palaiologina可以根據陳志強等人的《拜占庭帝國大通史》,音譯成「帕列奧列吉娜」--夏土賢(留言) 2024年12月4日 (三) 07:35 (UTC)
- Palaiologina是Palaiologos變體,譯名上最好選類似的。英維條目上巴列奧略王朝女性成員,我看經常是XXX Palaiologina,又名XXX Palaiologos。目前統一影響不大。--Nostalgiacn(留言) 2024年12月4日 (三) 08:27 (UTC)
- 也可以根據《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第6卷,翻譯成「巴列奧略娜」,算是和「巴列奧略」配套的。「巴列奧略娜」和「帕列奧列吉娜」都是有中文書籍來源支撐的譯名,閣下取捨吧。--夏土賢(留言) 2024年12月4日 (三) 08:37 (UTC)
- 你的意見或許有可取之處,但維基百科的譯者社群並不贊成女性譯名。--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12月4日 (三) 08:39 (UTC)
- 「巴列奧略娜」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庫找到一個結果(也就是你舉例的《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第6卷),但是孤證不立。而且巴列奧略王朝女性成員不止一個,基於常識,作為描述那段歷史的書,也不可能只出現一次巴列奧略王朝女性成員。只有一處用到是很異常的,不排除其他女性成員使用其他譯名。--Nostalgiacn(留言) 2024年12月4日 (三) 15:27 (UTC)
- 也可以根據《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第6卷,翻譯成「巴列奧略娜」,算是和「巴列奧略」配套的。「巴列奧略娜」和「帕列奧列吉娜」都是有中文書籍來源支撐的譯名,閣下取捨吧。--夏土賢(留言) 2024年12月4日 (三) 08:37 (UTC)
- Palaiologina是Palaiologos變體,譯名上最好選類似的。英維條目上巴列奧略王朝女性成員,我看經常是XXX Palaiologina,又名XXX Palaiologos。目前統一影響不大。--Nostalgiacn(留言) 2024年12月4日 (三) 08:27 (UTC)